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课文精品好句33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不求甚解课文 1、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不求甚解课文

1、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2、张桂凤,鹤壁市兰苑中学语文教师,吕娟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一师一优课省二等奖,市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3、(微课+教材)高中各年级各学科电子课本与同步课程微课

4、反义词:穷原竟委、寻根究底、格物致知、追根究底、深钻细研、刨根问底

5、(1)好读书(hào)(2)性嗜酒(shì)(3)造饮辄尽(zhé)(4)吝情(lìn)(5)短褐(hè)(6)箪瓢屡空(dān)(7)黔娄(qián)(8)俦乎(chóu)(9)衔觞赋诗(shāng)(10)民欤(yú)

6、(5)如:①晏如也(......的`样子)②亲旧知其如此(像)

7、7)不求甚解是好的,同样,技艺也是层出不穷的,但这结果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8、26)陶渊明读书不死记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认为读完了。

9、(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10、如今统编教材将阅读教学的课文分为“教读”“自读”两种,角色不同,定位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

11、(矫)做作,不真实。(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12、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引发你思考的词语,以旁批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悟。 

13、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建福州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14、☞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可下载)

15、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16、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7、再则,像“誓不签订辱国条约”〔3〕一句经文,也早已有了不少传注。传曰:“对日妥协,现在无人敢言,亦无人敢行。”

18、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19、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20、沈约《宋书·隐逸传》引《五柳先生传》且评之曰,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陶宅之旁广种柳树,可视为实录,此有陶诗为证。《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拟古》: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然作为一篇自况之文,五柳这一自然景观仅仅是陶渊明因以为号的触发点,却完全不能解释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的根本原因。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篇》中指出: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正是针对世俗有感而发,意欲破除此种卖声名、夸门第之社会风气。

21、27)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这是非常有害的。

22、14)我们要效法孔子那种韦编三绝的好学精神,不应虚应故事,不求甚解。

23、☞2020春学期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答案

24、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批注]文章结尾,落在“反复阅读”,一方面避免有人曲解作者的意思,以为读书可以粗略马虎;另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不求甚解+反复阅读,常读常新、随着阅历和时间促进理解的深入,才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25、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26、22)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27、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8、☞寒假预习|2020年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全)

29、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30、小时候读书讲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5〕,先生就给我讲了,他说:“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注解虽有,确有人不愿意我们去看的。

31、“儿童从小就能对语言渐渐的了解,不过对于文字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成年人平时读书阅报大多是采取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这是一般综合的实用的态度。但在国文教学、教师准备时,必须字字查清楚、弄明白。学生呢,在学习时也必须字字求了解。这与一般不求甚解的态度刚好相反。然而不求甚解的那份能力正是经过分章析句的学习过程而得到的,必须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学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境界;没有经过一番文字的分析的训练,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呢。”(《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32、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