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是什么意思精品好句25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物候是什么意思 1、古代文人对自然观察细致,体悟深刻。春天里,触动他们的不仅仅是桃花,还有与桃花物候期相近的柳、李花,以及在春日啼鸣的黄莺、杜鹃,因此,在文学作品中......

物候是什么意思

1、古代文人对自然观察细致,体悟深刻。春天里,触动他们的不仅仅是桃花,还有与桃花物候期相近的柳、李花,以及在春日啼鸣的黄莺、杜鹃,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巧妙地将桃花与它们搭配、组合,表示初春、盛春、暮春时景。    

2、(10)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

3、冬至三日晴,粮食减产概率就会增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冬至时节是深冬,本该是要出现降雪和持续低温天气,一旦温度很高,粮食就无法正常生长;二是持续性高温天气会导致庄稼地害虫数量增加,庄稼出现徒长,庄稼会直接受冷害影响。正是以上两个原因出现,古代人们才会觉得庄稼会减产,粮食才不够吃。

4、  上巳物候。上巳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三月三日,在魏晋后也被称为“三日”。在物候上,农历三月三日适值桃花开放,人们出门踏青,随处都可见到桃花。魏晋时期,文人已经以桃花的物候表示上巳时间了,如谢惠连《上巳》云:“四时着半分,三春禀融烁。迟迟和景婉,夭夭园桃灼。”之后,越来越多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以桃花为上巳物候,如唐代刘宪《奉和三日祓禊渭滨》:“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写唐代渭水一带的上巳祓禊情景,以桃花欲落、柳丝变长为物候动态过程。又如张说《舟中和萧令》:“暮春三月日重春水桃花满禊潭。”宋代杨万里《上巳诗》:“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都是对于三月的气候和物候关系的描写,表明了上巳时桃花盛开的时令特点。

5、“养身界祖师爷”乾隆帝,80岁还能上木兰围场打猎。

6、七十二物候是以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鸟、兽、草、木以及冷暖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为观测对象,以五日为一个单位而总结出来的,用以表述气象时段的规律性,是二十四节气的详解和充实。(物候是什么意思)。

7、    (11)吕祖谦.东莱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很少有人能真正告诉我们:为什么夏至容易突发心脏病、立秋易腰痛,如何调理防治等等。

9、五月落梅花?只要你明白了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就不会吃惊了。原来李太白先生蒙冤被贬夜郎,后遇赦而归,心情十分抑郁,路过黄鹤楼,听到《梅花落》这首笛子曲的演奏,不禁以寒冬的落梅花来宣泄自己的悲愤之情。后世关汉卿写《窦娥冤》时是否受到过这首诗的启发呢?

10、比如秋分时节可以打枣,打栗子,收谷子,刨红薯,刨花生,体会丰收的喜悦。

11、黄梅天气晴天夹杂着阴雨,这是我们的普遍感受。但是也有两个不同极端的描写。试读赵师秀的“有约”(又题“约客”)诗:

12、(5)郑玄注、孔颖达正义、黄侃句读.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13、春季主题,有“天街下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

14、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温度下降,蚯蚓会躲藏到泥土过冬,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虽然南移,但温度很低,蚯蚓会蜷缩着身躯,抵御寒冬;二候麋角解,冬至到来阳气会慢慢恢复,麋的角会慢慢消解;三候水泉动,山里的泉水能流动,且有温度。相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冬至是寒冬的开端,这里麋角解和水泉动只是物候意义上分析,和实际存在偏差。

15、  十一月大雪: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

16、笔者就古代中原地区(北纬35º)计算了每个节气日出的地方真太阳时,并由此推断当时的昼长。例如,谷雨时节白昼约13小时,相应地黑夜11小时,也许此时人们“日初长”的感觉还不明显;立夏时节白昼约13小时50分,相应地黑夜10小时10分,人们就有了“日初长”的感觉了。这个论断,难免流于臆测,但多少有了一点定量分析的意味。

17、由上可知,桃花广布我国南北,是为人们普遍熟悉的春天物候物象。在物候意义上,与其他较常见的、物候期相近的花卉如梅花、杏花、李花相比,桃花的历史更为悠久,使用也更为频繁。这是因为先秦时期,对于梅,人们关注的是梅子的实用价值(16)(P14),杏花的物候记载较早出现在汉代《氾胜之书》,(1)(P118)李花为节令物候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其他文献使用较少。笔者通过有关古籍系统的检索发现,魏晋之前,人们对梅、杏、李等植物的关注都是基于其不同的实用价值,如食用等。“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梅花风”、“杏花风”、“李花风”等名目,也多见于宋代的文献或文学作品。(1)(P118-119)相比而言,桃花是被引用频率最高、出现地域范围最广的花卉,由此可见桃花的物候作用与价值。    

18、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19、首先看以物候为主的农书中关于桃花的记载。考察桃花的物候记录最早可上溯至《夏小正》。《夏小正》是一部较早、较详细记录物候以及有关农事活动的文献,分别记载春、夏、秋、冬的物候、天象及农事安排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农桑衣食撮要》(永乐大典本):“《豳风》所纪,皆陈物候。《夏小正》所记,亦多切田功。”如《夏小正》“春”时记载:“正月……梅、杏、杝、桃则华,缇缟,鸡桴粥。”(2)(P11)学术界一般认为,《夏小正》的产生年代应在商、周以前(3)(P108),主要记录生活在今河南省西北部、山西省中南部、陕西省全境及甘肃省境内的夏族的天象、物候、农事及日常生活。这些地方是桃的原产地,人们普遍熟悉桃花,对桃花的各种认识也很全面,因而,习惯上以桃花开为春天到来的信号,以便适时地把握农时。    

20、  《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纪的首篇、《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依照节气而安排的物候历,其中,就以桃花作为春天的物候。《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4)(P17)显然,桃树开花、雨水增多、仓庚鸣叫都是仲春的物候。《礼记·月令》中也有类似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仓庚鸣。”《礼记正义》注曰:“皆记时候也……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5)(P297)显然,桃花开是这一时节最稳定的物候标志。

21、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2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

22、   虹藏天地而不见,所以才有了二候的表达,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独特。这里明白无余的提出了天气和地气的概念。我们知道古人说,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清浊二气,以成天地。但是天气和地气又是什么?古人解释天地之气即阴阳之气,但为什么不直接说阳气或者阴气,非要说成天气、地气呢?可以说这一句是物候之中十分抽象的表达了。因此自古以来都感觉到十分费解和神秘。到今天天气和地气都有了别的内涵,则更难以让人理解了,因此尤其有必要解释清楚天气和地气在这物候之中究竟要表达什么。

23、这样的四季比我国的天文四季各推迟一个半月。

24、也许在黄梅天的阴雨间隙,正逢几日晴天,作者经过小溪泛舟,山路步行,领略绿树浓阴,黄鹂清鸣,吟诗以抒发他的愉悦心情。可见同时代的三位诗人同样描述梅雨季节的晴天阴雨各不相同。更有甚者,还有诗中叙述的物候与时令相悖的,谓予不信,请读唐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

上一篇:石康晃晃悠悠精品好句37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