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人是谁精品好句86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草船借箭的人是谁 1、南宋大词家辛弃疾就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唱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

草船借箭的人是谁

1、南宋大词家辛弃疾就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唱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对这位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的孙权,辛弃疾十分仰慕,赞美之语油然而出。

2、它被小说家罗贯中作为创作素材,以“草船借箭”的故事安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但史家和词家都知道故事的主人翁是孙权,地点在芜湖对江裕溪口。

3、周瑜:小肚鸡肠,但同时也是有谋略的。他会设计害诸葛亮(可惜不是时候),还让工匠偷工减料,要罚定了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在日后会成为吴国的敌人,周瑜这一点是想到了,可惜计谋还是在诸葛亮面前是小儿科。

4、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草船借箭的故事却确实存在,但故事的主人公却是周瑜,而非我们传统认为的诸葛亮。

5、  这是小说家罗贯中叙述的故事,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已在中国人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它是历史的真实吗?

6、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39246?from_spmid=60.0

7、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8、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草船借箭的故事却确实存在,但故事的主人公却是周瑜,而非我们传统认为的诸葛亮。

9、他要一探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草船借箭的人是谁)。

10、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现为芜湖市鸠江区境内裕溪口)。”

1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12、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13、历史上也许没有“草船借箭”,如果有,那么主角更可能是孙十万,而不是诸葛孔明。

14、濡须口的得失,关乎东吴是制于人还是受制于人的关系,面对曹操重兵进攻濡须口,孙权很难淡定地等待曹操的进攻,他倾向于主动出击,尽快把曹操赶出濡须口。

15、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周瑜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嫉妒诸葛亮”纯粹是三国演义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

16、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7、什么是批注?古人读书的时候,喜欢在书的旁边,把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知道的一些跟这件事有关的信息都写上。这种理解和补充,就叫“批注”。好的批注,名人的批注,对我们更好地读懂这本书,有很大的帮助。

18、  那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是什么样的?真正的主角又是谁?曹操为何宁可射光10万支箭,也不放火箭?

19、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0、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

21、嗯,然后这件事儿,千年后,被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艺术加工后,移花接木送到了诸葛亮身上。我们孙权大帝原本就没多少亮点的战绩,又被《三国演义》掩盖了一番。(孙权:我太难了)濡须口一战,孙权在曹操心中地位也不断被抬高,一声“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也让我们看到,孙大帝确实有与当时两英雄争锋的资格。

22、很多同学都听过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但是据史书记载“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干的,更不是周瑜逼着诸葛亮干的,而是三国里另一位名人——孙权干的!

23、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它需要你的付出,需要你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看似偶然的成功,其实是前期的努力与坚持获得的。

24、如果你来到鸠兹古镇,因古镇与孙权“草船借箭”发生地的裕溪口,同为芜湖鸠江区所辖,交通十分便捷,可乘船沿运漕河北上,手持一壶浊酒,阅看昔日濡须河沿岸风光景致,遥想古城旧事,你一定会迸发出满腔热血豪情和幽幽思古之情,好不快哉!

25、曹操、曹丕、曹芳,三代“魏主”,四次伐“吴”,战濡须,一胜而三败,皆不能拔,若有更强力的攻城器械,是否能改变历史?赤壁一役,曹操若能改进“飞桥”,让它多飞两格,是否能将孙刘营寨直接拔除?夷陵之战,刘备若准备更多霹雳、武冲、飞桥、垒巢,是不是能将吴国城池轻松取下?

26、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草船借箭的故事脍炙人口,大家无一不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27、曹操又领兵40万,来打东吴,报赤壁之战的仇!这时候,周瑜和鲁肃已经去世了,孙刘联盟已经基本散伙了。

28、就是在这次战役当中看到东吴军队军容严整、兵强马壮。曹操就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意思就是说要生儿子就得生孙权这样的,像刘景升的儿子这跟猪一样,太没出息了。

29、这天,江上大雾漫天,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先把船一字排开,然后船头向西,船尾向东,擂鼓呐喊,鲁肃吃惊,但诸葛亮料到曹操不会派兵出来,只管饮酒取乐。曹操听见鼓声和呐喊声,只叫弓弩手射箭,箭如雨下。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手箭。

30、濡须之战在汉末和三国时期共发生了4次,濡须是魏吴两国必争的战略要地,在此发生精彩的攻防大战,也就不奇怪了。

31、课文中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是通过精炼传神的对话描写反映出来的。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性格特点。两人说话时的表情、心理活动不着一字,但周瑜一本正经却心怀鬼胎,官腔十足却步步紧逼;诸葛亮投其所好顺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陈仓等内心活动,都通过他们的精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32、建安十六年,孙权为对付曹军,特地将吴都由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又强化了芜湖四周的军事防卫。

33、  当时江面上大雾弥漫,根本看不清楚船上到底是什么。曹操的人因为无法探知虚实,只能让弓箭手不断的向船上放箭。在经过了一阵箭雨的洗礼之后,诸葛亮又船返了回来。就这样,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多支的箭。

34、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35、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有着很多经典的故事,但其实很多都是小说作者的艺术加工,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么多充满传奇性的故事情节。

36、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又率军南下,初次交战就被孙权击退,只好坚守不出。孙权为促使曹军出战,一天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直闯曹军营垒,观察曹军部署。曹操下令“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罗贯中“草船借箭”故事的原始资料终于浮出水面,但当事人却是孙权而非诸葛孔明。

37、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机智过人,足智多谋,聪明能干,以大局为重,懂人心,从容镇定的人。周瑜是个思维敏捷但是心胸狭窄,阴险,狡猾,嫉妒心很强的人。曹操是个小心谨慎并且生性多疑的人。鲁肃是一个顾全大局、忠厚守信的人。

38、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39、接下来两军隔江对峙,在史书《魏略》上记载了这么一段小故事。孙权乘坐大船来侦查曹军的情况。当时江上有雾,形势不明朗,曹操就命令手下军兵万箭齐发。孙权的大船一面受箭,重心发生了偏移,这个船摇摇晃晃就发生了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连忙下令船只调头,让另一面来承受曹军的弓箭。《魏略》用了六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情况,“箭均船平,乃还”。意思就是当时这艘大船两边受的弓箭数量差不多了。重量平均了,这船也平稳了,孙权这才下令全体返航。

40、《求偶游戏》共5集,每集60分钟,是一部极具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本片探索的主题是自然界的终极追求——求偶。每集分别展示了生活在草原、海洋、丛林和淡水中的动物们的求偶行为:开阔的草原上,求偶策略会展现在众目睽睽之下......摄制组跨越六大洲22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时长超9000小时,成功捕捉到83种自然界不可思议的求偶策略,以及1556次求偶表演和367次由争夺配偶引发的打斗。

41、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曹操平定关中后,解除了后顾之忧,便决定对孙权用兵。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领着大军南下而出濡须,号称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而孙权以甘宁领兵三千为前部督,自率七万主力进驻濡须。孙权听取吕蒙建议,差军数万在濡须口修筑濡须坞,据险而守。战役前期,甘宁携精锐百余人袭曹操营盘,使得曹军人心惶惶,演义中有《甘宁百骑袭魏营》的故事描述,就是据此而来。战役后期,曹操接连在水上战斗受挫,开始坚守城寨不出,僵持月余后,无功而返。此为第一次濡须之战。

42、曹操南下侵吴消息传来,孙权立即下令在芜湖对江濡须水(今裕溪口)一带建起了濡须坞,完工时间在建安十七年(212)。“濡须坞”又称“濡须城”,因形如半月,所以又叫偃月坞或偃月城。

43、此外,周瑜的同郡蒋干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而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入其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44、  孙权和曹操在濡须相持数月,互有胜负,但因实力相当,双方都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相持时间越长越对曹操不利,因为曹操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军心和士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

45、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南侵,并未被他的气势吓倒,果断地采纳了周瑜和鲁肃的建议,与刘备和诸葛亮联手,结成同盟,在今湖北蒲圻西北的赤壁,以5万联军和火攻战术打败了曹操的20余万大军。

46、 第他知道曹操多疑,疑心重,所以才会很有把握地去向曹操借箭。

47、三国演义系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此外周瑜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嫉妒诸葛亮”纯粹是三国演义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

48、 第他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却将计就计,反而为了不伤和气,顾全大局,而在暗中给了周瑜一个颜色瞧。

49、初战告捷的曹操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准备再接再厉,继续扩大战果,于是作油船,夜里再次偷袭吴军。“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这次曹操就没这么幸运,中了孙权的埋伏,曹军3000多人被吴军俘获,数千人被击败落水溺亡。

50、周瑜想陷害诸葛亮。一天,他与诸葛亮讨论军事,要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请鲁肃暗中帮忙贮备二十条大船,每条船配三十名军士,布置青步幔子与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诸葛亮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

51、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52、诸葛亮利用天气(有雾),又击鼓迷惑敌人,让其放箭,用草船來借箭,以充军需,何罪之有?!成功的战例,应发军功章。

53、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54、孙权这时候的兵可不多了,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让曹操退兵,想着想着,突然计上心来,找了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带了几个随从和一些鼓乐手,一同坐船亲自去探访曹营。

55、裕溪口在长江与运漕河的交汇处。沿着运漕河北上可直通巢湖,再经东关水路直抵张辽驻扎的合肥。

56、在《魏略》中,跟上面说法就不一样了。记载中,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本来就是来看一下曹老板营盘,谁知道收了大礼包,被借箭后,孙权美滋滋地反身回营。

57、史上真正用草人借箭是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当时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各路守军望风而逃,只有张巡没有逃走,而是率军一千多人在雍丘拒敌。当时雍丘守城大将令狐潮叛唐,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合兵四万攻打雍丘。张巡率军从容应抵抗,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始终无法破城,但守城的张巡军的箭已经用完了。箭是守城的利器,张巡苦思良久,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一天张巡巡视城墙时,看到一个士兵躺在草人旁睡觉,张巡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58、 第他能够早已算好需要多少船只和多少草把子,所以会不多不少载来十万多只箭。

59、《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60、  历史上的另外一个版本,是曹操知道孙权来了之后下令军队严加戒备,不得射发箭弩。于是孙权在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返回时还向曹军击鼓奏乐。一个多月后,曹操发现东吴军容整齐,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灞须之战的结局以曹操全军撤退告终,这也是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源头。

61、诸葛亮利用天气(有雾),又击鼓迷惑敌人,让其放箭,用草船來借箭,以充军需,何罪之有?!成功的战例,应发军功章。

62、草船借箭,其实是根据我们接下来讲到的“草船被借箭”的故事艺术加工后形成的,“草船被借箭”主人公:孙权、曹操,故事时间线:赤壁之战后濡须之战。

63、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联手对付曹操。这其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他就故意给诸葛亮出难题,命他在十天内制造出十万支箭,这分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64、  碰巧当时有大雾天气,再加上曹操刚愎多疑的性格,诸葛亮利用这样的天时地利,让鲁肃帮他弄来了二十条船,并且把这二十条船都用绳索连接起来,在这些船上都布置上了草把子。等到第二天大雾弥漫的时候,把船向着曹军的大营开去。

65、他要一探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

66、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为了神化诸葛亮,而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的主角却不是诸葛而是孙权。历史上草船借箭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十八年,赤壁战争之后,曹操和孙权准备在江淮一带展开生死较量。

67、在古代战争之中,顺应天时,掌控地利,把握人和,是成功之道。而天气系统(天时)对战局的影响,往往是不可控制的,既有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经典成功案例,也有葫芦谷司马脱困等失败故事,战争结果往往难以预估。草船借箭故事,虽然版本不同,但都是古代攻城战中会出现的“应天顺时”的体现。

68、一次数学考试,妈妈让我复习,我却想平时我都学好了,不用复习,可是到出成绩的时候,才考了七十多分。过了几天妈妈让我做小测验,我想玩一会也没关系的,不用复习,但一想到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还有上次考试不理想的成绩,赶忙拿起书本复习,记笔记。果然拿到了称心的分数。所以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69、孙权的轻舟在鼓乐齐鸣中行驶在曹军掌控的水域内,优哉游哉地返回濡须城,船的两面布满了曹军的箭枝。事后,曹操对部下说:“你们看孙权的舟船、器仗、军务整肃,何其壮矣!”于是,一句在历史上有名的喟然感叹从曹操口中徐徐吐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正是在这期间,孙权乘船两面受箭的事发生,也就是家喻户晓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70、很多同学认为“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据史书记载“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的第五年。

71、当时江面上大雾弥漫,根本看不清楚船上到底是什么。曹操的人因为无法探知虚实,只能让弓箭手不断的向船上放箭。在经过了一阵箭雨的洗礼之后,诸葛亮又船返了回来。就这样,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多支的箭。

72、但这个故事其实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硬安到诸葛亮身上的,其实真实借箭的人是孙权,在《魏略》中有如下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73、嗯,借天气迷雾、曹操多疑,赚得十万利箭,虽然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地十分精彩,但是很可惜,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故事,主人公可能不是诸葛亮,而是他孙某人。 

74、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扩展资料《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7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濡须口经过千年以后,由于河道变迁等原因,早已废弃,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及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76、在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个知识点,曹操比刘备大7岁,刘备比孔明大20岁,孔明比孙权大1岁,这是这几个人的年龄差距,所以实际上曹操应该比孙权大28岁。这个年龄差距基本上跟我现在和我大一本科生的年龄差距是一样的。当时曹操59岁,孙权应该是31岁。当59岁的曹操赞叹“有子当如孙仲谋”的时候,他对孙权这个30多岁的小伙子确实是很欣赏的。后来在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草船借箭”那段故事主人公由孙权就变成了周瑜,再后来就变成了诸葛亮。

77、历史上的草船借箭,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百步穿杨”“一骑红尘妃子笑”“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都是真的吗?

78、这正是无中生有,化虚为实,得信息者赢,得人才者胜。

79、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率水师从巢湖直抵濡须城下。孙权从南京赶到芜湖,又乘舟抵达江北的濡须城,亲自指挥吴军与曹军相拒月余。

80、《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81、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82、这才是草船借箭的原型,《魏略》是我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而《三国演义》则是罗贯中老先生编写的小说,论可信程度,《魏略》比《三国演义》可要真实的多了。

83、诸葛亮也识破了周瑜的小心思,他掐指算了算天气,告诉周瑜,说不出三天,自己就能给他造出十万支箭来。

84、故事开始,我们先重温一下草船借箭的剧情:赤壁之战前夕,为攻打曹操,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十日之内赶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明知是害他的计谋,却说:“十天造出来,仗都打完了,三天就够!”之后在鲁肃的帮助下,诸葛亮借用数十只草船,船上堆满草人布幔。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大雾天凌晨,诸葛亮和鲁肃烧着小酒,坐着船悠哉的来到曹军水军营帐前呼喊,这时曹操的疑心病犯了,抓紧传令弓箭手开始远程打击。这还不算,曹操又叫来张辽徐晃,从后军中搬救兵,增加三千弓弩手沿城抛射。没多久,十万支箭遍布船身。诸葛悠然回返,以此草船借箭之谋,折服鲁肃,也让周瑜心生佩服。

85、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上一篇:有关读书的名言和故事精品好句3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