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精品好句51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 1、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

先天下之忧而忧

1、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开封作为北宋的京城,府内事务繁杂,吕夷简希望用繁重的工作消耗范仲淹的精力,让他无暇旁顾。怎知范仲淹一到开封府,就大力整顿官僚机构,革除弊政,仅仅几个月,开封府就“肃然称治”。这大大提高了范仲淹的声望。另外,范仲淹还上书皇帝,对吕夷简任人唯亲、谎报功绩、结d营私进行了揭发。吕夷简知道后恼羞成怒,利用自己的权势恶意中伤范仲淹。仁宗皇帝听信了谗言,将范仲淹贬到饶州(今江西鄱阳),不久又徙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再徙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3、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对于二十七岁的范仲淹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他考中了进士。不久,他就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广德军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广德、郎溪等地,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到广德军后,范仲淹将母亲接到身边。从外出求学到为官,母亲已经多年未见范仲淹了,此时母子重逢,感人的场景可想而知。

4、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5、释义: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而,顺承。必:一定。扩展资料《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6、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先天下之忧而忧)。

7、在邓州三年任期满后,范仲淹又到杭州任职。在杭州任上,范仲淹又做了一个壮举,就是用毕生大部分的积蓄,在家乡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义庄的作用就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机构。这里要说明的是,范仲淹购置义庄的钱是他从自己俸禄里一点一点省下来的。据说,范仲淹晚年有个习惯,睡前都要在心里核计一下一日所需的费用,才能安心入睡。而且,范仲淹一生节俭,他的妻子孩子饮食、衣着都很朴素。他的儿子范纯仁结婚时,有人说新娘子用锦罗做帷幔,范仲淹知道后很不高兴,说:“我们家向来节俭,怎么能用锦罗做帷幔,坏了我们的家法。如果拿到我家,我一定把它烧了。”但是,范仲淹却愿意将钱舍给那些受困的人们。设义庄的这一举措,同样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实践。

8、2016年3月1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与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倡导、发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我们与你在一起》。号召诗人们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去,深入到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及城市流浪儿童中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和忧伤,唤起社会的关注和同情。用诗人手中的笔写出时代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向他们表明了他们没有被忘记。同时,也向社会呼吁,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需要帮助和同情的人们。活动得到了全国诗人和各级政府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诗人们自费、自发的深入到农村和街头,流着热泪写下了感人的诗篇。用发自肺腑的诗句揭示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现象。截至目前,中国诗歌学会共收到近600位诗人的2000多首作品,正在结集出版。拟于明年初举办“我们与你在一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表彰会。向全国人民彰显中国当代诗歌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新气象。

9、然而,当时朝中势力很大的宰相吕夷简善于迎合帝意,他玩弄权术,排斥异己,最终借着仁宗废后的契机,将敢于直谏的范仲淹排挤出了京城,让其知睦州(今属浙江)。不久又徙知苏州。苏州是范仲淹的家乡,这一次他是以地方父母官的身份回到这里。在苏州,范仲淹主持了一项大的水利工程,为百姓解除了水患,保证了农业的生产。此外,他还兴建学校,培养地方人才。

10、初任官职的范仲淹不同于官场中那些碌碌无为之辈,而是表现出了心系百姓、刚直不阿的品德。在广德军中,他审理案件,不枉不纵,经常抱着审理案件的文书与长官争执是非曲直,并将争论的一些内容写到自己的屏风上,以起到反思、自警的作用。范仲淹还十分重视教育,广德这个地方学习风气不浓,范仲淹就兴办教育事业,聘请名士作老师,使当地读书风气日渐高涨,不断有人考中进士。(先天下之忧而忧)。

11、三川口惨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中,宋仁宗盛怒之下罢免了范雍的官,但更换的几个统帅都不得力。在危急之时,朝廷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不久又任命韩琦和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作为夏竦的副手。韩琦负责泾原路防务(治所在渭州,今甘肃平凉),范仲淹负责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夏竦驻扎在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三人互为犄角,组成西北防线。

12、西夏国小,资源也不丰富,长期的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百姓怨声载道。议和成为西夏国君的最好出路。终于,庆历四年(1043),宋、夏双方正式达成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双方恢复互市贸易;宋朝每年给夏国绢、银、茶等“岁赐”。至此,宋、夏恢复了和平,西北的局势也趋于稳定,范仲淹功不可没。

13、形成一个较有进步性的政治集团,与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d”(以夏竦、吕夷简为中心)作斗争,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经济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实权,因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中的许多人物,都一再遭到打击,做了“迁客”。

14、天圣六年(1028)十二月,范仲淹居丧期满,来到了京城。此前他在地方为官的政绩和声望得到了宰相王曾的赏识。一次,晏殊要向朝廷推荐馆职人员。宋代崇文,执政大臣多来自馆职,因此宋人将其看作是仕途的捷径。宰相王曾得知此事就让晏殊推荐范仲淹。晏殊立即起草推荐书。得到推荐的范仲淹,顺利通过考试,被任命为秘阁校理(负责图书典籍的管理、编写、校勘等)。这是范仲淹再次进入仕途,也是第一次到京城为官。

15、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正值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16、投稿方式:书名+节选名称,音频不超过4分钟,格式为MPMPwma,个人生活照一张;文字投稿内容为读书感悟、作者所知、身边故事等。投稿邮箱:ytjiweiwx@1com

17、                                         

18、一提起范仲淹,人们总能想起那句传诵古今,回想无穷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使范仲淹本人成为深受后人敬仰的道德模范,更激励着后人无数仁人志士把为天下人谋福利的崇高理想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千载而下,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爱国为民精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散发着熠熠光彩的精神瑰宝,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19、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20、孔子说了这两点,子路请益,要求老师多告诉他一点。孔子又说了一个“无倦”,这两个字在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不疲劳,一切要更努力;用现代语来说,就是责任的观念要加重,自己没有懒得做的感觉。从历史上严格体会,做一个政治上成功的领导人的确是很苦的。如果恪守这种原则,即使是看公文这件工作,也令人觉得很苦。因为真正负起责任来,往往就没有私生活,难免有时会厌倦。在前面也说到过,历史上像周公那样忙碌辛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周朝的政权,存亡绝续之际,维持八百年之久,可归功于周公一手所建立的典制。而且我国文化集中整理成一系统性,也是由周公开始的。当时周公的身份、地位,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不够形容。实际上,他与武王是亲兄弟,是成王的叔叔。可是他对人如此的谦虚,如此的负责任,如此的勤劳而无倦,这种修养实在难得。一个人在自己负到那样的重责,达到那样的地位时去体会它,才更亲切。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年过半百,但他忠心报国的壮志并未减退。他接到任命就奔赴延州前线察看,只见眼前一片荒凉,处处残败。更重要的是,宋朝这个时候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军事方略。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范仲淹对宋朝和西夏的形势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应对策略。应该说,这不是身为文官的范仲淹胆小怕事,而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战略决策。但是,这个决策却遭到了韩琦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速战速决。结果,好水川一战,宋军失败,不仅证明了韩琦等人速战速决是错误的决策,也让宋仁宗放弃了进攻的方针,而采取范仲淹的守策。于是,范仲淹在宋、夏边界的前沿阵地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又精炼士卒,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随时防备西夏军的进攻。他还大力争取宋、夏交界处的少数民族,从而巩固了边防,扭转了宋朝被动的局面。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引申为: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

24、范仲淹在苏州的政绩是有目共睹的,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第三次进京为官,任天章阁待制,算是皇帝的侍从之官。当时的宰相仍然是吕夷简,吕夷简其实并不否定范仲淹的能力,甚至对他颇为赏识,只是对范仲淹的直言敢谏头疼不已。于是,吕夷简托人对范仲淹说:“你现在是侍从官,不是负责言论的谏官了。”意思是,你以后别乱说话了。范仲淹听后说道:“讨论朝廷事务,正是侍从官的职责,我怎么敢不努力呢?”吕夷简没办法,只好又借机将范仲淹排挤出朝廷,让他知开封府。

25、“居朝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把自己的利益最小化,而把国家和人民百姓的利益最大化,无时无刻不在忧思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居安思危是一种能力,他总是能够提前想到各种问题,从而在问题来临之时更好地应对。

26、 范仲淹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今天小黄同学带领同学们走进范仲淹,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到底是怎样的。

27、“劳之”,也是处事领导的原则。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所谓“忧患兴邦”,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所以古代许多懂得为政的人,都善于运用“劳之”的原则,使得官吏、百姓没有机会耽于逸乐。劳包括了勤劳、劳动、运动许多意义。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人在辛劳困苦的时候,对人生的体会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发挥出来。不过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也有把这个原则反用了的。所以同样一个学问,正反两面如何去用,在乎个人的道德。这个劳同时也包括自己。在个人修养中,一个领导人宁可有困难时自己先来,有劳苦的事自己先做,绝不能自己坐着享受,有困难都让别人去。这样永远带不好人,尤其带部队,打起仗来,就看得更明显。

28、在一般人眼中,范仲淹是以文官的身份受到世人推崇的,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有着军事和战略眼光的帅才。

2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0、为更好的提升和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工程,浦江县人民政府欢迎中国诗歌学会大型诗歌公益活动《我们与你在一起》的总结表彰活动落户浦江,并借此作为浦江县社会文化工程的新动力和新亮点。中国诗歌学会愿意把当代中国诗歌关注社会、贴近人民的新气象根植于具有厚实社会文化基础的浦江。共同探讨新时期下中国当代诗歌参与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健康审美和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31、到了春光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水鸟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岸边和沙洲上的兰花,长得郁郁葱葱。到了晚上,皓月之下,渔歌此起彼伏,像是在互问互答。什么荣耀啊,侮辱啊,全忘了!

32、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已复杂而尖锐,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胁、西夏的侵略)也日益严重。不少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政治变革,并以范仲淹为中心。

33、浦江县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新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迅速提升。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和较高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2016年2月16日三名儿童走失后,全县人民在政府组织和自发参与下迸发出高度的热情和关心,积极寻找和拯救这些幼小的生命。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经过72小时的寻找,孩子们终于回家了,全县人民欢欣鼓舞。这虽然是个偶发事件,但反映了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之后,浦江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可歌可泣的社会精神的体现。

34、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广德任期满,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依然负责案件审理等刑法事务。就在这期间,范仲淹奉母命上书朝廷,奏请恢复范姓。得到朝廷许可后,他又因敬佩南朝文学家江淹的文章誉满天下,而给自己取名“仲淹”,字“希文”。

3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即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这句话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同时,他也在勉励后人发愤读书。

37、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合作发展中,浦江县会更好,更丰满的提升社会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进程。中国当代诗歌也会由此迸发出崭新的、符合时代的、受到社会欢迎的诗歌艺术魅力。

38、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9、 范仲淹的三次被贬,都是为了自己的心怀天下的爱国信念。

40、“先天下之忧而忧”,好就好在一个“先”字上,“后天下之乐而乐”,妙就妙在一个“后”字上。“先”“后”比照,何其独特,真能启人思索,引人深思。自古及今,的确有许多人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启发下,勇敢地奋斗着。宋朝大将戚继光,为了宋抗金保国,撤兵,驰骋沙场。他不惧佞臣馋言,不顾君主软弱无能,在被招回朝中被害以前,还念念不忘“长驱直入,救下‘二圣’,占领大好河山”。此“忧”可谓“先”,其“乐”却在“后”。

41、清代诗人冯梦祯也赞颂说:“宋范文正公学术则为纯儒,立朝事业则为纯臣,垂范子孙则为贤祖宗,而师表百世则为殊绝人物。”这些赞颂都不是溢美之词,而是从范仲淹一生的所作所为总结出来的。历史如烟消散,暗淡的史书早已凋零,而真正让历史铭记的就是这种真男子、大气魄胸怀天下万民的伟大人物,如同长河涛声,永远发出浩荡的人间正气,教育一代代人,或许这正是范仲淹心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42、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这是他自幼的心语,这是他的政治决心和人生态度,这是他不平凡的一生的信条。许多人在做官后便忘记了当初勤政为民的誓言,变得自私无比,决疣溃痈。而范仲淹不同,无论何时,百姓在他心中永远摆在第一位,栉风沐雨又如何,百姓幸福就够了。

43、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44、《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的。作者于前一年出知邓州。就是说,作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迁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往往也是“骚人”。那些“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

45、南怀瑾先生:这是中国文化的重点,美国至少还要学一百年

4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7、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8、《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49、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0、其次是治国安民、匡救时弊的为政观。范仲淹自幼刻苦求学,进士及第后入仕做官,其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富贵,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治国安邦,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地方任官时,范仲淹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注意安抚百姓,为此甚至敢于犯颜抗争,这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面对西北的边患,范仲淹临危受命,他亲自到前线察看,制定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策略,最终使边境局势缓和下来,功绩卓著。任参知政事时,范仲淹力主改革,推行新政,针对当时“三冗”的时局,提出改革的十条建议。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一篇:生命的价值素材摘抄精品好句36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