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 茨威格说,他那时候怎么也不会相信,母亲会亲自将儿子送往战场,铁路工人会将兄弟通过他们修筑的铁路送向死亡…… 2、图书出版丨实体书店 | 装帧设计......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 茨威格说,他那时候怎么也不会相信,母亲会亲自将儿子送往战场,铁路工人会将兄弟通过他们修筑的铁路送向死亡……
2、图书出版丨实体书店 | 装帧设计 | 读书活动
3、——————————你没有认出我来,当时没有认出我,也从来没有认出过我。
4、难民出身的“零号”小孩在酒店当礼宾员,被一位堪称是完美旧绅士的酒店经理古斯塔夫先生看中并进行培训。
5、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6、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没人会在意丑的人能够活多久。
7、 茨威格很幸运的属于前者,富裕家庭的基础使得他有着很好的平台,在战火没有燃烧到维也纳之前,茨威格度过了很幸福的童年。
8、然而这样的时光,被反现代的纳粹打破了。民主社会步步退让,采取绥靖政策。拥有知识和物质财富就是一种罪恶,反智和贫穷才是政治正确。茨威格说道,在自由的世界,”由于大量的犹太人从事知识分子的职业,在犹太人中占了过多的比例,这种进入知识阶层的做法,也就像以前只着眼于物质利益时一样,又给犹太民族带了深重灾难。这种永远自相矛盾的无所适从大概是犹太人命中注定的吧。”
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10、有人说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都能用钱解决,但他们没告诉你剩下的百分之一需要更多的钱。(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11、内容简介:出身寒微的邮务员克丽丝蒂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跻身上层社会,让众多纨绔子弟为之倾倒,她本人也沉醉于这飘忽的美梦之中,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天她的富贵梦便破灭了。在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个世界对他们是无情的,爱情和幸福不属于他们。他们绝望了,决定一同自尽,可是在最后时刻,他俩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准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去同他们无形的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12、每个人在读书的过程,其实何尝不是在读自己。
13、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精神分析理论,他第一个提出了潜意识,在传播学领域,很多人忽略了媒介对人的长期的影响,很多人声称自己不会受到电视剧,广播,电视的影响,其实不然,潜意识启示学者们发现媒介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
14、战后的德国既没有得到有效的削弱,也没有得到抚慰。纳粹主义开始德国盛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肆驱逐和屠杀犹太人。茨威格像罪犯似的逃离了他的祖国,“我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不过是作为一个陌生人,充其量也不过是朋友,就连我心中选择的故乡欧洲,在同室操戈的第二次自相残杀之后,在我心中也已消失了。”茨威格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悲哉!
15、我自己就是人类两次最大战争的同代人,甚至每次是在不同的战线上经历,第一次大战是站在德国这一边,第二次大战是站在反德国这一边。我在战前曾享受过最充分的个人自由,但在战后却尝到了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
16、 好不容易一战结束,世道更加混乱。战胜国对战败国各种压榨,市面上通货膨胀,纸币如草纸,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但即便如此,茨威格说,居然大家也都这样默默活下来了。
17、全书分四个部分,茨威格记忆中他的成长时期,也就是一战前的欧洲社会,一战时期欧洲的变化,介于一站和二战之间的暂时和平二十年,二战来临。我将分别用四篇短文highlight出这四个部分中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谈的点,当作读书笔记,重温茨威格所在的那个疯狂的变革时代。
18、况且,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也仍然处在旧的结束和新的开始的转折之中。所以,我把我的生平回忆暂时在一个特定的日期告一段落,并不是完全没有意图的。因为一九三九年九月的那一天标志着造就和教育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的彻底结束。
19、花心被人骂,专心被人耍,真心被人骗,好心被践踏,这就是现实。
20、 更重要的是,他让身处和平年代的读者们亲历了一场具体的牺牲,他展现了人类是如何的脆弱,如何在战火之下被轻易地摧毁,一颗小小的子弹如何在千万分之一秒的瞬间,把人的生命连同记忆、认识、喜怒哀乐击得粉碎......
21、当不少人开始担忧科技时代的新媒体对文学批评设置的障碍时,青年批评家木叶的观点值得所有人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微妙,AlphaGo再厉害也无法脱离其设计师,如果有一天它们有了自己的主体性,它们会让科技更先进,让生活更美好,让残酷更残酷,让美好更美好。”
22、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何有钱才是你最大的问题。
23、有标准答案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该何去何从?张维迎《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24、奥古斯特·罗丹代表作品:加莱义民、吻、巴尔扎克、思想者、手、雨果、青铜时代。
25、在这场战争中,茨威格经历了朋友穿上戎装奔赴战场,看见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变成冷冰冰的尸体。
26、 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27、人总是认不清自身问题,还长着一张爱说教的嘴。
28、本书是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收入茨威格的历史特写14篇,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分钟、《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南极探险的磨难、西塞罗的振臂一呼,以及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29、20日,在智利诗人罗贝托?6?波拉尼奥的诗集《未知大学》中文版首发分享会上,一位年仅14岁的小男孩表示,自己是特意从杭州赶来追随其“偶像”的,虽然原作者已经早年离世,但国内每出一部他的新作品,自己都会去看。
30、在从我开始长出胡须到胡须开始灰白这样短短的时间跨度之内,亦即半个世纪之内所发生的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而我们中间的每个人都觉得:变迁未免太多了一点!
31、这么年轻的读者,是否真能读懂波拉尼奥的作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来在少年人的眼中,这些文坛巨星也自有其独特的光芒。
32、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有着他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吸收最丰裕的人类艺术文化果实,接触世界各地最杰出最优秀的人物;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世界主义者,他经历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类和平进步的繁华丰富并为争取个人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而不断学习交游,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明倒退和人性堕落,饱尝人类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
33、然而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当我们告别的时候,罗丹转过脸来对我说道:“我想你或许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可惜都不在这里。但请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乡下住宅来,我们并且可以一同用便饭。”
34、要真正做到“全民阅读”其实很难,但是“就好比上海书展,它借鉴了香港书展的模式,从展位到活动,都实现了对普通市民完全零门槛开放,这是我们在内地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情形”,王玲这样说道。
35、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族,他1881年出生于奥地利,那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鼎盛时期。“一年里发生的事胜于过去的几倍、几十倍,一项发明紧接着一项发明,一个发现紧接着一个发现;每个发明和发现都以飞快的速度变成人类共同的财富。”这样的情景对于我们这一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来说,就好像历史的翻版,用茨威格的话说,“这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
36、从民族骄傲到世人唾弃,让老茨威格不得不哀叹道:“欧洲已经死了”。从茨威格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茨威格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
37、我觉悟遗忘一切其他事物而集中意志以求完美的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别无神妙的方法了。
38、“今天的国界线,因为大家彼此之间病态的不信任,已经被海关、警察、哨所变成了一道铁丝网,而那时的国界线无非是一条象征性的界线,谁都可以不假思索地越过,就如同格林尼治的子午线一样。直到世界大战以后,国家社会主义开始了对世界的搅扰。作为第一个看得见的现象,也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瘟疫,那便是对外来者恐惧症:对外国的憎恨,或者至少是对外国人的恐惧。人们到处都在防范外国人,到处都在抵制外国人。所有那些从前只会加在罪犯身上的羞辱手段,现在的普通旅行者在旅行之前和旅行期间都必须领受。人们得允许自己被拍照,左面、右面、正面,头发必须剪短,好让耳朵能露出来,必须留下指纹,一开始只是拇指指纹,后来则是全部十个指头的指纹,此外还要出示各种证明:健康证明、防疫注射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推荐信,还要能够拿出邀请信以及亲属的地址,要出示道德上和财务上的保证,要填写一式三份、四份的表格,如果这一大堆材料中缺少一份,那就没戏了。“
39、“电子书阅读越来越普及,作为出版商会不会感到担心?”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世纪文景和上海译文的两位负责人,他们的回答却惊人地相似:不担心。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在策划图书时,都会考虑到纸质书和电子书两方面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虽然电子书的销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而言读者依然更偏好纸质书。可是也有很多人,如亚马逊总裁贝佐斯,曾预言纸质书会最终走向消亡,也不担心?“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顾真举出了黑胶唱片的例子,“黑胶唱片的音质是CD和流媒体播放无法比拟的,这是它能够回归的重要原因。书籍也一样,一些人可能会使用电子书阅读,但很多人表示他们更喜欢纸质书,因为阅读的‘质感’不同,并且作为书架上的收藏,可以随时翻阅。”王玲则表示,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质量,“只要有读者愿意读,哪怕这个受众群很少,我们也愿意去出。”
40、 他和他的作品曾被世界人民接受和热爱,却又在二战中受到可怕的排斥和压制。
41、——————————演绎叙述完美无缺,语言表达出类拔萃,两者相辅相成,给人的印象是罕见的满足。
42、退了将近一千年的同一时代里,也看到了同样的人类由于在技术和智力方面取得的未曾预料到的成就而使自己大大进步,一跃超越了以往几百万年所取得的业绩,且看:用飞机征服了太空,地面上的话可以在同一秒钟之内传遍全球,从而克服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原子的裂变战胜了最险恶的潜伏疾病,这些昨天还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几乎每天都在重演。
43、 那时不论你是富家子弟,还是穷苦百姓,在炮火灰烬中寻找生路,命运的天平倾斜于你,便有了后世我们眼中的你们,命运的重锤砸落于你,记住你的可能只是一块方碑,甚至尸骨无存,无人知晓。
44、固然新书和新版书满足了人们阅读的新鲜感,但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也不示弱。顾真指着在壁柜上排放整齐的译文经典作品系列说,“其实我们的名著经典也一直很受学生d的欢迎。这些作品几乎自首版以来就没有做过改动,其版本、译者都依然是上世纪以来的风貌。”
45、在对难以领悟的深奥事物,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中茨威格一路成长,十七岁时,他已经了解了波德莱尔和惠特曼的全部诗歌,并努力发现不为人知的新兴诗人的作品。他说“年轻人发现他们自己的诗人,因为他们要自己去发现自己的诗人。”风还没刮过来,他们就能嗅到味道。在所有年轻诗人当中,最让他痴迷和沉醉的,感到狂热和兴奋的是“天才”霍夫曼斯塔尔。很不巧,这位诗人我闻所未闻。但茨威格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把他和济慈,兰波相媲美,说在世界文学史上,除了这二人,霍夫曼斯塔尔是第三个能在驾驭语言方面能做到如此完美无瑕的,并说他在十七岁已经以尚未有人企及的散文诗而被永远载入史册。惊愕之余,我马上查了下霍夫曼斯塔尔的诗,他的英文全名叫HugoLaurenzAugustHofmannvonHofmannsthal.除了他的名字特别长,其它关于他的东西并没有让我感到惊艳,或许是翻译的缘故。不过不可置疑茨威格受到他很深的影响。我很喜欢他对于诗歌创作过程的一个描述:年复一年的认知无限地挤压浓缩,在一个秘密之地,将这些认知注入最为浓缩的语言精华当中,将其培育成差不多是充满情趣的魔法。写诗确实是以某种压缩的认知作为内核,但是又需要用语言,metaphor等去包裹它,让它以充满情趣,灵性的方式很不经意地唤醒人们某种认知。好的诗确实似魔法,不知怎么用几个看似不相关的字眼,突然就点醒了内心一种最深的情感,并让人充满热情地想去追逐。这也是它与哲学最不同的点,哲学要把所有认知逻辑地呈现出来,它合理,但未必能给人动力。古希腊反感诗歌的那些哲学家们要是看了我这个诗歌之于哲学的对比估计是要翻白眼。
46、我之所以让自己站到前边,只是作为一个幻灯报告的解说员;是时代提供了画面,我无非是为这些画面作些解释,因此我所讲述的根本不是我的遭遇,而是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有象我们这样命运多舛。
47、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致醉心于非把自己的生平历史向旁人讲述不可。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他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所曾发生过的许许多多事,远远超过以往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难和考验。
48、但隐藏在我内心的一种本能使我觉得他们的发问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与前天之间的一切桥梁都已拆毁。连我自己今天也不得不对我们当年竟会把如此繁多庞杂的内容压缩在一代人生活的短促时间之内而感到惊异,尤其是当我把那种生活—诚然,是一种遭到损害和极其难堪的生活—和我的祖先们的生活方式作比较时,更是如此。
49、思想的分享,得到的收获不止是两份,快乐的情感碰撞,滋养的不仅仅是这刻!
50、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他慈祥而柔和地顾盼,他本人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51、 但,依然不相信还会有战争。怎么会呢?好不容易赢来的和平啊?怎么会呢?人怎么会坏到那种程度呢?
52、与之相似的是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展位前看到的景象。几名中学生认真地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前讨论着自己看过哪本,有着怎样的阅读体会。令人想到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中学时代:“我们在原先坐着埋头学习的课堂上已听不到什么新的内容或我们觉得有知识价值的东西,而课堂外面却是一座令人产生无穷兴趣的城市,有剧院、博物馆、书店、大学??我们那种被压抑的求知欲、那种在学校里无法满足的对知识世界、艺术世界、人生享乐的好奇心,统统如饥似渴地转向学校以外发生的一切。”
53、在这个碎片化、电子化阅读已经渐成普遍趋势的当下,何以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冒着骄阳或暴雨去书展呢?揣着满腹疑窦,我试图从乌泱泱的书展人群和书海中寻找答案。
54、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人无端排斥过,我曾自由过,也曾不自由过,我曾富有过,也曾贫穷过。《约翰启示录》里那几匹苍白的马全都闯入过我的生活,那就是革命和饥馑、货币贬值和恐怖统治、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
55、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
56、战后的欧洲通货膨胀日益加剧。“一个鸡蛋在奥地利的价钱,相当于过去一辆豪华汽车,后来在德国竟高达40亿马克,几乎相当于过去柏林全部房屋的地皮价。早上有5万马克买一张报纸,晚上就要用10万马克。买一根鞋带用的钱,在过去可以买一双鞋子,不,可以买一间有2000双鞋子的豪华鞋店。修一扇打碎的玻璃窗比过去买一栋楼的价格还高。一本儿书的价格比以前一家拥有数百台机器的印刷厂还要贵。用100美元可以买到一幢七层的高楼。”这个时期,茨威格隐居在萨尔茨堡坚持创作,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57、可是我们这一代人过的生活、一切都不会重复,已过去的生活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再也不会回来。我们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落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一切。
58、——————————但是每个阴影说到底也是光明之子,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了。
59、从自己一生中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断定认为应该忘却的。唯有自己想要保存下来的事,才要求为他人而保存下来。所以,这里叙述和选择的,并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为他人而作的回忆,但这些回忆也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一生!
60、茨威格在书里描述了一战后欧洲的繁荣和生活的惬意,他列举了奥地利的音乐歌剧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更加大众化,人们不仅生活富足,而且有了闲暇时光。人们充分利用时光,热爱知识,思想更加开阔。人们无忧无虑,不用担心革命突然爆发,不用担心外国的入侵,也不担心帝国时代的压抑。自由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发明创造,经济愈发繁荣,社交也更轻松,似乎人类社会就这样一直美好下去。我想茨威格怀念起来,也是微笑挂在嘴角的。
61、 前人的经验早就告诉了我们,站争虽然只是时代偶然抖落的一粒灰,然而落在个体身上,就会变成无法逾越的一座山。而不论过去与现在,我们都活在坐士飞扬的时代之中......
62、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展位前同样人头攒动、源源不绝。一位母亲带着即将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站在村上春树的作品系列前犹豫不决。她说,自己的女儿从小就阅读广泛,哪怕是不感冒的历史类题材,她也会刻意念给女儿听,“阅读的根基一定要在小时候培养好”。
63、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东西著《篡改的命》:被顶替的人生,寻找灵魂的出口
64、《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晚年回忆录,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人类群星闪耀时》可能更加熟悉。《昨日的世界》没有太多文法的修饰或者情节的铺陈,是一本平铺直述的内心独白。读它的感觉就像一位可爱的老朋友坐在我面前,激动地跟我说“哇,你知道吗,那天我见到了罗曼.罗兰,他真的太cool了,是欧洲最后的道德良知。他为了自由,为了忠实于自己的信念,敢于与整个世界作对。我要向他一样。”或声泪俱下地跟我哭诉:“完蛋了,全完了。欧洲正由于自己的癫狂而走向死亡。“他就真挚地缓缓道来,告诉我关于一战二战,关于诗歌,关于希望与绝望的一切。或许是希望我作为一个读者能继续他的思考,在这个他无法继续活下去的世界里继续说他想说的话。
65、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66、突然发现,我对自己未来的所有计划都有同一个开头:等我有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