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沧海一粟的近义词 1、一天一个成语22——一败涂地(秦)刘邦起家于沛县,也是为什么各种史书中常称他为“沛公” 2、在这茫茫大海中,我才深切领略到沧海一粟的渺小靶觉。 3、我还在......
沧海一粟的近义词
1、一天一个成语22——一败涂地(秦)刘邦起家于沛县,也是为什么各种史书中常称他为“沛公”
2、在这茫茫大海中,我才深切领略到沧海一粟的渺小靶觉。
3、我还在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在苍茫的大海面前,一粒米是多么地渺小呀。”
4、再说到周祖谟先生。他是《汉大》的顾问,与我的同学、四川《汉语大字典》负责审音的张企予很熟。一到北京,企予就拉我去先生家拜识。后来周先生在北大开设《六书音均表》的课,我们都去听。来时去接他,上完课有时送他,有时他自己骑自行车回去(他骑车是死上车,左脚一蹬,龙头三晃,我们都为他捏一把汗呢。那时他已年近七十)。这堂课有一事我印象深刻,周先生的课,曹先擢老师基本每次都来,梅祖麟先生来过一次。曹老师多是第一个到教室,有一次我们接周先生到教室,一推门,只见曹老师在黑板上习写篆体字。曹是既尊敬前辈,不能比老师晚到,又不想浪费时间,这对我教育很大。与周先生熟了,也经常去他家,与他闲聊,给他整理书籍。师母曾经去买鸡回来烧,那时吃鸡可真不容易哦。他说他的书有一部分是余嘉锡先生留下的。并说到余先生对文献极熟,桌上简洁干净,凡撰作文字所需书籍,起身拿书,用完后立即插回书架。那时他在整理余先生的《古书通例》,就是后来上海古籍出的。也在做《尔雅校笺》,我们还一起去图书馆借《古逸丛书》本《尔雅》。之后好多次音韵学年会上,我因他是名人,一来就有很多人拥簇着,不敢打扰而不去见他。他总是会记起我,叫人来叫我去说几句。记得1994年8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第八次年会,他又叫人把我找去,在贵宾室,跟我说大哥士琦的事,并拉着我的手,希望我能有所帮助。大夏天的,我感觉他的手冰冷,神情也凄凉,北京上海相距遥远,我能帮什么忙呢?心里很不是滋味。没过半年,他就逝世了。几年后,听说周士琦致函问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是否可出版《周祖谟全集》,当时的总编来征询我的意见,我当然竭力怂恿,说周先生既是我们的顾问,又是著名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完全应该出版。可惜我人微而言轻,这位总编气局小而水平差,最后还是没有接受,我暗地里有一种对不起先生的感觉。现在想起来,士琦兄是否因为当时我在《汉大》可以起作用,而来问询,我没去证实,既然没有成功,问了也是枉然。时至今日,仍然不见有周先生的全集,我觉得这是出版界学术视野的缺失。
5、虞先生:等到编纂处里大部分人都升了中高级职称之后,1988年,我的职称也总算给提到议事日程了,也就是工作了七八年之后,总算没有要等二十五年。不过因为没学历,必须要大人物推荐。还是杨蓉蓉利用公差的机会,到北京请了解我教过我的周祖谟、许嘉璐、梁式中等老师给我写推荐。那时许老师已经是忙人了,听说是很晚回家端了一碗面就吃,吃完就给我写推荐。周先生还在我评上之后写了一张明信片寄给我,祝贺我,具体内容忘了,反正中间有一句“实至名归”,我当然很鼓舞。后来想想,评个中级职称,还要推荐,并且请名人推荐,大概周先生、许老师平生也就给我一个人写过中级职称的推荐函吧,我也算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了,荣幸之至。
6、1983年8月回到编纂处,面临评职称,那时评职称是要先经过编辑考试的,科目是政治经济学、哲学、现代汉语等。记得哲学我还考了120分制的110多分,但第一批评我根本没想,因为那都是有学历的人先上的。一两年后老傅找上我,说,没有文凭,将来评职称很困难。我记得那时好像规定,没学历要二十五年才能评一个中级职称,那已经要快退休了,高级你就别想啦!老傅的意思是叫我到出版局的业余大学去读书,弄一个文凭。八十年代初,除了高考进高校围墙的,还有多少万人在社会上啊,全都没文凭,而很多很多单位好一点的岗位都要文凭,所以不知有多少人就像当年上山下乡一样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去补中学高中文凭。于是出现了什么“五大”,我至今还不知“五大”包括哪五大:电大,函大,夜大……我想不起来,只是我什么也不大。对吧?后来又有硕士博士,我也什么都不是。但叫我再去读书,我有些不便和不乐意,一是许嘉璐先生曾叫我去读研究生,我没去,后来像黄典诚(他是《汉大》福建省的主编,我接待过他,他叫我去读他的博士)和其他一些名教授都表示过要我去读,我都没去,而现在去读一个业大什么的,将何以面对这些老师,尤其是许嘉璐老师,这是不便。另一个原因是,有一个师大毕业的学生,分到我们这儿来,后来他觉得编词典他编不了,因为他有大学文凭,就调到了我们业余大学去当老师了。他不能编我能编,现在要我去当他的学生,这不是笑话吗!这是不乐意。所以我说我不去。他多次与我谈,我更加反感,我当时年轻不懂世故,还想:我为你为工作做了那么多,别人不知道,你心里应该知道,水平你也清楚,关键时你就不能说一句公道话?我就是不去!记得那天他在阳台上大怒,训斥之后,拂袖而去。接着就叫人事处人来找我,说“你如果不去,就给我写下来,永远不要评职称”。好,我写下来,我撕了一张《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便笺,写上因为不愿去读所谓的大学,宁可不要评职称之类,写完就走。我那时既是书生意气十足,也是十分负气啊。十多年之后,我进历史所,确实问过副所长芮传明(芮是章巽的博士,原来做突厥碑铭研究,后专做摩尼教和民间宗教),档案里有过这张便笺吗?你想怎么会有呢,当然是塞你的口而已啦。后来我也庆幸没去读,读了五大,就可以自大了?读了业大,就家大业大了,就光彩夺目了?这不是“大”的笑话吗?
7、现在科技发达,语料库的存在让搜索变得十分简单便利。小宝有目的地去查,还真的大有收获:(沧海一粟的近义词)。
8、这笔生意只不过是他所拥有的生意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9、总而言之,中兴通讯赢得这笔合同的小小胜利可能被视作是沧海一粟。
10、近义词:太仓一粟、牛之一毛、九牛一毫、寥寥可数、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11、小宝点了点头:“我的观点是:沧海一粟的解释是大海里的一粒沙粒,形容非常渺小。这里的‘粟’,解释为沙粒而不是谷粒。”
12、寥若晨星liáo ruò chén xīng
13、九牛一毫 ( jiǔ niú yī háo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14、“如粟状的东西,那应该是沙粒吧。”小宝说。
15、在人大进修时,还有一件值得记述的趣事,那就是下过最后一盘盲棋。“文革”开始,大家因为“读书无用论”而闲在家里,我就爱上了象棋,整天泡在这上面。大概是1968年前后吧,胡荣华、杨官麟来上海人民大道旁边的体育场友谊赛,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算粉丝吧,都去观战。知道了一九进退以后,也学着下盲棋,后来学书法刻印章,也就不再玩这东西了。在北京,与同学说起,西北和东北的同学都不相信说不看棋子可以弈。那时我每天除了上课外都泡在图书馆看书,同学几次拦我要我下棋,都让我逃了。一次几个人拦着我不让去图书馆,把我关在山东齐鲁书社同学的帐子里,于志强与我对弈,旁边有甘肃杨马胜、辽宁刘顺德、四川冷玉龙、浙江蒋金德帮他助阵,只听他们在说这样那样。一个多小时后,我说他输定了,要钻出帐子,他们都哄我说没输没输,我说不要说了,没有救的。这是我最后一盘盲棋,之后几十年不沾棋盘的边,现在与任何人对弈我都会输的,因为我对象棋已经完全遗忘了。
16、解释: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形容人物或事物十分稀少。寥:稀疏。若:好像。
17、小宝马上就动了起来。这一查还不要紧,发现“粟”的解释除了“小米”之外,还有“颗粒如粟状的东西。”
18、九牛一毫,汉语成语,拼音是jiǔ niú yī háo,意思是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出自《报任少卿书》。
19、苏东坡,北宋著名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黄州。期间他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并写下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
20、虞先生:是啊!其实我之所以有荷兰之行,与《汉大》编纂处卡我职称有关。我是一个离开上海就过不惯的人,怎么会去外国呢?那确实是与职称有关。
21、(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天天地,渺苍海之一粟。”
22、王锷:您提到许嘉璐先生,都很尊敬,为什么?
23、这笔生意只不过是他所拥有的生意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24、(解释):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25、他的朋友认为:曹操当年十分风光,现人已死,人的这一生十分短暂,如蜉蝣一般,匆匆而去,毫无价值。但苏轼认为: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可以创造价值,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