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苏格拉底审判 1、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
苏格拉底审判
1、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审判)。
2、★我的消息是真的,千真万确,绝对可靠。苏格拉底没有死,而且他将再次接受审判。
3、研究领域:外国法律史、欧洲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文艺复兴史
4、两千多年以后,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总结:人类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压制异端思想而扼杀真理的历史。正因为他们是思想的先行者,所有往往不能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因而更容易被当作异端绞杀。他们的思想后来往往又被证明为真,人类的进程因为这样的错误被延缓。
5、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苏格拉底审判)。
6、法官们由以下三位成为:贝阿特里西娅(她将用卫生棉条而不是卫生巾)、伊万诺斯(在某一个不显现在排练室的时空里是一位罗马皇帝)、保罗斯(一位努力演得更权势的干净温暖小伙子)。他们同时担任记者。
7、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里克利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
8、以当时雅典人的眼光来看,从不参与政治的苏格拉底可能是一个怠惰且自私的公民,但我们无法确定雅典民主制度的颠覆在多大程度上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毒化”有关,或许真的如色诺芬所说,亚西比德可能在认识苏格拉底以前就已经是亚西比德了,或许苏格拉底恰巧只是那些反感民主的贵族青年在情感上的共鸣者。“毒害”和“腐化”是一对非常含混但却着实能打动听众的动词,它只关心被指控者与违法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而不是事实上发生了什么。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多少能够理解这种指控的含义,现代国家会通过法律警告我们哪些言论是受到限制的,在公共场合谈论哪种类型的思想是危险的——我们可能会对过多的言论限制而感到不快,但一条限制性法律条文首先是一条明白确定的规则,其次才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国家对于行为者与违法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的基本判断。法制国家惩罚一个言论不当的人,是因为他违反了法律,而不是他可能导致违法行为出现。千百年来多少人为苏格拉底鸣不平的原因之一也在这里:好得罪人的苏格拉底在雅典说了大半辈子招人厌的话,没有人来告诉他应该闭嘴(事实上他也没有违反现行法律),直到他70岁,雅典人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突然把他送上了最高法庭,让民众简单投票决定他是否有罪。明眼人都知道雅典人是在拿苏格拉底撒气,同时也是在给战争的失败找替罪羊,而特立独行的苏格拉底“看起来”就像是个有罪的人。
9、500名法官中有一些是诗人也有一些是剧作家,却没有人试图通过诗歌或剧本的方式来演绎这场审判。或许,没有人觉得这场审判是光荣的。
10、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智者运动虽然没有颠覆雅典的宗教体系,但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一些冲击。大多数的雅典民众在宗教上仍然很保守,类似苏格拉底审判的宗教指控往往都上层有识人士发起的,往往名不副实,出于个人关系或政治动机。
11、然而即使是最没有文化的雅典人,也能明白企求建立一个由“完人”建立的专制政府的愿望有多么不切实际。苏格拉底一尘不染地站在世界的制高点,轻易地将几代雅典人在充满挫折、牺牲与反复实验的探索道路中所跌跌撞撞求得的宝贵政治经验否定——没有多少思想家会认为这种批评是得其要领的。苏格拉底否定的其实不单单是雅典的民主,而是人类的社会性、政治性、正义感以及自我治理的可能性。如果苏格拉底在现实中从未发现过一个适合做统治者的人,那么人类最好还是退回到黑暗的洞穴中去,去过朝不保夕的生活。如果一定要在现实世界找到一个令苏格拉底勉强满意的制度样板的话,斯巴达可能算一个。苏格拉底不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斯巴达独特而神秘的社会制度报以赞誉之辞的学者。斯巴达给人的印象是保守乃至静止的,社会被统一在一套单调的纪律当中,没有诗歌,没有戏剧,公民生活维持着最低限度的朴素,个性是不被允许的,个人绝对服从于集体,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所有人的神经都时刻紧绷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迷雾中的斯巴达的形象愈来愈理想化、抽象化。对于任何时代的理论家来说,对简单、纯粹与永恒的向往永远都是一副迷人且危险的致幻剂。
12、上面所述,多属用test造成的名词。在动词方面,此一词根形成的有attest和testify等词。前者虽指“证实”,但得尾随介词to,因为这是个不及物动词:ThelawyerhaslocatedseveralreliablewitnesseswhocanattesttothefactthatMr.Lopezwasnotatthesceneoftheaccident.(律师已指定若干可靠的证人;他们可以证实罗培兹先生当时不在事故的现场。)同指“证实”的testify,亦有不及物用法:Theendorsementofsuchascholarwelltestifiestothetruthofthis.(如此学者的背书,甚可证明此一事件属实。)不过testify作及物动词用的情形也屡见不鲜:Hertearstestifiedhergrief.(她的泪水说明她很悲伤。)testify虽可接er,但testifier所指的“证人”并非法庭用语,仅适用于一般情形:HomerservedasthefirsttestifiertoFate’spositionintheuniverse.(命运在宇宙中的地位,荷马是第一位见证人。)至于法庭上的“证人”,应用witness。法官“询问证人”,英文说tointerrogateawitness;“法庭召唤证人作证”,则为“Awitnesswassummonedtoappearincourt”。
13、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14、公元前399年,也就是我们这场审判发生的那一年,雅典城正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15、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16、苏格拉底对当时民主制的弊端一目了然,正如近代哲人兼政治家密尔所言,除了少数人的暴政,还有多数人的暴政。
17、例如形容词judicial一词,便有与法庭或法官有关的一切联想的含义:Underourformofgovernment,Congresspasseslaws,butdeterminingtheconstitutionalityofthelawsenactedbyCongressisajudicialfunction.(在我们政府的组织形态上,国会通过法律;可是断定国会决议的法律是否合乎宪法,则属司法上的功能。)但是如果称amanwithjudicialmind,此字则应该解释为“公正”。法学上常见的thejudiciary一词,亦从jud这个词根形成,为一国法官总称,相当于thejudicialbench一词的内涵。形容词judicious本意是“拥有法官一般的见识”,故普通用法多引申为“明识的”,包含wise和prudent等词的意义:Thatwasajudiciouschoice.(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18、僭主统治虽然已经被民众推翻,但雅典城的公众仍然沦陷在不安、怀疑、躁动的情绪中。
19、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20、雅典城当时容忍他的存在和他的批评甚至引以为荣,因为雅典城的自信、强大甚至傲慢。
21、接下来控辩双方进行了第二轮辩论,讨论有罪的苏格拉底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在当时的雅典,可以有4个选项,罚款、监禁、流放和死刑。
22、你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吧!你们在想:这家伙出现在这么严肃的一部哲学戏里是怎么回事?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我没什么好隐瞒的,他站在这个舞台上,所有人都看得见、也看得出他是卖方便面的,于是所有人都相信他是卖方便面的——因为在看戏时,眼见为实。
23、艾哈迈德的形象是巴迪欧对他最喜欢的莫里哀的戏剧形象的改写,在他看来,作为奴仆的斯卡班是一个“对边”(diagonal)角色。“对边”是巴迪欧很喜欢使用的一个数学名词,表示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对边,换句话说,“对边”角色意味着与主体角色的绝对不相容,也意味着一个从未被想到的角色的真实刺入。这样,在莫里哀那里作为白人奴仆的反客为主的斯卡班,在这里被阿尔及利亚裔黑人艾哈迈德所取代,尽管艾哈迈德的诡计与斯卡班的诡计存在着某种相似。不过针对艾哈迈德的角色,巴迪欧说道:“在这个意义上,他(艾哈迈德)成为了一个‘局外人’,来自于他处的人,他充当了一个隐喻:事实上,他就来自于这里,在‘这里’揭示了他的骗局和他的伪装。……作为一个对边角色,艾哈迈德展现了纯粹戏剧性的力量,也就是说,那些真实的必然性(如市场经济、选举、人权、左与右、金融全球化……)都可以视为一种纯粹话语。而艾哈迈德不停地让社会博弈中的人物形象变得荒谬可笑,在舞台上,艾哈迈德让这些人物的身体变得羸弱,声音变得滑稽,艾哈迈德(他比那些专业评论者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话语)把他们的话语变成了空壳。”也就是说,巴迪欧通过艾哈迈德的“对边”角色,让正常的在社会场景中起作用的身体和声音变得空洞。艾哈迈德这个角色的要义并不在于他如何实现了主人的意愿,而是通过他的诡计,让平滑地在社会中运动的东西都变得毫无意义。一方面他生产了身体的运动,让主人和其他的社会角色都跟着他的节奏做着无意义的身体运动。这种运动不再是德勒兹意义上的内在性生命的身体,而是被艾哈迈德的诡计所操纵的身体运动。同时,原先在社会博弈和交际场合使用的主人们的官话和套话变得无效,甚至他们的日常语言也变成了空壳,其中的人物角色,如作为工头的穆斯塔西(Moustache)、节目主持人吕巴贝(Rhubarbe)以及共和派议员彭佩斯坦夫人(Pompestan)等人的官方话语和形式话语在艾哈迈德的诡计面前都变成苍白。简言之,艾哈迈德通过自己的独特行为,实现了真理的生产,让由身体和话语主导的现实社会秩序被悬置,真理也从艾哈迈德的诡计中涌现出来。这样,艾哈迈德,作为巴迪欧的真理的代言人,让“除了身体和语言之外,还有真理”的命题在“艾哈迈德四部曲”中得以道成肉身。
24、或许不和你说,很难想象这是一场戏剧的排练,倒更像是一群人的狂欢party。
25、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26、控方开始巴拉,最后提议,鉴于苏格拉底的罪行,他当判处死刑。
27、但是,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城却面临着斯巴达强大战争机器的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战争期间,郊区大量的难民逃入城中,剧增的人口给城市设施和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导致瘟疫流行,雅典城最著名的统帅伯利克里也在瘟疫中染病身亡,此外还有大量的青壮年男子,包括自由民和奴隶,这一切,都严重削弱了雅典城的实力。
28、对后世来说,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迫害很像一个恰如其分的政治寓言,“腐化青年”和“藐视宗教”这两项罪名十分具有象征意义,即使是在现代国家内,这也是个引起争议的敏感话题。思想可以颠覆一个政府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但什么样的思想够得上颠覆政府的标准?没能能保证自己能给出正确答案。如果真的需要制定一个这样的标准,谁将是制定者和判定者?霍布斯告诉我们国家在事实上既是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国家会随心所欲地排除掉任何它认为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做不到这一点的国家便不能称其为国家。然而即使是霍布斯也承认打着国家的旗号企图扼制人的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是不明智而且徒劳的,国家只能要求公民在最低程度上做到行为服从。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苏格拉底是一个守法的公民:他参加过对抗波斯人的战争,他是一个现有政府的批评者,但民主政府只是苏格拉底肆意嘲讽的众多人和事当中的一个,他从未参与过任何企图颠覆民主政府的活动或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29、一向视老师如圣人的柏拉图心中虽然抱怨老师对于陪审团不友好的态度导致于“游离票”走到对立面以致法庭裁定罪名成立,如果由他担任辩护的话,他将很容易就可以说服陪审团做出无罪判决的,但他还是在不利的形势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30、下面,笔者打算以导游解说的身份带大家进入法庭,聆听一下这场古老而扣人心弦的审判。
31、雅典强盛时期,苏格拉底的奇谈怪论无人反感,人们躲闪他只是因为他太喜欢提问和辩论了,而且许多问题直击心灵深处,是人性本能躲闪的东西。
32、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33、 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
34、UndictionnaireconcislesecondprocèsdeSocrate
35、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支持者对于苏的最终命运并不操心,因为无论是雅典城还是法庭,真正想置苏格拉底于死地的人并不多,因为谁也不想背上杀贤的罪名。更何况,陪审团的五百名法官中,相当部分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朋友、支持者或同情者。
36、认真说起来,如今我们对苏格拉底这个人了解得也并不太多,津津乐道、翻来覆去的也就那么些轶事。我们总是知道苏格拉底是个不讨喜的怪老头,他从不参与政治,宣称自己是个一无所知的可怜人,却又喜欢在公共场合与那些卖弄聪明的人讨论美德与知识的定义,用提问与质疑让他们的论证陷入矛盾,逼他们承认自己发言中的漏洞,好以此取乐。被苏格拉底驳倒的人常有被羞辱之感。一辈子游手好闲的苏格拉底周围聚集的弟子们多半绝非等闲:有反复无常的天才政客及将领亚西比德,有一度推翻雅典民主的僭主克里底亚斯,还有经历传奇的佣兵首领兼历史学家色诺芬,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还要数阿卡德米亚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再接着,我们知道这个好得罪人的怪老头终于被告上了雅典人的法庭,并被五百人的陪审团投票判处死刑,主要罪名是腐化青年和藐视宗教。最后,我们还知道苏格拉底应该是有机会越狱并选择自我流放的,但他没有,理由是他要遵守雅典的法律,无论法律的结果是否有利于他自己。
37、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38、终于,前399年,一些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他们把70岁的苏格拉底告上了法庭。原告有三个人,雅典公民梅雷多、安虞多和吕贡,其中为首的梅雷多是一位鞋匠,苏格拉底还夸赞过他的鞋子做得好。控告的理由是,苏格拉底,1不敬城邦的神;2腐蚀和带坏青年。
39、职业:无业(因为哲学家在当时显然并不是一个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
40、唱着歌的演员,乐呵呵傻笑的导演,不知所措的观众,欢乐闹腾的空间……
41、18世纪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苏格拉底临死的场面。红衣男子,苏格拉底的学生阿基比阿德把盛了毒酒的杯子递给他,在场的所有人都悲痛欲绝,唯苏格拉底本人神采奕奕,兴致勃勃的样子。
42、可能正是因为如今的我们对苏格拉底的了解太过有限,才让苏格拉底的历史剪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种符号与象征。苏格拉底喜欢质疑,喜欢提问,喜欢否定一般人观念中的常识,他鼓励周围的人思考世界的真相,却从来不揭晓标准答案,这是如今的我们所推崇的思想自由。苏格拉底的死即是殉道,雅典不惜违背自由的原则,让一个人仅仅因为自身言论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苏格拉底的死成就了苏格拉底,别的我们就不太清楚了。
43、这种处分是太轻了,以至于法庭大为恼怒,于是便以比判决他有罪时更大的多数判决他死刑。
44、公元一世纪罗马时期大理石雕塑《苏格拉底像》,其实就是一个糟老头的样子
45、但是雅典是个法制城邦,有人控告,法庭就要受理。雅典的法庭一般是视情况临时组成。为了审判苏格拉底,雅典临时组成了一个由501人构成的大法庭,其中一人主持,类似于法官,剩下的500人听审之后投票表决,类似于陪审团。这501人是从雅典公民中以抽签的方式产生的,他们大部分是手工业者、小市民,真正代表了雅典的民意。
46、雅典的政治领袖不具有明显的领导人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最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
47、苏格拉底和雅典人民的第二个冲突是真理与修辞的冲突。他在最后的告白中说,“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因为缺乏愤怒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的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东西。”苏格拉底的真理观让他显得冷冰冰的,就像尼采所说,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但是,苏格拉底是敢于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认为这种真理的坚守,对雅典人民的幸福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注定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表现。苏格拉底并非真的不善言辞,他可是论辩的高手。如果苏格拉底刻意使用自己擅长的法庭论辩术,争取过来30个投票并免于死刑,是很容易的事,但他处处有意触怒在场的人们,时时遭来愤怒和骚动。
48、在这场审判中,法官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没有一幢建筑所能容下所有人,特别是数量更为庞大的旁听者,因此审判是在露天剧场进行的,在这里,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古希腊最著名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所创作的喜剧曾经给市民们带来欢乐,也正是在这里,雅典人审判并最后决定处死他们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49、用豆子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城邦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妮手、或者借主是、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它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城邦事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智者运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冲击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只要不见诸于行动,类似亚西比德率军远征西西里之前出现的那种名目张胆的破坏神像活动,思想上、言论上的非正统信仰还是可以被容忍的。
50、但在《苏格拉底二审》中,这两者是可能并存的。在彼此碰撞中,言语此时趋向武器,辩驳,攻击。舞台则在某种意义上化为角斗场。一次次理智的辩解被打断,所有精准的组织与逻辑全部被重新打碎,带来更多新的困惑。
51、同为伟大现代性的发明产品与发明者,曾经作为某种知识分子民主自由的象征和希望,在几年前巴迪欧写作的时候,他们还没有陷入自媒体围剿中——但卢勒塔比耶所在的报纸确实已经陷入僵局——他们急需一个轰动标题。
52、审判的经过是这样的。首先原告梅雷多陈词,巴拉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论证苏格拉底有罪。然后被告苏格拉底陈词,巴拉巴拉巴拉,也说了一大堆,论证自己没有罪。
53、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54、人性的光辉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去研究学习。
55、在雅典城的黄金时代,衣着褴褛的苏格拉底似乎成了雅典城的一个街景,是雅典城繁荣、民主和兼容并包的象征,人们害怕和苏格拉底的交谈,因为和他的谈话太过于犀利和沉重,但人们也总喜欢请他喝一杯或泡个澡,或请他参加某个宴会。
56、朋友很难过,苏格拉底说,别难过,被判死刑,这不是我的耻辱,⽽是给我定罪的⼈的耻辱。朋友甚⾄想把他偷偷带出监狱,他却不肯出来.....
57、在公民大会上,由于大会辩论是必要的程序,并直接影响法案与政策的通过与否,同时也是公民政治上显露头角、树立威信的主要机会,因此活跃的政治家一定是雄辩的演说家。平民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许多公民没有想到的看法、建议以供公民进行政策选择。普通公民对许多事情毫无看法,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演讲时,往往用集体鼓噪、呐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58、学校里各式各样的剧组的排练也看了不少,每个导演的工作方式自然不同,但很少有苏格拉底这么会玩的,不由得期待这次的导演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什么是剧场?什么是哲学?什么是苏格拉底?什么是审判?你是柏拉图还是色诺芬?阿里斯托芬又在哪儿呢?
59、公元前399年,将近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有罪,案件经执政官初审立案后,最终交给一个由500人构成的大法庭审判。当时雅典法庭的审判员数量,根据案件性质,可以从几十人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不等,苏格拉底案件的审判官人数算是中等,这些法官由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组成。在作出裁决时,如果正反双方的投票数量相等,则判决被告胜诉。按照当时的审判程序,须经过两轮,第一轮,原告指控,被告申辩,完毕后马上投票;如果认定被告有罪,则进入第二轮,由原告方和被告方各自提出一个处罚方式,可以附带相应理由,然后再由审判团进行投票。注意,审判员只能在原被告提出的两种刑罚中选择其而不能综合权衡提出第三个选项。所以与此对应,柏拉图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大体上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是否有罪的申辩,第二部分是关于处以何种刑罚的论辩,第三部分是他被判处死刑后的陈词。
60、所以,与那些盛产真理的大师不同,苏格拉底盛产大师。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都是顶厉害的大师。
61、苏格拉底相信,好人不会受伤害,宁愿受冤枉,也不冤枉人。
62、那么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脾气臭吗?苏格拉底的辩护词后来由柏拉图记录成篇,名《申辩篇》。从《申辩篇》来看,柏拉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苏格拉底的口才确实可以,可是认错态度太差。
63、更要命的是,这些政变者中有几位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在夺权成功之后,也曾经邀请苏格拉底加盟,一来是想借用他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二则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城传统的民主制度也颇有微辞,长期持嘲讽批判的态度,这让人们误以为他也反对民主政体。
64、 爱情犹如麦地里采麦穗,弄不好就会空手而归。
65、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66、这本书中,苏格拉底和格⽼孔、尤苏戴莫斯的谈话就是这样的典范。
67、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68、导演对戏剧的看法很独特,强调“真实”与“生活”,让观众对“戏剧”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以往的想法。观看排练时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那种吵吵闹闹的氛围。这种氛围传达出了戏剧或者说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69、开篇,苏格拉底先是捧,让两位⾼兴起来,然后在由浅⼊深,有外到内。逻辑清晰。最后对⽅不得不服。
70、当杨老师听说柏拉图反对民主政治时,他脸色一沉,说:“我对这个人已经毫无兴趣了。”我向杨老师翻了个白眼,送了他一句话:“未经质疑的民主不是真民主。”
71、虽然test本身也可以接用表示“人”的语尾or,但是testator意思特殊。此词词根除“见证”外,另有“遗嘱”的寓意。在法律上testator专指“立遗嘱者”,不言可喻。其形容词testate则为“立好遗嘱的”,和否定形的intestate多接于不完全不及物动词die之后作补语用,如下面一句:Muchofhispropertywenttothegovernment,ratherthantohisrelatives,becausehediedintestate.(他死后大部分的财产都充公而不入亲人之手,原因是他尚未立下遗嘱便撒手人寰。)
72、但是,苏格拉底的死亡也让雅典民主背上了千古骂名。以言论自由而著称的城邦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起诉讼,这听起来尤为荒唐。可是,就如我们前面的概括,苏格拉底和雅典的冲突,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不可调和的,再加上还有比较复杂的政治现实的因素。存在百年之久的雅典民主,在短短的十来年,遭遇了几次巨大地震,公元前411年,四百僭主专政、公元前404年,三十僭主专政,到公元前401年,反对者又开始蠢蠢欲动。尽管第一次政变只维持四个月,第二次政变只维持八个月,但每次都充斥许多秘密会社和恐怖事件,年轻人很容易受到蛊惑而参与到暴政当中,这些因素促使了对苏格拉底的容忍到达底线。民主容许民主的反对者,但民主的反对者有可能威胁民主的生存,这和民主的多数暴政一样,成为了民主的又一个悖论或难题。
73、判决所根据的罪状是:“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是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
74、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75、附注:这是我为喜马拉雅的“大咖读书会”提供的录音文件的文字稿,所推荐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讲稿还参考了施特劳斯、斯东、修昔底德等的著作。
76、“证人”或“见证”的词根,取拉丁文testis一词的前四个字母而成。《圣经》的英译本,指新旧约均用Testament一词,原本即“证言”之意。这个词未必仅有专有名词的用法,也可转为普通名词;如谓“TheGospelsareChrist’stestament”,便指“《福音书》系基督的证言”。话说回来,法律上的证言就不能用testament,得用同词源的testimony来表示:Sincethecabdriverwastheonlyeyewitnesstothecrime,thejurypaidparticularattentiontohistestimony.(因为这出租车司机是罪案唯一的目击者,陪审团特别留意他的证词。)至于词形非常类似的testimonial词,通常指“证明书”或“推荐书”。有时亦可作“奖状”或“感谢状”解,有抽象用法:Theadmirationandaffectionofhundredsofformerstudentsareafittingtestimonialtohisaccomplishmentsanddevotionasateacher.(数百学生的景仰与关爱之忱,是他献身教师的成就最恰当的褒扬。)
77、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78、如今的我们擅长分析并替苏格拉底提出对雅典政制的批评,从我们的角度完善苏格拉底的言论。在我们看来,雅典政制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雅典民主制度的繁荣是建立在对盟友的压迫之上的,公正是对内而非对外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享有政治权利,简单而直接的民主可以被轻易地引向暴民政治,不存在任何机制能够约束暴走的民意野兽,绝对化的民主原则从行政与立法领域渗透到司法乃至军事领域,高额社会福利与参政补贴滋生游手好闲,为政治流氓与民意领袖的活动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得到无数条教训与启示,但这些启示只对生活于开化现代社会的我们才是有意义的。
79、一个饱含罪恶的美好名词。近年,销量更火的是反乌托邦。我们决定唱反调的反调,做否定的否定,去尝试问一下:我们是否有乌托邦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