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不耻下问的启示 1、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
不耻下问的启示
1、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不耻下问的启示)。
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3、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便利条件,只要有网络,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事,可偏偏总有人选择性的忽视这个时代给他的便捷,反而要去获取他人口中的“第二手资料”,这的确秉持了“不耻下问”的学习理念,可“不耻下问”在这个时代,真的适用吗?
4、朋友们,如果穿越到历史,你变成了孔子,身处孔子的环境,你会问不懂的问题吗?想一想,留言给一米姐姐吧,你的留言其他人也都能看到呦!
5、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6、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不耻下问造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不仅要做到虚怀若谷,还要做到不耻下问。
7、而真正的面子是自己用实力争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放下面子,是我们内心成熟的标志。
8、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9、你不能要求他们去网络上搜索“如何发照片”,但他们对你的询问,是针对做这件事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你帮忙解决,这一点,似乎比很多年轻人都强。
10、(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语文学习靠的是积累的功夫。周一到周每天5分钟,每天1个故事,每天1个问题。这里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你不但可以从中学会成语,还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历史知识,认识许多有趣的人,了解许多有趣的事,让民族文化浸润心田,使语文素养潜滋暗长。
12、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多少对与错,本质上来说,只有理解与不理解。你看到的世界越大,你能理解的东西也越多,你也会更懂得换位思考。
13、孔子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不以向比他地位低的人发问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14、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牛顿
15、有种人,死不认错,无理辩三分,明知道自己错了,为了面子,就是咬住不放。大家对这样的情况称之为咬。这种人,听不进不同意见,做不到不耻下问,又不肯自我反省,有改正的可能吗?怕丢了面子,结果把里子都丢了--当然,人家自己肯定不以为干的不是那么回事儿!要不,那么固执干嘛呀!是吧,怪累的。
16、在这个时代,不假思索的“不耻下问”,其实挺“可耻”的。
17、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这一类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事情,这个“渔”就是你在面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时的思维方式。
18、译文: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1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别人直接给出答案,坐享其成,以“不耻下问”的姿态把本该自己解决的问题丢给别人处理,顺带附和以“你好聪明啊”、“我肯定想不到”、“还是你厉害”......
21、释义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22、网络曾流传一句经典的话,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
23、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萧楚女
24、孔子遇到不懂得东西就不耻下问,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25、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26、“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27、这里只谈到了孔文子勤学好问,其他的也有不光彩的事却只字未提。这也是子贡发问的理由。
28、这篇课文通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
29、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30、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31、平台首次做这档音频节目,感谢大家支持,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包涵,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将积极改进。
3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俞樾曰:下问者,非必以贵下贱之谓;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是。----孔子《论语公冶长》我岂是一个帅字形容了得。我乃: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年少多金、神勇威武、天下无敌、宇内第寂寞高手、刀枪不入、唯我独尊、玉面郎君、仁者无敌、勇者无惧、金刚不坏、英明神武、侠义非凡、义薄云天、古往今来、无与伦比、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待友热情、对敌冷酷、阴险狡诈、无所不为、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对友赴汤蹈火、再所不辞、两肋插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慷慨大方、头脑精明、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百折不饶、百打不死、侠中豪杰、人中龙凤、有情有义、有胆有色、举世无双、既酷又帅、人之表率、诚实可信、谈吐大方、风度翩翩、气势凌人、气质高贵、单身贵族、貌赛潘安、智胜孔明、勇比子龙、义超关羽、巧越鲁班、至尊至圣、至高无上、华丽绚烂、英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34、中国人尽避自信,但是并不自封自闭,能够不耻下问而师夷。
35、◎《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善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去未尽,而君变色以去,给予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者》)
36、古人使用语言先要炼“意”,而后再炼“字”;意切,字才可能准。离开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孤立地“炼字”,是下策。前人“一字师”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道理,它给我们的启发已经远远超过某一个字本身的妙处,而从更深的层面激活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知道“为求一字稳”并不容易,但若是做到“稳”了,又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精神享受啊!
37、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8、不耻下问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39、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40、小朋友们在遇到不懂的事情的时候,就是要勇敢的去问问题。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我们应该要大胆提问哦。不耻下问这个成语便是出自这个故事。他还有一个上句叫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形容爱学习的人,都很乐于提问并且不在乎对方身份如何。
41、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42、不耻下问给我们的启示: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43、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讲同学们和先生对孙中山壮着胆子提问的反应。
44、因为他们从不轻视身边的人,而是从他们每个人身上看到可以汲取的营养,我们自然能容纳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大。
45、而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不应该得到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为什么会被称为“文公”呢?
46、每个人都有面子,面子可以说会维护我们的自尊。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不要因为面子而忘记了自我成长的目标。
47、如果您是老师,您一定特别希望孩子们暑假每天学有所获吧。把《成语故事学堂》转发到班级群,孩子们就能够每天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啦!
48、诗人郑谷读后提意见说,“数枝”就不算“早”了,不如改为“一枝”。齐已觉得言之有理,当即拜他为“一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