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的核心精品好句66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佛教思想的核心 1、因此我认为理解佛教的关键,不在于理解佛教种种复杂的说法,而在于理解佛教的基本思想架构。(佛教思想的核心)。 2、好,我只作这样简单的表示,包括我们的逻......

佛教思想的核心

1、因此我认为理解佛教的关键,不在于理解佛教种种复杂的说法,而在于理解佛教的基本思想架构。(佛教思想的核心)。

2、好,我只作这样简单的表示,包括我们的逻辑全都是一个“先验感知或先验思维格律”。我们把信息放在我们的主观逻辑这个格律上运行,然后整顿信息以便于我们建立起来一个主观的识辨体系。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不是按照我们的逻辑格律在运行,这个是谁都无法验证的事情。因此请记住你所说的世界永远是你的主观世界。

3、阴阳循环生生不息,而现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循环成立世界。(佛教思想的核心)。

4、  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5、生命越演化结构越复杂体系越脆弱,因此越高级的物种就需要越多的外部资源来支撑自己的存在,它在人类文明阶段也表达为人类文明程度越高,消耗的资源量和能量就越高,人类的贪欲逐级暴涨,原因是存在难度提高、生存形式越来越艰危,因而不得不进入贪心万丈的竞存依存状态,由此注定了一切生命,乃至越高级的生命苦难越深重,生命维系越艰难的前途。我们今天是站在20世纪把整个自然科学打通才建立了这个基础性理解,可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直接申明人生本身就是苦难,并层层下追告诉你这苦难是有一个层次序列。

6、那么,因此佛陀所讲的他的这个世界——大空境的本真世界,以及缘起的虚像世界,建立了庞大的宇宙观体系,从而告诉人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及其人生一切苦难的渊源得到最有力的解释。只有对这个部分有深刻领会,整个佛教的学说体系才能够架构起来。你也才能真正理解。

7、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8、后面两个:性空。说起有与没有佛教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字,那就是空字。唯有空字可以诠释整个宇宙的一切客观现象。我们说一切现象是有的,但这种有又是非有的,因为有是不能恒常不变的,这一秒因缘聚合下一秒就会因缘散灭。

9、所谓“此无故彼无”就是你要消除这个业障,你得一层一层的修,直到把层层业障消除,消除你所说的假象的世界(虚像的世界)你才能越过它,进入佛家所说的实相——大空境境界。

10、那么如果灭谛讲完,他的下一个逻辑层次必然是追问达到涅槃境界的通道,这就是道圣谛。

11、所谓思想家是有创世之构思者,就是他不是有一个独到的见解,他是给你建立整个世界观体系的人叫“思想家”。

12、为什么我们感觉上对能量的体会,和实际空间中包含的能量全然不是一个等级?因为我们人类或一切生命体,它的基本组成成分是液态水,而液态水在零度以下就会凝结为固态,因此所有生命体它的适宜生存温度区间在0℃上下30℃~40℃之间,这个区间是我们能够生存和感觉上相对比较适宜的状态,可是你以这种感知或者感官方式你永远探查不到物理学上所谓的“绝对零度”,也就是这个空间上没有任何一点能量的那个温度,它居然是零下摄氏215度。

13、“人啊!你没见过第一天使出现于人间吗?……你在人间没看见过稚嫩的孩童、愚钝的婴儿跌倒躺卧在自己的便溺物中吗?……你没有想过:我必然有生,无法逾越生,那么我要以身、语、意来行善吗?

14、那么我们看佛教的中心思想表述,仅见于《阿含经》中有二十个字叫:“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就是佛教缘起说的全部核心。

15、对我个人而言,在人生的诸多学问中,其他知识的价值与中观空性有天壤之别,只有明白了整个世界到底是物质构成的,还是缘起构成的,对自己一生才会有真正的利益。

16、体验的相续波动,树立起想蕴境界中,对体验牢固不破的认知。

17、听说人们最近又在研究“场”,它包括电子场、量子场、磁场等几种。这种“场”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是一种能量,存在于真空当中。

18、再下来般若度,大家注意般若这个词,中国早期翻译般若,就把它翻译为智慧,可是很快就发现翻译错了,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说一个人智慧、说一个人聪明是指这一个人在社会能踢能咬,阴谋诡计,最终能够攫取利益叫智慧,而佛家所说的智慧恰恰相反——把这个竞争的、罪恶的、污浊的世界看破然后脱离它进入大空境,绝不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执著地进取,达到这个智慧叫般若度,它是“中国式智慧“的相反。而中国没有这个概念,翻译都没法翻译,于是用梵文音译叫般若度,什么叫般若度,中国式智慧的相反。

19、以一切众生心,呈现无心自在的清净;以所有众生相,展现随缘不变的圆满

20、就是时间和空间由此展开,宇宙论由此达成。人和人间之世,由此出现,苦难人间由此推出。

21、为什么这二十个字构成佛教核心缘起论?(先知注:答案在下面的红体字部分)

22、可见中国人一旦理解佛学思想会把它扭曲到何等严重的程度。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等等复杂的概念衍生。因为佛教的表述是在一个复杂的逻辑链上表达,我简单表述它的含义。

23、我在这里事先说两句话,大家听到这如果你动心思,你会发现严重的矛盾。

24、通过真理,我们认识了心灵,也就认知了真正的宇宙

25、传说中圣灵早已离去,可是祂从未来过,何谈离去?

26、贪而不得是苦难,贪而获得仍然是苦难,因为任何一个贪欲的满足一定调来更大一个贪欲的发生。这种贪欲的叠加循环膨胀是生命的基本表达形态。因此“贪”得以成为一切苦难发生的根源。从我们今天的生物科学上讲,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根源。

27、这当然是我用现代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表述不好,但你也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当他讲这个要素的时候,就是追究苦难得以发生的逻辑根源的时候,他分的很细,至少要讲三毒三业。

28、因此佛家讲道谛,讲三学六度,八正道,非常复杂。我在这里简单做一些解释。

29、“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30、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31、但这种不真实却又真实存在,所以学佛是要我们学会在虚幻不实的环境中,不被虚妄的名利物欲所迷惑,我们要学会看破这种空的现象,但不是要否定这种空的现象存在。

32、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扩展资料:佛教认为人是稀有的。这是非常罕见的所有众生获得个人机会,如“盲目海龟”在无尽轮回。对于佛法来说,没有八个时间,十个令人满意。不管我们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还是为了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为了学习佛教,为了从世间获得解放,我们都必须依靠这个非常珍贵的人。

33、大家要知道佛教是没有“动作”的,没有人创世。因此佛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奇特的,唯一一个无神论宗教,佛教没有神。

34、到神学时代释迦牟尼、耶稣、默罕默德。然后到哲学时代,我们可以说能够建构世界观的人几乎只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我只能举这四个人的例子。到科学时代,我同样只能提四个人有世界观建构的功力,第一个哥白尼、第二个牛顿、第三个达尔文、第四个爱因斯坦。

35、下面讲持戒度,我前面一再讲,佛教讲的戒是指戒绝一切文明世俗生活,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戒是非常少的,五戒、八戒、十戒。这是你做居士时最起码的开戒,要知道佛教上有一戒叫具足戒,居然达二百五十多项戒律,如果你把它做到,你跟外部文明世界完全脱离,就此你也没有达到佛陀所说的持戒度,跟虚像世界隔绝不受其干扰才是定和慧的基础,这叫持戒度。

36、心灵扭转渴望的方向,从面朝世界改变为朝向心灵自己

37、我们讲课毕竟是对普通大众讲课,所以我转换一下语言,叫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我这样讲根本没有讲到它的深度,我再往下讲一步,叫生命本身就是苦难。这样讲还没讲到它的深度,再往深讲一步,叫存在本身就是苦难。请注意我这三个层次,你才能导出”大空境”这个思想。

38、“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39、还有其他种苦。例如第四十五经、第一二九经都有对地狱之苦的描述。第一三〇经《天使经》的构思颇为巧妙。古代印度哲学思潮,都相信生命不断轮回。众生死亡,有的转生于善好的世界,有的转生于畜生界,或者下地狱。众生死亡,或低贱或高贵,或美丽或丑陋,或幸运或不幸,各决定于其前世所造的业。但是,人在世时,其实都有天使来告诫。这天使,就是生、老、病、死等人间的苦难。第一三〇经借地狱之王阎魔的口宣说:

40、好了,当我展开科学系统的这个思路,你就会发现,能达到布施度的只有量子和原子,而处在生命形态最高、最脆弱的状态的人却要你修到原子、粒子境界,难度何其之高。请注意我用科学语言表述大家才比较可以理解佛教布施度这个概念的深意。

41、苦谛是什么含义,用佛教语言来表述极为复杂,我把它换成大众语言。

42、另外还有一个大家经常会误解的概念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在某个状态之下因果的结束,而不是死了又生。

43、好了,我们把什么东西视为有常——规律,可如果客观规律不成立,当佛陀讲“性无常”的时候,他说的何其深刻,他说这个世界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这个世界是无常的。这达到极高境界,我再说一遍很少有人能在这个深度上理解佛陀世界观体系在哲学上达成的深度。

44、然而遗憾的是,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定收获,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曾深有感触地说:“谁不为量子力学感到震惊,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力学!”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缘起性空。

45、所以这个戒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戒,它是指戒绝一切尘俗信息。我在讲老子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人类原始思想都有一种对文明的抗拒这个思绪在其中——老子、孔子、柏拉图、佛陀,甚至基督教叫失乐园,都是对文明的抗拒。也就是在人类文明早期,当时的大思想家都意识到文明趋势不良,因此人们发现,人类早年的思想家全都是抗拒文明的,抵制文明的,这在佛教上表达的极为清晰,这就是戒。

46、大家注意我到现在还没有进入佛教宗旨,我现在只不过是讲了进入佛学思想堂奥的四个逻辑台阶。你只有借由这四个逻辑台阶你才进入佛教思想厅堂的门口和门外,它的高度没有这个逻辑铺垫,我们无法进入正堂,这个部分叫四圣谛。

47、而且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很奇怪,“作业”、“功课”这些原本都是佛教词汇,居然今天变成中小学生搞的那个东西叫作业。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怎么转到那去的,而给中小学生派那么多的作业真正是作孽。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佛教对中国悄无声息的濡染以及在中国大地上佛教思想的变形和扭曲大到何种程度。

48、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49、道谛讲“修持戒欲以生正觉”是摆脱苦难的唯一出路。

50、在他们看来,整个物质世界以极微而空,极微本身却不能空。因此,这种“空”并不彻底,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是法无我的一部分。

51、一派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夸克以下有亚夸克,亚夸克以下有亚亚夸克……;

52、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3、因此,在座各位在研究中观的过程中,务必要了知万法抉择为空性之理。

54、因此,“集”表达的是苦难植根在贪婪和欲望的恶习,“集“还表达一种含义——苦难要素的集合。

55、ISBN:978-7-5475-1877-9

56、因此我建议各位从此进寺院,只做一件事情,静心礼佛。牢牢记住,佛家最反对的是功利执着之心。

57、人类自古以来思想家不超过二十人,我可以给大家简单举几个人物。

58、请注意什么叫涅槃,我换成一句大俗话来说——下辈子绝不做人,我这样讲不够深刻,我再往下讲,下辈子决不做任何生命,我这样讲还不够深刻,再往深讲一步,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叫进入大空境,叫涅槃。因此涅槃跟重生完全不搭调,涅槃是指绝不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才叫涅槃。

59、所以,我作为非佛教徒,我作为佛教文化的研究者,我在这里声明,我是佛外说佛,法外讲法,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60、你,既是导演也是编剧;你,既是主角也是观众

61、找到了苦产生的根源,灭苦就是可能的。第一四一经《分别谛经》说:“渴欲的无余离灭、舍弃、舍离、解脱、无著,这被称为苦灭圣谛”。《正见经》是舍利弗所说,所以其中对苦灭的途径讲得较为详细。例如,经文中说:通过离贪而无余灭渴欲、舍弃渴欲、拒绝渴欲、从渴欲解脱、无执着于渴欲,这些便是所谓苦灭。而最直截了当的表述是上文提到的第一四五经《教诫富楼那经》,直接说“由于喜灭而有苦灭”。

62、另一派则认为,物质微粒的分割必有一个极限,到了这个极限,就没有更小的粒子了。

63、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因。众多的苦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苦集谛的内容。这里需要解释dukkhasamudaya。与这个巴利语词相应的梵语词,古代多译作“苦集”。这个复合词的后词samudaya的基本含义,是“生起”。所以在有些篇章中,我们使用了现代译法,例如佛弟子舍利弗所说的第九经《正见经》。其中有这样的话:“凡是导致再生的,有喜和贪相伴的,欢喜这欢喜那的渴欲,例如对欲的渴欲、对有的渴欲、对无有的渴欲,仁友,这些便是所谓苦的集起。”第一四五经《教诫富楼那经》则有直截了当的句子:nandīsamudayādukkhasamudayo“由于喜集而有苦集”。上文的“渴欲”翻译taṇhā,基本含义是“渴”,对色声香味等的欢喜而产生获得更多的欲望。这是苦生发的根源。

64、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65、至于“中”又是什么,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同样给出了以下清晰的回答:

上一篇:工作个人自我鉴定300字精品好句35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