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托尔斯泰的感悟读后感 1、从《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托尔斯泰将自已的一生融入到这些故事中。书中人物的不同命运与思想的转折......
托尔斯泰的感悟读后感
1、从《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托尔斯泰将自已的一生融入到这些故事中。书中人物的不同命运与思想的转折,无一不折射出他的身影。童年时期,他拥有纯洁和仁慈的心灵,永远能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秀之处,这是一种多么温柔的情怀!青年时间,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思想有些混乱,他长相丑陋,爱形而上学的谈话,甚至堕落到去赌博、欠债,沉醉在“体面人”的生活之中。然而,他心中根深蒂固的真诚拯救了自己,作品中“涅赫留多夫”成为了他的化身,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从关于青春、关于高加索的颂歌《歌萨克》中,我们看到了他心灵的平静。
2、在这之前,我首先阅读了《托尔斯泰传》。随着对托尔斯泰的深入了解,我发现年轻时自己对《复活》的理解是如此肤浅和片面。
3、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开掘“智慧之门”的可贵,并且都有勇气和决心,能踏踏实实,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托尔斯泰读后感3今天,我读了第三章《军旅生活》,知道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军旅传奇。
4、《托尔斯泰传》的第一章,被作者称为“最近消失的光明”,也是作者叙述托尔斯泰整个的“人生战斗史”的一个引言。
5、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用辛辣、犀利的笔触对沙皇俄国是非颠倒的司法制度、黑暗腐朽的官僚机构,以及虚伪欺骗的教会组织都进行了尖锐透彻的揭露。(托尔斯泰的感悟读后感)。
6、难以想象,如何让一个双耳失聪的人普出绝世乐曲,他甚至连观众如雷的掌声都听不到!这是多么悲哀、多么对音乐炽热的心啊!又是如何能让他在贫困交加、上餐不接下餐的困难生活中依然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以他的意志,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战胜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出《欢乐颂》!
7、作品的题目定为“复活”,主要的含义是指男主人公在替马斯洛娃打官司的过程中,耳闻目睹了俄国底层劳动人民被压榨、被凌辱、被损害的种种惨状后,自己原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彻底被颠覆了,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8、读完《托尔斯泰传》让我明白: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9、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托尔斯泰读后感7托尔斯泰,我最欣赏的作家之一。他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童年。这让我对托尔斯泰有了好感。
10、作品的最后增加了一些附录,简单介绍了托尔斯泰的遗作,同时也留有遗憾,其中的一些作品中叙事紧凑和清新可与《复活》中那些最优秀的章节相媲美。托尔斯泰与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书信来往,其中他最为欣赏的是中国的老子,无为而治。托尔斯泰提倡无为,不反抗,沉默地对待侵略。最后还有一封关于托尔斯泰死前两个月给甘地的信,信中提及了对与信仰的看法,提出基督教中的博爱,不反抗主义,都是他极为欣赏的。
11、托尔斯泰听《老伍士》和《如歌的行板》时候老泪纵横的故事。(略)
12、她说:“后来,我开始明白一些事,我看到我们的生活是完全错误的。于是,十九岁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13、但这遭到了家人,尤其是妻子的激烈反对,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
14、这本书结合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15、 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丰富。(托尔斯泰的感悟读后感)。
16、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激变,完全站到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了。在生活中他不仅吃粗饭,穿布衣,亲自带着农具下地和农民们一起劳作,还打算放弃自己的贵族头衔和所有的财产,再也不过那种让他感到罪恶和耻辱的梦魇般岁月。
17、因此,我们都希望在这本书中发现能够支撑我们向前的人性闪光点!
18、 朗读材料二:《祖父逝世的时候》《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
19、在松树上挂下来一根藤条,就是维系我们生机的这么一个机会。可是藤条上又有两只老鼠,在咬这个藤条。这两只老鼠一黑一白,代表了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时光,在一天一天地流逝。我觉得这个说法也很有道理,一个人如果活一百年,三万六千五百天。我们大量的时间要吃饭、休息,剩下来活着做点有益的事情的时光并不很多。
20、终于把这本心灵的传记读完了,我特别佩服作者茨威格先生,他能把别人的心灵剖析的如此准确,我相信他也是一个大师。我想成为一个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坚不可摧的人,做一个真实普通伟大的人。
21、玛丽.帕芙诺芙娜是一个富有的将军的女儿,会说三种语言,相貌美丽动人,举止优雅高贵。她把富有的哥哥送给她的所有东西都分给别人,自己却过得像个最朴素的工人家的姑娘,穿戴不仅简单,甚至寒酸,对自己的外表一点都不在意。
22、为了不让他对自己失望,她竭尽全力唤醒自己所有最高尚的品质,尽可能地做到最好。
23、他的成绩平平。他称自己的少年时代为荒漠时期:“一片黄沙,吹来阵阵炽热的狂风。”他很孤独,头脑总处于狂热状态。他自知长得丑,为了和别的“体面人”一样,他也去赌博,糊里糊涂得欠了一身债。“那真是彻头彻尾的放荡。”罗曼·罗兰评价道。
24、托尔斯泰把一生对俄国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了解,集中地、总结性地表现在《复活》中。
25、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才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和等优秀作品。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与。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26、“托尔斯泰的三部文学小说”由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教授主讲。他围绕托尔斯泰的这三部经典长篇小说的内容进行展开,带领读者与托尔斯泰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
27、我觉得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他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还被开除了教籍。但是我觉得他是个英雄。他就像太阳,照亮了那个漆黑的时代。列夫托尔斯泰传的读后感3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显示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伟大的作家。他一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28、第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来看,这个创意摒弃了传统的讲解方法,而以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样做的理由在于文本故事性不强,教师最可以挖掘和凭借的优势是文本语言的散文化韵律化。另外,《列夫·托尔斯泰》中费解的难句较多,这需要背景资料的补充。所以,与其靠教师辛勤讲解,还不如通过动人的故事的诵读来化解难点。为了让朗诵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提炼整合也是该教学设计的创意点。
29、至于托尔斯泰,他博爱、敏感、自我完善,他面对着的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于被教会开出了教籍。他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传世之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拜托贵族生活的决心。
30、我们再往下看: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长一点,但我仍想给大家介绍。
31、这个故事里有一只老虎在向我们走来,老虎代表的是人生的终结,也就是死亡,以及各种各样的疾病。旅人被老虎逼近后很害怕,他拼命的跑,跑到了悬崖边。这告诉我们,躲是躲不了的,走投无路。
32、贵族间的阿谀的寒暄让托尔斯泰早早的对这个社会感到了厌恶,克里木战争更是让年轻的托尔斯泰看到了贵族的腐化和农奴制的落后。
33、这个现象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朋友都是这样的。不愿意谈论死亡,“死”这个字都不能听,听到浑身发抖,害怕得要死,不敢看这只老虎。但是,财富、地位、名誉永远嫌不够,就是贪心。
34、也体现了托翁世界观激变后对那些为了俄罗斯底层劳动人民的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的敬仰和崇拜。
35、这是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非常着重地提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他说:“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
36、他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37、现在走近中年的我,既经历了社会的时代变迁,也承受了人生的莫测变幻,不论是性格和思想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38、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39、我觉得稻盛先生这一节告诉我们的是——死亡的力量。中国有一位大修行人印光法师,他说你要把这个“死”字贴在脑门上,每天看着这个“死”字,天天想着一个“死”字,道业必成。
40、《名人传》告诉我们,伟大的天才必须向庸俗而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去的斗争,就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的创造事业。
41、他反思的结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或许是一个革命者能给予他的最公允的评价了。
42、列夫托尔斯泰发出的颖问,让我不禁浮想联翩,在生命即将逝世的一位老人发出的感慨,竟然还是在想着别人,他的想法让我钦佩,他的精神让我学习,他的这番举动,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立志长大后要参军的女孩,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正坐在班级靠窗的一个位置,冬日里一缕阳光照进教室里恰好落在她身上,当她抬头看我的时候,我被她那可爱的脸庞,美丽的笑容所折服了,当她向我打招呼时,我毫不犹豫走到她旁边的位置坐下且和她谈了起来,我觉得她是个开朗的女孩,我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在日后的交往中,我明白了她的父母幼年时就去世了,此刻她随爷爷、奶奶生活,更有一个令每个人都不愿谈起的事实,她的左腿与右腿的长度不是个残疾人,但她却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貌,其实,我们每个人明白她心里其实很难过,但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她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不开心,并且她还常常对我们大声的说:“我长大后要当一名军人,要去保卫我们的祖国,要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43、他是个伟大的人,他随时身上都会带着笔,他会将他偶然想到的灵感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的学习习惯会成为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我能经常带着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就能够把日常喜闻乐见的事情记下来,那么,写起作文来就水到渠成,不再那么费力了。
44、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 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45、 据课前调查,学生对这篇文章是既爱又恨。爱的是它文采斐然,意蕴深刻,极大地满足了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二年级学生对于华美语言和深邃思想的审美追逐。恨的是它篇幅冗长,背景迷糊,主题隐讳,表达重复,写作风格和初中生熟悉的常规写人记叙文大相径庭。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再塑生命》比较起来,其文学创作手段显然在初二年级学生的欣赏视野之外,其需要的文学鉴赏的层次也高于初二年级学生。事实上,就是教师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感觉艰涩之处众多。所以,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开发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重点失衡,阅读思路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后果是不仅文章的优点得不到凸现,反而会因其“弱点”削弱了艺术魅力。
46、独家票务代理:大麦网 www.damai.cn
47、她经常由于喜欢待在仆人的住处、厨房或者马厩这些地方而不是客厅而受到责骂。
48、托尔斯泰关心儿童,开办农奴子弟学校,为儿童写课本,关心贫民,深入农村,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施舍给农民,为农民写作,为灾区人民捐款。比尔。盖茨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诺贝尔把自己所有的遗产献给了有贡献的科学家。每一个伟大的人都充满一颗博爱的心,所以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49、《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50、朗读材料一: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51、伟大的作家在这部作品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私有财产制度的核心:土地问题。
52、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寂寞和孤独的。他死后,遗体被安葬在安静的森林中,没有墓碑和十字架。可他用毕生精力所铸就的人性光辉已经竖立了不朽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十九世纪文学的封顶。茨威格称这是“最美丽的坟墓”。
53、释迦就是释迦摩尼佛,是一位王子,后来出家,大彻大悟,开创了佛教。我们称为佛陀教育,他是佛教的创始人。
54、父亲非但没听他的话,反而责骂他,于是他离开家,再也不用父亲的钱。
55、他,就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56、《列夫·托尔斯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为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传记,茨威格的传记与传统的传记作品不同,不在于重现历史事实,忠实记录传记人物(传主)的生平事迹,而是重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精神历程。
57、狭隘地认为《复活》只是记述了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子弟聂赫留多夫,是如何放弃所有财产和土地,帮助由于自己年轻时的放荡纵欲,而使之堕落的年轻女子马斯洛娃的故事,最后两人都完成了美好人性的复苏。
58、(3)再读《眼睛》一诗小结,体会托尔斯泰的深刻。
59、在课前学情调查中,学生的阅读困惑为: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托尔斯泰,即本课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60、 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61、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马斯洛娃产生极大影响的两个革命青年:玛丽.帕芙诺芙娜和西蒙松。
62、他是一个既守旧而又求新的人,他的思想体系中充满着矛盾。与他同时代的的许多人已经发现了他的这一特点。
6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平时养成良好习惯,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托尔斯泰读后感3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我虽然没有看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但我看过他写的‘童话和寓言’,我听爷爷讲过,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64、他的出身比前两位都要好得多,是一个俄国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接受着典型的俄国贵族教育。也正因为如此,他灵魂中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更尖锐地凸显了出来。他年轻时放浪不羁,但随着他对人民生活观察得越来越深入,他就越来越厌恶自己的身份,并且从精神上支持着俄国人民的斗争运动。他的三大巨著:《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无不体现着他那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深深的批判。
65、我们一起来读:除了感谢之心、反省之心以外,要净化并提升我们的人性,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贪欲”之念最难对付,它牢牢地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强,它能腐蚀人的灵魂,把人引向歧途。
66、教师归纳:洞察一切 平民意识 天才灵魂 良知作家
67、但他们也是与我们一样的人——在完成着生的使命,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软弱的不幸的人,那么请听罗曼·罗兰的心声吧:所有不行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相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68、而我面对现在的和平,美好的社会,更应该用刻苦的学习,丰厚的知识,武装自己,走向美好的未来《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3《名人传》这部激情四溢、充满感染力的传记体小说,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作,全书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而其中,《托尔斯泰传》不仅是篇幅最重的一部,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和精华所在,这与作者和托尔斯泰的交往是密不可分的。
69、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发生战事时,他挺身而出,毅然参军入伍。在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全面爆发。托尔斯泰来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前线。战斗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冲锋陷阵,由于表现突出,被授予奖章。按说应该得到更高的奖赏,但是他并不看重这些,这说明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君子。人家没有想着升职,也没有想着丰厚的物质奖励。他的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保家卫国是我的责任,能够为国效力我感到无上荣光。他更看重的是战争中结识的朋友,大家在炮火纷飞中生死与共,患难之交情谊自当深厚。这说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70、我们再来看,稻盛先生告诉我们,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可是一般的人,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要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源自于自私自利的心的贪欲欲望。欲望的实现,带给我们短暂的甜蜜感,就好像吃蜂蜜一样。
71、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社会、学校或者在家庭,关心和帮助是不能缺少的。当你生病的时候,你需要关心和帮助。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你更需要关心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能用事实证明一切。这本书不但让我感受到了爱,还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72、托尔斯泰在闪动的灯光下写下(如果我活着),就这样,一天一天,他不再惧怕死亡。因为他明白,死亡就是逃向上帝,飞翔永恒。
73、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向了觉悟?其实所谓走向觉悟,就是他不再做这个天天吃了一滴蜜汁自我蒙蔽双眼的人,而是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观察周围对生命的各种威胁。去观察那只老虎,去看这棵树,去看悬崖底下的三条恶龙。从而开始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这就是所谓的有高尚追求的超脱凡尘的一批人。我觉得稻盛先生也是这样的人,他对生命现实有很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74、面对人生的劫难和世间的悲痛,他们从来没有一丝的惶恐和颤抖,他们从来不讳言痛苦,而事实上他们的痛苦在常人看来却是难以想象的。
75、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76、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样处于底层,同样以一种快乐的姿态示人,甚至连死亡都一样,被上位者所枪决。二者的共同点让我看到了普拉东本质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阶级属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又是那么单纯和快乐,以致我难以对他下任何干脆的断语。在当时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农奴制难以被轻易根除:这种快乐的处世态度,究竟是该提倡还是反对?若反对,农民岂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77、虽然他把自己的钱都施舍给了农民,把土地也低金租给了农民,从中不再获得任何好处,但一想到那个寡妇阿尼霞,家里连一头奶牛也没有,只能抱着孩子衣不蔽体地四处乞讨:
78、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才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79、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80、最终,托尔斯泰死了,在这个如牢笼般的社会,他得到解脱。最终的生命他彻底受到压抑,所以他离家出走,却是在禁锢中死去。死的时候,受到成千上万的人的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