最佳答案马尔克斯的作品 1、《暂坐》以西安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现代都市女性生活图。她们神秘着,美丽着,聚散往来之间,既深深吸引人,又令人捉摸不透。茶楼正是社会的缩影,环环相......
马尔克斯的作品
1、《暂坐》以西安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现代都市女性生活图。她们神秘着,美丽着,聚散往来之间,既深深吸引人,又令人捉摸不透。茶楼正是社会的缩影,环环相扣的命运展示着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2、《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马尔克斯自认《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艺术成就要超越《百年孤独》。
3、世界级的经典著作阅读甚多,文学类的是系统的阅读自不必说。(马尔克斯的作品)。
4、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5、他带着这个谜团,深入她的心灵反复探究,想要寻找利益却找到了爱情,他本想让她爱自己结果自己却爱上了她。而佩特拉•科特斯见他越发亲热也就越发爱他,于是在暮年将至时又重拾青春时代的迷信,相信贫穷是爱情的奴仆。想起往昔,两人都把荒唐的欢宴、离奇的财富和毫无节制的私情当作妨碍,一同感慨浪掷了多少时光才找到共享孤独的天堂。两人在无儿无女的多年相伴之后疯狂相爱,奇迹般从桌上到床上都如胶似漆无比幸福,直到年老体衰时仍像小兔一样嬉戏,像狗一般打闹。
6、所以读过《百年孤独》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自己是藏文化的背景,在本民族文化当中也有非常强大的民间文学、口语文学的叙事传统,这种天马行空,天上、地下人鬼不分的叙事,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不管是写诗还是写小说,可能我们过去在学校接受到的书面文学的走向,还是过于单一。从此以后我经常背包下乡,就是向民间吸收精神跟审美滋养。因为可能有一天,当我自己拿笔起写小说的时候,小说的观念就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写出来的可能就是《尘埃落定》那种样子。
7、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可见,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带有一定的矛盾性。
8、优质的生活在质不在量,就像交朋友一样,一百个酒肉朋友也抵不过一个人生知己。
9、你有多久没提笔,在纸上写下对思念之人想说的话了?
10、广场上的杏树又落满了灰尘。又一个冬天过去了,但冬天悄悄的脚步声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马尔克斯《恶时辰》
11、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12、她变得头脑清醒,自信笃定,不仅成了自己意志的主人,还重新变成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处女。除了自己,她不再承认任何权威,除了自己的痴念,她不再受任何他物驱遣。——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13、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细节特别重要。比如说到最后,当水兵贝拉斯科终于到了陆地,600人围着他浩浩荡荡地走。马尔克斯在这个地方非常仔细地摹写了那些人的表情和状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面,他是非常朴素的现实的存在。这个现实里面有没有虚构我不知道,因为是马尔克斯听这个人讲的。但是最起码当你读的时候没有跳脱,你觉得是这个人自己经历了十天,在充分饥饿之后,一个真实的经历。正是这些细节使得整个文本朝着最扎实的方向行进,这也是非虚构最基本的东西。
14、很明显,那天晚上梅梅特别怀念当年的生活,似乎这些年来她的年龄一直静止不动,时间也根本没有流逝,知道那天晚上回首往事,时间才流动起来,她也才开始经历姗姗来迟的衰老。忽然想起上校在行军路上想起的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的时间交错,光影穿梭总让我觉得美不胜收。——马尔克斯《枯枝败叶》
15、这个故事,形象生动,极富哲理,寓意丰富,不啻为一篇精彩的小小说。
16、上帝呀,如果我有一颗心,我会将仇恨写在冰上,然后期待太阳的升起;我会用凡高的梦在星星上画一首贝内德第的诗,而塞莱特的歌会是将是我献给月亮的小夜曲。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马尔克斯《告别信》
17、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18、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
19、《霍乱时期的爱情》与《百年孤独》之间在创作上相隔十几年,如果说《百年孤独》是老马的巅峰之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无疑是他最成熟的集大成之作!
20、其实,一切早已安排妥当,命中注定那些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最后把我们引领到了今天这个礼拜三。马孔多的礼拜正是埋葬魔鬼的好日子。——马尔克斯《枯枝败叶》
21、她们说不愿意再回到这个光天化日屠杀学生的野蛮国家来,我告诉她们说,做得对。让她们永远留在巴黎。——马尔克斯《恶时辰》
22、百年孤独,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孤独的历史。里面的人物的死亡全是一种孤独中死去的。什么是孤独。不被人理解。人生的境遇总有一款孤独适合你。这就是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 小时候,没有玩伴的孤独;年轻没有对象的孤独;有了新想法,无人理解的孤独; 怀才不遇的孤独等等吧,在书中都有体现。 个人是这么觉得的,读的遍数不多,是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23、马尔克斯以瀑布般倾泻而下的海量文字冲击着读者的神经,小说的每个章节皆由一整段构成,读者的目光在逐字逐句的摸索中,期待着句号以便稍作休息,而这寻找的轨迹化作一个不断拖线的线头,无限地向前伸展,令人如堕虚空之中。虽说作家的华丽长句、绵延不断的逗号,令人无法喘息的分段的缺席,构成一场眩目的激流。但文本中特定元素、特定场景的重复,却在分解和稀释这种冲刷的力量,重复如同断断续续的画笔印记,细碎地描绘一幅拉美洞穴中的岩画,一幅巨大的族长肖像,在百年的时光中被销蚀为碎片、颗粒,消散而去。如果我们凑近看,会发现族长肖像中那纤细的发丝,是以更加细碎的笔触构成的,它有着一只母牛的轮廓,正在一具尸体旁咀嚼着天鹅绒窗帘啃噬着扶手椅缎面,而这具尸体正是巨大族长肖像的复刻版,如同分形理论中的层层分支,又如博尔赫斯笔下魔力十足的阿莱夫。这幅图景正是《族长的秋天》带给我的印象。
24、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我这个四处漂泊、思乡心切的哥伦比亚人只是蒙幸运女神的眷顾。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我不是来演讲的》
25、问:1967年《百年孤独》首次问世,到今年整整五十周年。各位老师有没有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间特别的故事?
26、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百年孤独乃是过去五十年来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杰作。
27、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
28、看过这样一段话:“只有不幸福的人才会思考自己是否过得幸福,因为幸福的人每天沉浸在快乐之中,感受不到幸福。”
29、这种无缝式扭转所达到的高灵活度,早就了高饱和的“混响”效果、四处游弋的空间感。同时,这种灵活度也是这部小说在情节崎岖的情况下,作家依然能够保持高纯度呓语独白式诗意效果的最大秘诀。虽说小说在一开始看似便将传统意义上最大悬念——人物的结局和盘托出,但读到那令人头皮发麻的最后一节,读者才能发现小说的开头并非现实,而是那口口相传的“传说”,一个马尔克斯设置的不易为人所察觉的谜题。破解这一谜题的证据则在于将军死亡的真实地点,并非如预言所示在他的办公室,而是在他那严加防护的卧室中。
30、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31、她迎着风,跑得比鹿还快,世间没有任何声音能让她停下脚步。她越过热气蒸腾的盐碱沼泽地,越过开采滑石的矿坑,越过令人昏昏欲睡的水上小屋,一次都没有回头,一直跑到海洋的自然法则失效、沙漠开始的地方。但她仍然没有停下,她带着那件装满金条的坎肩,跑向那干燥的风的尽头,跑向比那永远不会落山的太阳更远的地方,从此再也没有人听到过她的消息,找到过她苦难人生的一丝痕迹。
32、让我们再回到将军及母亲的家庭结构上,它也曾出现在作家的短篇小说《纯真的埃伦蒂拉和她残忍的祖母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幽灵船的最后一次航行》中,这种摇摇欲坠的依托缺失之感常常出现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这种肉身的孤独牵引出一大堆其他的孤独:权力的孤独、性的孤独、暴力的孤独、、时光的孤独,而最终,一直潜伏左右的大自然将会以雄伟的永恒扩张进而吞噬这抹微小又庞大的人类的孤独。在小说的开篇处,作家已完全呈现将军的死状,除却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死亡姿势与他生前的习惯睡姿一致外(而这也是读者在继续读下去才能了解的),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大自然的销蚀功能:“他周身长满了细小苔藓与深海寄生虫,以腋下与腹股沟最为密集”(第6页)乐室镜中隐现的那头已死的母牛将死神引至到将军的身上。当然,正如我在开篇所述,马尔克斯的书写根植于拉丁美洲的命运,将军本人曾多次体现出其作为意象的象征意义——他既是是残害拉美大陆的独裁者,但也可依靠拟人化表达幻化为这片土地:沉睡前,当作家写到将军的身体轰然倒地,这的确可以引发关于夸父的联想;当我们读到将军的呼吸随着涨潮而渐,他和大海之间的神秘的感应使得他如同大海般广阔;当涉及到将军苍老衰弱的身体时,作家这样写道:“他解开衬衫向我展示他那在旱地溺死的人紧实而明亮的身体,它的缝隙间已长满了深海礁石上的寄生物,背上吸附着印鱼,腋下长着珊瑚虫和极小的虾蟹……”(第244页)
33、太宰治在这本书中剖析了人性中最黑暗,最懦弱最绝望的部分,道破了我们长期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阴暗面。
34、他给出了一个十九岁少年的回答:“我想躺在草地上看星星。”
35、此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叙事的魅力,所有的情节都如同宽阔的河流缓慢地在眼前流动,要有耐心才能看得下去,才能知道结局。在结局揭晓之前,读者同样会忘掉由书名引出的主题——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36、而真的当我多年后看到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才是真的忍不住泪流满面,郭大哥是真的能抄啊!!!
37、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38、她教给我们的比我们应该懂得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是她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一张空荡的床更让人悲伤。——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39、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40、“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41、可是,“枯枝败叶”已经被训练得没有这份耐性。他们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只看得到眼皮底下,只图今朝有酒今朝醉……“枯枝败叶”带来了一切,又带走了一切。——马尔克斯《枯枝败叶》
42、吃玫瑰花长大的猪,肉味一定香极了。——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43、读观念史研究著作《在经验与超验之间》(景凯旋著),感叹作者对东欧文学议论的切实,于是关注知其名而未读其书的米沃什,读了他的《被禁锢的头脑》。至此脑洞大开,我的头脑也被禁锢有年了。
44、梁鸿:这本书里面已经显示出马尔克斯天马行空一般的语言,幽默、有味道。他的语言经常循环往复,像流水一样往前走。然而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里他压制住了,比如当鲨鱼蹦到筏子那一瞬间,对于故事而言会是非常好的打开机会,但是马尔克斯在这本书中把它压回到日常的叙述里,这样就把这个人物规制为日常的人、世俗的人。这种设定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要回到现实中的“你”,所谓现实可能就是某种真实,或者达到某种客观的可能。
45、问:熟悉马尔克斯作品的人肯定都知道,他的作品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孤独”。怎样评述《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以及马尔克斯其他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
46、看守通常都是绝对的宿命论者,知道自己会英年早逝,而且接受这个事实,只在乎活在当下。他们做着可憎的工作,原谅自己的方式是帮助家人、买高档衣服、买摩托车,还有守护母亲的幸福。
47、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作《百年孤独》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之大,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48、更糟的是,在这一百年里,我们还丧失了十九世纪最可贵的美德:狂热的理想主义和对感情的重视,对爱的恐惧。——《我不是来演讲的》
49、用他人的标准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拘束、越来越孤独。——《我不是来演讲的》
50、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51、很多都觉得邓文迪是靠不光彩的手段上位,其实她自己曾说过,她所有的一切都受益于教育,是教育给了她洞察事物把握机遇的智慧。
52、“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他们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
53、只有一件东西是肯定要到的,上校,那就是死神。——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54、《百年孤寂》(西班牙语:Cienañosdesoledad),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作者也因此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理由是:“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样,马尔克斯永远为弱小贫穷者请命,而反抗内部的压迫与外来的剥削。” 《百年孤独》发表于1967年,小说以虚构市镇马孔多(Macondo)的荣衰作为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缩影。以奇诡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以及遗忘和孤独的主题。 故事讲述一个光怪陆离的布恩迪亚(Buendía)家族在一百年间,六代人因权力与情欲的轮回上演兴衰起落,第一代的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在晚年被绑在树上过日子,易家兰是布恩迪亚家的女主人,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家人,但她又充满正义感,她的孙子阿加迪奥在马孔多以暴力统治人民时,挺身而出为人民打抱不平。最后一个子孙——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在刚出生时被蚂蚁吃掉,奥雷里亚诺在看完吉普赛人的预言遗稿后,随着马孔多一起消失了。智利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赛凡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55、实际上,这个故事因为《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出版在十五年之后才和马尔克斯有了真正的勾连,这也是马尔克斯感到沮丧的地方,正像他在《巴黎评论》采访时说到“没有一个编辑认识到它写得好,直到我写了《百年孤独》之后”,他在1970年为《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写作的序“故事背后的故事”中也表达,“使我沮丧的是,相比对这篇文字价值的兴趣,出版商们更在意它是由谁的名字发表的,其实我很难过,这个名字恰好属于一个当红作家”。
56、《族长的秋天》虽说篇幅仅258页,但内容翔实厚重。就每一章节而言,小说的情节当然需要读者进行基本的了解,但它不完全具备线性的情节发展。因此读者实在无需耗费精力去过多地确认时空上的锚点、去梳理本就意在打乱有序性的秩序本身,而应将精力放置在感受其意识流的蔓延,而这种感受根植于对语言的感知:作为象形文字的中文和这部充满视觉化并且极具魔幻的想象力非常契合,我们完全可以像观赏一幅画一样去看待每一个句子,那些繁复长句中的并置的词语互相吸附化作这幅画中的一抹曲线。例如小说的开篇:“就仿如进入了另一个时代的域界,因为在权力的空阔藏身之处的废窟中,空气更加稀薄,寂静更加古旧,而事物在颓弱的光线下已模糊难辨。我们走在第一个庭院中,那里的铺地细砖败给了杂草来自地下的压力……”(第1页)
57、冬夜,汤锅在炉上沸滚,他却在怀念书店后堂的闷热,烈日照在蒙尘的巴旦杏树上的嗡响,午休的昏恹中响起的火车汽笛,正如他在马孔多时怀念冬天炉上的热汤,咖啡小贩的叫卖,以及春天里疾飞的云雀。两种怀念如同双镜对立,他夹在其间不知所措,无法再保持高妙的超脱,最后甚至劝说他们都离开马孔多,忘掉他传授的一切世道人心知识,让贺拉斯见鬼去,还说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最终是过眼云烟。
58、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
59、屋子里门窗紧闭,又热又闷。大街上传来太阳的嗡嗡声,除此以外什么也听不见。空气停滞不动,凝成一团,似乎能像钢板一样拧几道弯儿。停尸间里,飘浮着一股衣箱的气味。我朝四下里瞧了瞧,一只衣箱也没看到。角落里有张吊床,一头挂在铁环上。一股垃圾味儿直钻鼻孔。我反正觉得,周围的那些破烂玩意儿,那些快要霉烂的物件,看上去就像有股垃圾味儿,尽管它们实际上是另一种气味。
60、只有丢掉拖累你的事物,你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61、★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
62、每次读马尔克斯都是一次奇异的旅行,读《族长的秋天》更像一次奇异的孤独之旅。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孤独”似乎已经成为生活的标签,我们应该懂得解读孤独,直面孤独,与孤独为伴不忧不惧地一路前行。
63、我最喜欢《百年孤独》《族长的秋天》《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最讨厌《霍乱时期的爱情》,看了很多遍都放弃了,受不了爱情,感觉黏糊糊的,应该是我不喜欢爱情小说吧,我就没有读完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
64、“……他念诵着,心里十分清楚在他年迈的幸福的阴影中,除了与我的生命莱蒂西娅·纳萨雷诺在午休时间里一同度过的如翻腾虾汤般令人窒息的嬉闹时光之外,再无其他时光,除了与你赤裸躺在如被缚住的蝙蝠般的电风扇下那浸满汗液的凉席的欲望之外,再无其他欲望……”(第165页)
65、荷马骑着小摩托,拉萨拉坐在后座,抱着他的腰。紫色的黄昏,华灯初上。风吹落了最后几片叶子,树木看起来像是光秃秃的化石。一辆卡车从罗达诺大街开过来,收音机巨大的音量划过街道,留下一道音乐的细流。乔治·布拉桑唱道:“我的爱人,请牢牢抓住时间的缰绳,飞逝的时光如同阿提拉的铁骑,所到之处,爱情一片荒芜。”
66、马尔克斯提到的这本十余年后才被集结成书的著作正是1970年出版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彼时《百年孤独》已名噪一时。而这场海难实际发生的时间是1955年2月28日,在加勒比海上,哥伦比亚海军的卡尔达斯驱逐舰上有8名水兵落水并失踪。海难搜寻工作并不顺利,四天后,搜寻结束,水兵们被正式宣布死亡。谁料又过了一周,他们当中的一位竟现身于哥伦比亚北部一处荒僻的海滩,落海的水兵贝拉斯科在一只随波漂流的筏子上没吃没喝地度过了十天,奇迹生还。
67、李敬泽:我有一个很特殊的《百年孤独》版本,估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家白酒厂,专门出一种酒叫“百年孤独”。这个白酒的盒子里装了一本小小的,也就是巴掌大的《百年孤独》全本,牛皮封面。它因为是小开本,所以随身携带很方便,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开会的时候往兜里一放,就这样把《百年孤独》看了一遍。
68、马尔克斯不仅因其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还以其深刻独到的文学创作观和美学追求著称于世。
69、今年恰逢《百年孤独》面世50周年,与此同时,我们迎来了马尔克斯的另一本重要著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中译本。本书是他难得一见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因为采访与写作此书,马尔克斯还曾一度被追杀,身处险境。
70、其中有一些细节我还是印象很深,有一些趣味很“马尔克斯”。比如他写到鲨鱼,说“大鲨鱼如果你忽然猛地一下把它钓起来,头朝下,尾巴朝上,整个鲨鱼的内脏会顺着嘴流出来”。我看到这种细节的时候觉得特棒,这可能是我们想不到的“马尔克斯”的细节和趣味。
71、我不知道是否一个人在海上漂流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就会适应这种生活。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前一天的绝望都变成了一种懒洋洋的、无知无觉的逆来顺受。我敢肯定地说,一切都变了模样,海洋和天空都不再饱含敌意,一路上陪伴着我的鱼儿们都是朋友,是我认识了七天之久的老相识。
72、《族长的秋天》创作于1975年,小说聚焦一位虚构的拉美军阀独裁关于权力孤独的思考,讲述他穷极一生维持的地位与财富如何反过头来驱散他渴求的爱与幸福。透过将军长达百年的岁月,读者在个体残留的本真与权力异化所致的扭曲间隙,窥见的是马尔克斯以深藏不露的笔法所描述的拉丁美洲这片土地的孤苦与飘摇。
73、初中的时候,第一次阅读了郭敬明的《幻城》,当时就惊为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大家不要吐槽我,我当时也只是个孩子。
74、译者: 范晔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1年6月
75、不多读几遍你很难意识到故事的起承转合,围绕一个又一个中心人物展开故事的接缝联系在什么地方,不反复玩味,你根本找不到作者跳跃思维的逻辑隐线何在,就像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76、Crónicadeunamuerteanunciada
77、“忽然,吹奏曼波舞曲的号声停了下来,赌钱的人都举着双手散开了。上校听见身后响起了步枪上膛时那种节奏清晰、令人胆寒的短促声音。他想起兜里装着那份传单,明白自己已经不幸地陷入了警察的搜索圈。他没有举起手便转过身来,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如此近距离,几乎是面对面地看见了杀害他儿子的凶手。他个头矮小,皮肤黝黑,有点像印第安人,一脸的孩子气。他就站在上校对面,枪口直指着上校的肚子。上校咬紧牙关,用手指轻轻拨开了枪筒。
78、于是,在我写的小说的开头,就是模仿了郭敬明的《幻城》的开头,多年以后,当我站在丘海边,看着什么什么,看着什么什么,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79、一头是最后一次内战中的一个下着雨的清晨,他出生在一所农村学校的茅屋里,四面都是泥墙;另一头是他满二十二周岁的六月的上午。那一天,妈妈走到吊床跟前,送给他一顶帽子,上面附有一张纸条:“送给我亲爱的孩子的生日礼物。”有时候,他闲得发慌,就爱回想那座学校、黑板和那张沾满苍蝇屎的国别地图以及挂在墙上的一长排罐子,罐子上方有每个孩子的名字。那里气候凉爽,是一个宁静的、绿茵茵的小镇。
80、“他的身体比我们都健康,但给他听诊时,可以听见眼泪在他心里翻腾。”——《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81、我心里明白,我永远也不可能把他想象成一个具体的人,在他身上我永远也不会找到某种坚实的东西。否则,一想起他我就会勇气百倍、毫不踌躇地说:“我去给马丁收拾一下那个房间。”——马尔克斯《枯枝败叶》
82、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83、每段婚姻难免都会遇到一方出轨这样的难题,处理这种问题总是非常考验另一方的智慧和胆量。
84、《百年孤独》确实对一代中国作家、读书人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就“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经典开头,现代的人听了一定很习以为常。但在八十年代刚刚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还是有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这个震撼绝不仅仅是表面的修辞,对于我们搞文学的人来说,它等于是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语言对于时间的创生能力。语言创造出一个关于时间、关于世界的结构和秩序,这在当时是一个脑子里革命性的小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