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魏征名言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魏征名言)。 3、天知......
魏征名言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魏征名言)。
3、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4、那么,事态发展可有如预期呢?且看原著:“(唐太宗)夸奖魏征好臣,朝中有此豪杰,愁甚江山不稳?”看吧,这就是魏征屠龙事件的收益:江山稳了,自己也被官方认证为“好臣豪杰”,名气也打出来了,至于福荫子孙这事,当然也是顺理成章。
5、(背景)本文写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向太宗上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7、(大意)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9、行文至此,或有人又有异议:魏征布局,多是结局推论动机,可有真凭实据?有!且看原著两段:
10、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11、魏征,(公元580年-643年),隋唐时期巨鹿人(今邢台巨鹿人),贞观名臣,字玄成,汉族,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魏征少年孤贫,落拓有大志,曾出家为道士,归唐后历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因犯颜直谏、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大业”,被后世誉为“一代名相”“千古第一诤臣”。
12、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13、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14、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5、(大意)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16、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17、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出处:《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绳:墨线,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谏:规劝。意思是: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18、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19、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20、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1、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2、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24、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2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26、(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27、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28、这句话同学们可以应用到与人相处和有关唐朝历史的作文中。
29、太宗李世民何等聪明,这是在劝谏自己要向尧、舜、禹、汤那样的圣君学习,而不要步夏桀、商纣的后尘啊!
30、贞观十六年(642年),后来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3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32、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3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34、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35、 ⼩善不⾜以掩众恶,⼩疵不⾜以妨⼤美。——魏征《贞观政要》
36、(大意)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37、(背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五柳先生传》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38、《谏十思疏》中有一段魏征的经典论述,深刻地说明俭节约的重要如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39、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0、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1、解释: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
42、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4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44、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45、解释: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
46、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47、一次,唐太宗车驾齐备,准备出门游玩。蓦然见到回家扫墓归来的魏征,即刻下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道:“听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已整装待发,却又突然不去了,这是何因呢?”太宗李世民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您责怪我,所以就半路取消了。”
48、如是,我们就很有必要来谈谈魏征(前面我们已经解读过,魏征有瞻星之能,可以“与神对话”)。
49、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50、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5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52、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53、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出处: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资治通鉴》里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君王之所以能明辨是非,是因为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君王之所以昏庸腐朽,是因为他偏信偏听。
54、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