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伏尔泰介绍 1、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被马龙·白兰度、猫王们发扬光大的发型与蓬巴杜夫人有着不解之缘。 2、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
伏尔泰介绍
1、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被马龙·白兰度、猫王们发扬光大的发型与蓬巴杜夫人有着不解之缘。
2、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伏尔泰介绍)。
3、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待遇;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论文。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这一事件导致了伏尔泰与国王关系的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4、路易十五的王后比路易十五大7岁,待到路易十五年富力强的时候,王后已终日沉迷于祷告、慈善活动与赌博。侍臣们常常为他物色情妇人选。
5、被释后他决意当宫廷诗人,贵族阶层对他有着巨大吸引力。那部俄狄浦斯悲剧业已竣稿,法国国家剧院也接受该剧上演,且演出成功,好评如潮。这位穷困潦倒的作家不仅获得摄政王的认可,还得了一笔定期的赞助费。没隔多久,《俄狄浦斯》1718年出版,作者——巴黎戏剧界一颗新星——署上一个新的名字。该剧不是阿鲁埃而是“伏尔泰先生”的悲剧。他在名字上搞了个文字游戏,取名伏尔泰,删除了父亲的痕迹。
6、“理性的真正胜利在于它使我们能够与非理性的人和谐共处。”
7、所幸此次坐牢时间不长。伏尔泰给负责管理巴士底狱的部长寄去请求信,事情就有了转圜余地:在不引起大的轰动情况下结束令人不快的洛汉事件。伏尔泰“乞求获准在狱吏处用餐和见客,还急切请求放他到英国去”。他期盼在英国比在波旁王族专制统治下拥有更自由的生活;他听人说,海峡彼岸贵族与市民的社会地位差异不很重要。王室很快对伏尔泰的命运作出决定,两周后他获准去英国,而且刻不容缓。后来狱吏被告知,伏尔泰事实上已从加来港乘船去英国了。(伏尔泰介绍)。
8、所以,小阿鲁埃1711年中学毕业后想当作家就不足为奇了。但父亲对他“怪异的”志向很是惊讶,他急切望子成龙,儿子应当做个事业有成的法学家,而不是写诗的“饥民”。小伙子十七岁时不得已只好学法律。比起听法律讲座来,他更喜欢去巴黎“坦普尔”城区,在那里,贵族青年和市民子弟聚会于咖啡馆和高雅沙龙,都是些有品位和情趣的人,倾心于诗歌和哲学研究,喜自由交谈,缔结相互激励的友谊。“阳光帝”凡尔赛宫的颓废生活濒临死亡,这是他们找乐子说笑话的最佳谈资,他们每天都有新的由头去讥讽国王和天主教士,或纵论专制制度的危机。搞这些议论与其说有什么深意还不如说是在践行思想自由。年轻的阿鲁埃开始写诗,讥讽同代人的恶行和情绪。他不愿只写轻松作品,所以写过一部俄狄浦斯王爱母弑父的命运悲剧。“父亲不同意他搞文学,也反对他在坦普尔城区‘吃夜宵’,往往凌晨才归家。宫廷和司法系统认为这帮参与讨论的人是‘浪荡子’,想入非非,蔑视教会和君主政体。他们随时都有被押送巴士底狱的危险,身为王室顾问的父亲对这个儿子真是忧心忡忡。”
9、昨日推送了《孟德斯鸠:我和谁都不争,谁和我争我都不屑》,今天推送写伏尔泰的这一篇。
10、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关于路易十五的摄政王,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的悲剧《俄狄浦斯王》(Œdipe)。在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这名字来自他法国南部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
11、1778年,巴黎向他招手。伏尔泰离开这座伟大的城市一去就是二十八年——为什么不去进行一次最后的旅程呢?他已快84岁。2月,他计划好了五天的行程。数千名祝福者聚集在巴黎街头欢迎他,高呼“伏尔泰万岁!”国家元首授予他荣誉,他在沙龙和剧院被花环环绕。他的剧作被大张旗鼓地上演。法兰西学院给了他最高荣誉。庆祝活动持续了三个月。他的生活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极少有人能在其一生中有幸看到。
12、1734年,伏尔泰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 ,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信集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
13、图卢兹的一位法官闻信而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都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卡拉全家被轮番带到法庭受审,他们都坚持被捕入狱前的口供,其他证人也都为卡拉一家辩护,但是在许多狂热的天主教徒向法官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尽管卡拉谋杀马克·安东尼一案证据不足,图卢兹法院仍在1792年3月9日做出最后的判决,判处让·卡拉车裂死刑。
14、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知道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
15、在那时的法国巴黎,还真有这么一位女孩,用一生完美演绎了“起初她被人看不起,后来,人人都在模仿她”这句话。
16、伏尔泰大约在1728年末返回法国。他用信札形式记录下留英时学到的东西,向读者介绍英国的宗教、政治、风俗、科学、哲学和文学。信札是他返国后写的,即写于1729年至1731年间,但他把信札伪托成《英国书信集》,1733年英文初版,标题为“LettersConcerningtheEnglishNation”,但未引起大的轰动。对于大多数英人而言,这位访问者有关英国人及其文化的记叙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一年后,信札法文版在鲁昂秘密印制,并在巴黎的文人和哲人咖啡馆内非法推销。作者的姓名编成密码“M.deV.”(“伏尔泰先生”的缩写)。信札成了高雅读书界的日常谈资,人们立马看出信札批判社会制度的猛烈爆炸力。
17、▲ 伏尔泰致RichardRolt:"Mysoulisfreeeverywhere."(1754年)
18、伏尔泰作为法国一名启蒙知识分子,他的社会关怀非常具有时代特性,为了理性,为了真理,为了良心,亲身投入到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唤醒民众的良心,他的影响也深入到法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18世纪这个大举“理性”旗帜的时代,伏尔泰无疑就是以理性服务人民的代表。
19、1726年5月5日,伏尔泰抵英。彼时晴空一碧,宛如法国南部的旖旎。至此,他结束了自己那萍踪无定的人生第一阶段。作为文学才俊跻身封建等级制最高层这一升迁战略已成过眼烟云,从此开始启蒙思想史上一个崭新阶段,因为他在英国的经历和研究对于搭建英法间的精神桥梁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这座精神桥梁对于18世纪历史的重要性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这个从巴士底监狱被释的犯人把英国启蒙家的思想畅通无阻地传入欧洲大陆,同时也为自己拟定了新的生活模式:当一个为启蒙定调子的诗人哲学家。
20、作者: (法)波莫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者: 孙桂荣 / 逸风
21、拜占庭帝国这个说法的流行,孟德斯鸠出力甚多。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22、蓬巴杜夫人的画像,从画像中,可以看出来蓬巴杜夫人无双的美貌
23、蓬巴杜发型是一种往后、往上拨的发型,具有流线型与厚度。
24、0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
25、夏特莱夫人长得有多好看,我们不清楚,就连她的画像也不太可靠。不过她的文化水平很高是有明确记载的,她15岁就能翻译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作品,她是法国最早研究牛顿学说的人,工作室里堆满了稿纸和做实验用的仪器;她也跟伏尔泰一样反教会,对《圣经》不屑一顾。此外,夏特莱夫人写过研究火的论文。伏尔泰要向法国公众系统介绍牛顿的学说,夏特莱夫人帮他出了大力气。
26、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
27、整个18世纪可以说是伏尔泰的世纪,这其中与他对法国社会的关怀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关。
28、伏尔泰(1694—1778年),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29、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情妇,连大文豪伏尔泰都赞美她——“有一颗缜密的大脑和正义的灵魂”。
30、那之后过了三天,伏尔泰在苏利公爵家晚餐,有个仆人来告诉他说,有人要见他。他毫无戒心地下楼去了,在大门口,他看到四条健壮的大汉。这些人抡起木棒便朝他打来。罗昂-夏伯骑士坐在一辆马车里,悠闲地见证了整个杖责的过程。
31、伏尔泰的这句“名言”仅仅是一个误传,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最早提出这句“名言”的,是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
32、▲ 伏尔泰与罗昂-夏伯的冲突(威廉·奥查森爵士作于1883年)
33、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
34、0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35、当伏尔泰了解到卡拉夫人只身前往巴黎,准备向国王申诉时,他马上给他在巴黎的朋友写信动员对其进行照顾和帮助。此外,由于德高望重的伏尔泰奔走呼号,卡拉夫人还得到了法国各界人士和欧洲许多国家有识之士的同情和支持,甚至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也为之声援,卡拉一案轰动了整个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