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精品好句85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中庸全文 1、『10』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2、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

中庸全文

1、『10』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2、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庸全文)。

3、『4』「君子之道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6、因此,绅士说“大”,世界负担不起;先生说“小”,世界无法理解。《诗经》中说:“风筝高飞,鱼儿跃入深水。”这就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是明确的天地之间。摘要“君子之道”起源于民间,达到最高点,便在天地之间显露出来。

7、『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8、孔子说:“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被驱使而落入鱼网、木笼和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闪。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一个月。”

9、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道德,不能不亲爱自己的亲人;想要侍奉好自己的亲人,不能不知人;想要知人,不能不知天。想要知道天,不能不至诚,至诚是有方法的。天下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诚者”,这种人不需要思考就能懂得,不需要努力就能做到,可以从容不迫的践行道理,这是圣人。第二种是“诚之者”,这种人是知道道理之后才开始修身,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要付出比他人多十倍百倍的功夫来学习和践行,如果肯下功夫,再愚笨的人都是可以学会的。

10、(原文)传建文 方四祀 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 煤山逝

11、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12、(1)费:广大。隐:精微。(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3)与:动词,参与。(4)破:分开。(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6)察:昭著,明显。(7)造端:开始。

13、宗庙的礼仪,是用来排定昭、穆的次序的。排定爵位次序,是用来分辨贵贱的。排定祭祀时各种执事的次序,是用来分辨贤能的高低。当众人相敬饮酒的时候,位卑年幼的向尊长敬酒,就是使礼仪贯彻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根据头发的黑白颜色决定宴席的座次,是使老老小小秩序井然。

14、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15、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16、王天下有三重(zhong)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miù),建诸天地而不悖(bèi),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17、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8、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9、《诗》曰:“衣锦尚絅(jiōng)”,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ān)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0、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所谓仁,就是人性,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人之爱有亲疏等差之别,贤能之士也有等级,礼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21、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22、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nì)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zào)慥尔!”

23、(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2)宪章:遵从,效法。(3)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4)覆帱(dao):覆盖。(5)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6)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7)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24、本章承接上一章发挥“为下不倍(背)”的意思。反对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也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的意思。归根结底,其实还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问题。

25、(译文)孔子说“没有忧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父亲开创基业在前,儿子又继承他完成大业在后。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和文王的事业,一战而灭掉了殷商,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的名声,反而推尊为天子,财富拥有四海之内的一切。宗庙奉祀他,子子孙孙永远保持祭祀不断。武王在晚年才受天命为天子,周公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德行和事业,把太王和王季都追尊为王,用天子的礼仪去奉祀数代以上的祖先。这种礼仪一直贯彻到诸候、大夫以至士和庶人。假如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下葬他父亲时就用大夫的礼节,而祭祀他父亲时得得用士的礼节。假如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下葬他父亲时就用士的礼节,而祭祀他父亲时就得用大夫的礼节。为期一年的丧礼,只适用到大夫为止。为期三年的丧礼,一直适用到天子为止。父母的丧礼,没有贵贱的分别,都是一样的。” 

26、“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7、(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28、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cuō)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quan)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yuán)鼍(tuó)蛟龙鱼鳖(biē)生焉,货财殖焉。

29、 正道就是不偏不倚 不左不右的意思。庸者.天下之定理。所谓的定理就是平常之心 不急功近利 处事不急不躁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意思是这一篇是孔子传授给他的孙子名为子思,子思怕时间长了意思有了偏差,故写下来,给了孟子。

30、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31、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都懂得自律和自控,那么这样的人必成大器,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都能对自己一点都不放松,那么这样的人一定是未来之人杰。

32、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4、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35、(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36、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37、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38、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39、(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40、(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部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吟唱朗诵的。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41、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42、《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修养境界的一部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专著。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一书,作为其中一篇。到宋代,朱熹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43、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4、(原文)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45、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46、(译文)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47、《诗》曰:“德輶(yo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xiù)。”至矣。

48、『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9、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

50、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人。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51、(译文)只有天下最为圣明的人,才能聪明富有智慧,足以统治民众;宽裕温柔,足以容纳天下的人和事;雄强刚毅,足以执掌天下大事;庄重中正,足以得到民众的敬重;条理密察,足以分辨是非。他们的美德既广博又深远,而且随时会表现出来;广博就像天一样,而深远又如水渊一般。

52、白话解: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53、“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54、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55、白话解: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56、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7、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58、『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9、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60、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

61、天下之达道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62、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63、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64、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65、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66、『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67、(原文)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68、『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69、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70、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7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合,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72、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73、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74、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灾者灾也。

75、孔子说:“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被驱使而落入鱼网、木笼和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闪。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一个月。”

76、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77、(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78、这个道,是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啊,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叫道了。正因为如此,君子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没有什么比隐蔽的东西更易于表现出来的了,没有什么比细微的东西更易于显露出来的了,所以君子一个人的时候也小心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79、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80、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quán)拳(quán)服(fú)膺(yīng)而弗失之矣。”

81、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82、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83、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84、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上一篇:用腾云驾雾造一句话精品好句42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