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精品好句103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2、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2、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3、同为曹髦起事的“身边人”,为什么没有向司马昭告密的尚书王经会被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的罪名处死?而向司马昭告密的王沈因为告密而立功免死,并因功封为安平侯,食邑二千户?

4、司马昭显然比当年的曹丕玩得更深——前已有曹丕故事,今若尾随,那不就等于向天下人宣告,司马家要篡权吗?话,不能这么说,事,却必须要如此办!

5、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6、他说道,楼主作为包子男的同伙,发如此肉麻的主贴为包子男进行吹捧,其用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曹髦带兵去围攻司马昭的路上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他为何没有加以阻拦,难道真的是惧怕皇帝的权威?(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8、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他的日子司马炎跟着继位称帝,把曹奂直接从皇位上赶下来,封他为陈留王,从此西晋政权正式建立,而西晋建立过程中,当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为传神。

9、司马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逼迫曹髦禅位给自己,重现当年汉献帝和曹丕的场景。而他的这份心思,已经是天下人皆知,由此可见司马家的实力,已经大到了无惧任何力量。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我们大家都只听过上半句,却并不曾知晓这句话,原来还有下文。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眼见司马昭的野心,一步步紧逼,便想到了利用皇帝身份,这张最后的王牌,去杀掉司马昭。

10、公元260年,曹髦已成“困兽”,他清楚若再等下去,结局就只能如汉献帝,就这么拱手认输吗?一个疯狂大胆的计划,开始在曹髦脑海中形成。

11、但是,皇帝是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的,所以司马昭急急忙忙跑到太后那里一面痛哭流涕,一面逼太后下旨,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他。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

12、司马师也明白,自己到了大限,连忙喊来弟弟司马昭,把权力交给弟弟,等于司马师跟司马懿一样,是被吓死了。就这样第三匹马,司马昭登场了!所谓的“三马同槽”,也就进入到了收割果实的阶段。

13、初听这句话,感觉这句话的背后是穿透纸背的狂妄。司马昭作为一个臣子,敢于把自己的野心暴露到“路人皆知”的地步,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又是何等狂妄自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4、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15、面对如此浩大的声势,司马昭决定亲征,但他又担心后方大本营出事,毕竟他的父亲当年正是趁着曹爽外出才政变成功的,前车之鉴不可不察。于是历史上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司马昭携天子与太后共同出征。由于诸葛诞军中内讧,司马昭在次年平定了叛乱。

16、这样一个场景,像极了汉献帝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禅位;谁曾想曹家的后人,也会有这一天存在。如果汉献帝泉下有知,应该会乐开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源自三国时期真实历史事件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当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曹家人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也只能够忍气吞声。有了权力之后,人就会变得飘飘然,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

17、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代魏自立,急需建立功勋,于是此时提出伐蜀的主张,并任命钟会和邓艾为主将,率军伐蜀。

18、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19、刺杀了曹髦不光是一种政治试探,也是一种政治清算。随着曹髦身死,新上位的曹奂更没有主动权,也更没有威胁力。那些在背后敌视司马家族的大臣们也失去了政治核心。整个魏国的政治大权开始真正地、彻底地落入了司马昭手里。此后,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

20、公元254年,皇帝曹芳不愿继续傀儡生涯,打算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于是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21、曹髦在声讨司马昭的过程中被“意外”刺杀,先不说这背后是有意还是无心,但不得不说,这对本已羸弱不堪的曹魏皇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后来被推上皇位的曹奂再也无力甚至无心再起反抗。

22、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d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23、他知道不可能就此平息这件事情,但却可以借此震慑司马昭,让事情出现转机。可惜他遇上了一位二愣子,司马昭的门客,直接将其刺死。

24、王经死后,有人对司马昭说:“王尚书在治理国家上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不该杀掉他啊。”

25、这首诗很快就传到司马昭耳中,司马昭勃然大怒,身带佩剑上金殿兴师问罪。曹髦忍无可忍,于公元260年(甘露五年)五月初六夜,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王经、王沈、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其辱,今天我要带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26、于是贾充和一个叫成济的人,于慌乱之中强行接过剧本。据《汉晋春秋》记载: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蓄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

27、魏帝曹髦听闻司马师已死,大喜过望,认为夺权的机会已到。于是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这一计谋被司马昭识破,于是他抢先一步率军回京。曹髦见大局已定,只得晋司马昭为大将军,总统朝政。

28、声明: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29、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30、之所以曹髦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的确如此,都很清楚。

31、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曹操生前已经是大权在握,但没有称帝,他死后十个月,他的儿子曹丕完成了称帝的一切准备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打汉献帝刘协这块招牌了,于是就逼汉献帝让出了皇帝的宝座,称帝建立了魏国,就是史称的魏文帝,同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可惜的是曹丕仅当了7年就死了,传位于他的孩子曹睿,曹睿在位十三年,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在军事上依靠司马懿也顶住了蜀国的进攻。曹睿死后其子曹芳继位,时年9岁,这时候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已经掌握了曹魏政权,曹芳是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继承了大权,随着曹芳的年龄的长大,对朝政也要发号司令,司马师觉得曹芳越来越碍事,于是就罗列了曹芳的一大堆罪名把当了十四年皇帝的曹芳赶下了台,并立了曹氏嫡亲曹髦当了皇帝,这时候司马师死,其弟弟司马昭继承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曹髦是个典型的傀儡皇帝,曹髦不甘心自己做个傀儡,对身边的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于是不顾自己身单力薄率宫中的卫士和杂役数百人冲出宫去,要与司马昭见个高低,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大将刺死,这件事震动朝野,人们议论纷纷,司马昭迫于舆论的压力把杀害曹髦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手下大将身上并杀了他,这才平息了这场乱子,司马昭除掉曹髦后本想取而代之,没有想到舆论会这么大,于是赶紧就找了曹氏后代中一个15岁的曹奂接替了皇位,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其子司马炎被封为晋王太子,其实这时候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没过几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总揽朝中军政大权。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司马炎完成当皇帝的一切准备,效仿曹丕代汉的故事一样,逼曹奂禅让,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大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归晋。

32、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33、司马昭摇了摇头说:“我也很佩服王经是个正直的人,无奈却不忠于我,只好把他杀掉了。”

34、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是说‘做事的用意非常明显,就连过路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典故讲的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权的更迭。

35、但是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更骨感”。

36、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37、以曹魏政权为例,从魏明帝曹睿大兴奢靡之风起,内生性危机的种子已然埋下,世家宗族子弟只知享乐不知社稷,文武百宫贪敛盘剥而不知恤民。无论是营芳还是营髦,凭他们的资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这种危机的。在外,蜀汉、东吴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又虎视眈眈。

38、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39、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

40、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41、曹髦死后为了追究责任,为什么司马昭会把成济夷灭三族,而贾充却相安无事?

42、公元260年,司马昭逼曹髦下诏封自己为相国,加九锡。万般无奈之下曹髦只得让步,但他的悲愤之情郁结于胸,愤而写了一首《潜龙诗》:

43、西蜀豪族极力扼制姜维北伐;江东士人扶植皇权内乱不休;淮南三叛,三马同槽,曹髦奋笔疾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4、据《汉晋春秋》记载: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45、曹髦死后,司马昭为何又要威逼郭太后下旨对曹髦进行诋毁,并降低其葬礼级别?

46、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47、高平陵之变后,整个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架空了,但司马懿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时机不到他不会轻举妄动,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他虽然掌控力曹魏政权,但始终没有废曹自立。

48、尽管司马懿没有动手,但却无司马师、司马昭几个儿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的司马昭被封为晋王,他一心想要废掉曹髦,司马昭的野心连路边的乞丐都知道了。

49、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形式,一出戏。曹髦不愿意但不得已不得不下诏,一切都是司马昭的授意,但却屡屡推辞,拒不接受。

50、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一面旗帜,应该要给于后世以建设的力量和信仰,而不是破坏的邪念和参照。司马昭确实走到了权力上的巅峰,但是在人格上,却远远不如同时代的诸葛亮等人。

51、一个位高权重的权臣,且明知道已经引起了主上的忌恨,如果还不思考自身的安全问题,只能说明这样的权臣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匹夫,如同前朝的何进一样。但是司马昭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人,从之前的经历和之后的应对都可以看得出来,如此只能说明司马昭早有准备。这也足以说明王沈、王业为什么会掉头向司马昭告密,也足以说明司马伷为何不会强加阻止,而贾充为什么会在那里严整以待,并且肆无忌惮。

52、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53、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54、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谁做的事谁负责,不可让人代过,否则永远说不清楚。

55、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56、今时隔5年,曹髦发奋学习了5年的先贤为人处世的经验,计划如此重大的事件,却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最起码的谁忠谁奸的问题都没有弄清楚,仅凭一腔热血就想成事,显然败在司马昭手里是必然的事情。即便尚书王经已经用历史上鲁昭公的例子提醒过曹髦了,但是曹髦还是准备不足又缺乏耐心和计划,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同时这一切恰恰表明司马昭是胸有成竹的。

57、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58、此后,姜维又侵扰陇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姜维撤军,司马昭平定西北胡虏,再次被封为新城乡侯。

59、当年5月,曹髦找来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后说道:如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既然无路可走了,那我就只能以皇帝的身份,亲自去诛杀司马昭!

60、此时,曹魏并非是无将可用,但司马氏兄弟的势力已经左右了朝堂,无人敢出头与司马昭争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昭。

61、公元249年,司马昭之父司马懿终于卸下伪装的包袱,停止了将近三年的装病生涯,趁着政敌曹爽和天子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之时,封锁宫门,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并以谋反罪诛杀曹爽及其d羽三族,从此开始专权国政,这一事变史称高平陵政变。

62、“司马昭之心”事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曹髦对司马昭痛下杀心,最后反受其累,死于非命。但是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至少是不符合常理的。我们首先进行简单地梳理:

63、司马师换皇帝,很快就引发了“汝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毌丘俭、文钦起兵,司马师不顾患有眼疾,带兵平叛,却被文钦之子文鸳劫营时,吓的眼珠子掉出了眼眶,虽最终平叛了毌丘俭、文钦,却也一病不起。

64、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在他临终前自然将权利移交给自己的二弟司马昭,而司马昭跟随父兄经过数年的锻炼也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

65、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66、张飞扬还说什么自己是雄狮,而张雪是母狮子,这个不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吗?张雪如果有选择,根本不会选择这个张飞扬做宿主。

67、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68、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69、现在,曹魏政权已经就是个傀儡,司马昭上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是个时机问题。大势已定,已经没有啥力量可以回天啦。

70、(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1、司马师同意了,一个14岁的小屁孩有啥可怕。同时他更明白,郭太后之所以强推曹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你让“八竿子打不着”曹据当皇上,她这太后还怎么玩?就这样曹髦登基!

72、显然曹髦的这个结论,是另有目的!当然你也可视为,他是在逼群臣站队!因为曹髦是以少康自比,故而潜台词就是,支持我这结论,你就是我的人,那就跟着我光复曹魏!

73、再说曹髦,听闻司马师死后,立刻一道圣旨发给司马昭:命他镇守许昌,不得妄动。却命傅嘏率领大军回京!司马昭明白这道圣旨背后,藏着怎样的凶险,根本不听,亲自率大军回了洛阳,来见曹髦,这其实就等于是一次兵谏!

74、其次,由于司马师英年早逝,所以权力又交到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的手中。而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马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让皇帝当傀儡,但是至少是尊重皇帝的,平时也比较遵守规矩,但是司马昭可不一样,他要求自己的所有配置都跟皇帝一样,而且根本不把曹髦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候甚至出言侮辱曹髦,令曹髦忍无可忍,所以曹髦才说了那句经典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5、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曹髦作为曹魏政权名义上的皇帝,他自然也知道司马昭的野心,他想把权力重新夺回来,竟然打算自己亲手动手,突袭司马昭,结果惨败而归,自己也被杀掉了。

76、原本钟会大军皆被姜维挡在剑阁,后勤补给困难,伐蜀几乎功败垂成,不想邓艾偷渡阴平,行七百里无人之地,兵锋直指成都,刘禅开城投降。司马昭此次的伐蜀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从出兵到灭蜀仅过了不足三个月的时间。

77、王经吓坏了,连忙劝阻。但曹髦却随后道:“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78、这句话体现出司马氏对夺取天下的野心,其实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话跟诸葛亮有关,前面有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后来才有司马氏建立政权。

79、司马师疯了,我还没捏你呢,你却先要我断子绝孙。于是司马师强力反扑,诛杀了李丰和张缉三族,至于张皇后也被废掉,改立了王皇后。同时逼迫郭太后:废掉曹芳,让曹冲的弟弟曹据为新帝!

80、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

81、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军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发作,病情加重。急招司马昭来到许都军中,不久司马师病死,将大将军印绶交付司马昭。

82、曹髦没有听从王经的规劝,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我意已决,都不要再劝了。”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

83、于是贾充强撑颜面喝道:“司马公白养活你们了,这事还用问我吗?”

84、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85、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máo),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86、所以当年,皇上的脸蛋你曹丕能捏一把,我司马师就捏不得了?哪料司马师还没伸出手来呢,皇帝曹芳却率先动手,中书令李丰和国丈张缉,开始启动废掉他这大将军,改任夏侯玄的进程,所谓“诸曹夏侯不分家”吗。

87、公元255年,魏国再次发生叛乱,毌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起勤王,司马师带病亲征。期间,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惊吓过度,致使眼珠震出眼眶,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88、(成语释义)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89、司马昭是三国时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公元254年,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废掉了魏帝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临终前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因此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90、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91、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92、因此,分析曹髦之死,不能只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这句才是关键,可惜却被忽略了!

93、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94、之后,曹髦被司马昭心腹贾充指派的成济所弑。王经因为没向司马昭报信邀功,他及其家属被拘捕交付廷尉处置。王经被诛杀的那天,他旧日的随从向雄痛哭流涕地去法场上为王经收尸,悲哀之情感动了整个街市之人。

95、政治阴谋里面本身就包含着政治清算,通过曹髦之死,司马昭能够更精确地找到自己潜在的政治敌人,所以王经等人的死亡就不足以为奇了。

96、所以,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甚至不惜夸大自己的意图,这样能给年少不成熟的曹髦施加更大的政治压力。毕竟,天赋不错,成长得也不错的曹髦同时也给了司马昭很大的压力。

97、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98、可四个月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就急急忙忙地称帝了,也算是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做了一个圆满的备注。

99、登基后的曹髦,别看是个小屁孩,但却明白如今的曹魏天下,已经被那三匹马啃成了啥样子。一面对气势汹汹的司马师退让,授予他“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

100、司马昭在整个魏国,只需要对一个人尊敬,这个人便是当时魏国的皇帝曹髦。曹操和曹丕做梦也不会想到,父子两辛苦打下的江山,只传到了孙子这里,就摇摇欲坠。

101、结果成济过去就一矛刺死了曹髦,随后司马昭听闻消息后,立刻就吓瘫了!因为这种在光天化日之下,杀皇上的事太骇人听闻,司马昭根本承担不起这罪名和恶名。

102、好在这仅是一个梦,司马懿很庆幸,不是真的。但司马懿却错了,从此后这种恶梦就缠上了他,两个月后司马懿就自感大限将至,于是交代完后事,把权力给了长子司马师后,司马懿死了!

上一篇:叶公好龙造句一年级精品好句2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