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精品好句96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1、 阿赫玛托娃非常欣赏索尔仁尼琴和他的作品,但她没有曲意逢迎和奉承,而是坦诚相待。 2、这里关押的犯人,都是被指控犯有“叛国罪”、“间谍罪”以及......

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1、  阿赫玛托娃非常欣赏索尔仁尼琴和他的作品,但她没有曲意逢迎和奉承,而是坦诚相待。

2、这里关押的犯人,都是被指控犯有“叛国罪”、“间谍罪”以及其它莫须有的罪名的科学家,他们享受比普通犯人要好的待遇,在玛尔非诺从事绝密的科学项目研究。

3、谈到俄罗斯的文化特性,我们就不能不说俄罗斯的知识分子问题。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始祖是18世纪的拉吉舍夫(别尔嘉耶夫,中译本,1995)。我不知道理由是什么,但我知道,拉吉舍夫是主张在俄罗斯进行革命的知识分子第一人。大概别尔嘉耶夫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他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始祖,是他揭开了关于俄罗斯命运的大讨论。这个讨论在整个19世纪以至于20世纪都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主要话题。在争论中,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恰达耶夫对俄罗斯的失望和赫尔岑会西方的失望——这是体现在19世纪俄罗斯主旋律的基本事实”(同上)。恰达耶夫虽然说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没有西方的传统,也没有东方的传统”。但是,不要以为恰达耶夫是一名西方主义者,他对俄罗斯的失望是因为它认为“俄罗斯人的‘不言症’”“道德上的空白”等。然而,他又并非是纯粹的西方主义者。“恰达耶夫的西方主义,他的天主教同情感的特色仍然是俄罗斯现象”,“他是俄罗斯历史上彼得时期最高阶层中十分俄罗斯化的人”。恰达耶夫的情况可以看出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特点。同样,像赫尔岑、霍米亚科夫等斯拉夫主义者,他们虽然视俄罗斯为母亲,对西方十分失望,但他们也崇尚不来自于西方的自由。霍米亚科夫虽然构造了关于俄罗斯道路的特点的学说,但他及相当一部分斯拉夫主义者却把西欧视为“神圣的神奇国家”而对西欧充满了好奇(同上)。这同样也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双重的性格。所以,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的文化是“东方—西方”的特点,也即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综合(别尔嘉耶夫,中译本,1999)。别尔嘉耶夫指出:“俄罗斯精神所具有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即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潮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因此,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别尔嘉耶夫,中译本,1995)别尔嘉耶夫对俄罗斯的文化特性剖析得确实深刻。他的这个观点被后来中国国内研究俄罗斯的学者多次引用(冯绍雷等,1994;笔者也受到此影响而撰写相应的论文,参见胡键,192005等)。当然,这种观点也影响了俄罗斯的学者。例如,利哈乔夫在《解读俄罗斯》中就指出,俄罗斯从来就不属于东方。因为,从俄罗斯文化起源来看,俄罗斯文化与欧洲文化具有同源性。在鞑靼入侵之前,俄罗斯的文化与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欧洲文化一样,包含了个性原则,易于接受异族文化和追求自由和追求自由。文化的同源性,加上历史上曾盛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缘故,发达的欧洲对俄罗斯有着天然的聚合力,因此,“回归欧洲”从来就是俄罗斯各个时代的强音。(利哈乔夫,中译本,2003)。正是由于他认为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利哈乔夫就被视为当代俄罗斯的西方派。然而,普京把利哈乔夫视为俄罗斯的国学大师。显然,利好樵夫与历史上的西方拍是有较大差别的。利哈乔夫认为,虽然俄欧文化是同源文化,但不是同质文化,而是异质文化。俄罗斯与西欧同属于基督教世界,但西欧基督教文化以天主教文化为外壳,而俄罗斯基督教文化则是东正教。基督教的分裂不仅反映了基督教内部的异质分化,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分化。天主教强调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外在的权威,而东正教则强调教会的传统,并奉为绝对的准则。二者不同的取向造就了天主教文化的“积极性”、“新颖感”和东正教文化的“保守性”、“陈旧感”。这揭示了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新与旧的辩正关系”。13世纪蒙古人入侵以后,它在使俄罗斯文化东方色彩不断变浓的同时,也更加强了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利哈乔夫独创了一个地缘概念“斯堪多斯拉维亚”即斯堪的那维亚加斯拉夫来概括二者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尽管是欧洲人确切地说是北欧的瓦兰吉亚人把国家的观念传授给了俄罗斯,但是,古罗斯的本土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消亡。相反,本土文化因吸收了欧洲文化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所以说,俄罗斯文化是一个“多源异质的文化共同体”(同上)。但是,利哈乔夫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欧亚主义”提出了质疑。这种思潮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震荡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冲击之后,这种思潮也一度左右了俄罗斯的内政外交。但是,利哈乔夫认为,如果俄罗斯文化被确定为介于欧洲和亚洲之间、西方和东方之间的文化,那么,俄罗斯文化就是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而这只是从西方角度看俄罗斯才体现出来的。实际上,利哈乔夫还认为,俄罗斯文化同样对欧洲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因此,俄罗斯不应该被视为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同上)。

4、此后把人文领域各种学科揉和在一起的"大文学"、"大叙事"和"大关怀"便成为了俄罗斯创作风格的一种发展方向,后来俄罗斯文学创作中,不必刻板地遵守有一定之规的"创作原则"便成为了一种"创作风格",甚至有意忽略题材的界限,采取混淆、跳跃式结构方式的写作开始不断涌现,一部作品中包罗各种创作形式的"混搭风格"的创新体系脱颖而出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若审美与求善、文学与思想、愉悦与陶冶、趣味与心灵救赎等等功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作者往往宁肯弱化前者也不愿舍弃后者。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好的作品从来都是思想性高于艺术性,它们都体现着社会使命、哲学深度、历史思考、人道主义关怀和道德觉醒的探索精神,作品的生动与否、可读性的高低都退居次要的地位。所以在那个时候,文学家也就是思想家、哲学家和"启蒙者"。在托尔斯泰之后,俄罗斯作家对俄国历史命运思考的小说"历史化"也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熟知的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者,像帕斯捷尔纳柯的《日瓦戈医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及A.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都是这种以写实主义的笔调反映社会大变革的"历史+小说"作品形式,当然他们与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作品仍然都是在文学的范畴之内,其文学的审美价值评价依然很高,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既顾及到道德情节,更要考虑到故事情节。 

5、  索尔仁尼琴当时已在苏联文人圈里引人注目,虽然其处女作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尚未公开发表,但已以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阿赫玛托娃有意与他见面认识,也读了《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评价极高。她对丘科夫斯卡娅说:“这本小说一定要读,还要一字不差地记住……苏联两亿公民每个人都应当这样做。”

6、我去过多个国家亲身体验并长期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华人,在当地都是经济状况最佳,生活水平最高的那一群,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大国家还是小国家,不管是在南部国家还是在北部国家,不管是对华人友好的国家,还是对华人不友好的国家。这个真叫绝了,华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把聪明发挥到极致。(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7、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8、但是,绝大多数诺贝尔奖(乃至类似崇高荣誉)获得者的获奖根据(作品或社会活动)都是他们终身成就的高峰,此后他们作为"名人"并无更大作为。而索翁则属于剩下的极少数:导致他1970年获奖的文学作品乃至他因而获得的头衔("著名作家")相对于他此后的著述(如1973年起问世的《古拉格群岛》)和扮演的角色而言简直算不了什么。尽管这些著述被一些从"纯文学"角度出发的评论家认为"文学性"不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着述的震撼力远远超过其获奖前的作品。你可以不承认这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却不能不承认这是伟大的思想史文献。 

9、1994年,索尔仁尼琴回国后在俄罗斯议会下院进行演讲

10、http://cul.qq.com/a/20160804/0211htm

11、应该说,从《红轮》的写作形式上来看,索尔仁尼琴比起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历史化"的趋势来更加剑走偏锋。了解他的心路历程的人都知道,索尔仁尼琴不但性格乖戾,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彻底的"反西化"的"后现代"论者,也可以称作"向后看的""前现代"论者。索尔仁尼琴对"市场化"和"现代化"充满着深深地担忧和反感,他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是人性的变坏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时代,使金钱统治取代了此前一切形式的统治,金钱的冷酷计算是理性主义发展结果。在这种社会里,你会不知为什么会感到可怕,你会想着是不是在事实上已经达到的理想?这是不是终点?你会追问"主"在哪里?索翁的写作从来都不去考虑市场,也不顾及大多数"芸芸众生"的感受,更不在乎出来的成品是个什么东西,他自信只要把"鲜为人知的隐秘写出来",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不朽"。 

12、俄罗斯人习惯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寻找一个"先知"般的人物来引领精神生活,而20世纪非他索尔仁尼琴莫属。你可以不认同索尔仁尼琴的观点和他的"傲气"与"豪气",但是的确无法忽略俄罗斯民间的这股思想潮流。至于《红轮》是文学、是历史、还是纪实?你把它当作什么作品来读,它就是什么,完全取决于读者个人。而且索尔仁尼琴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沉"下心来、对大自然虔敬的人、关心精神生活的人、对俄罗斯命运既熟知又关注的人,才能够与他的作品产生相互的共鸣,他压根就没指望那些在城市生活中忙碌而浮躁的"逐利者"和"猎奇者"可以理解他的作品。 

13、它超越宗教、国家、民族,是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没有一个民族,一个人,是例外!正如索尔仁尼琴在诺贝尔奖的书面演讲词中所说:“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存在,而且不是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扩展资料正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价值,所以这个世界才有是非对错可言,社会领域里也就产生了最原始的“公理”,它为逻辑推理提供的最可靠的大前提。但目前的中国,有很多人拒绝承认普世价值,甚至认为普世价值是西方人强加给中国人的价值。这种认识显然是偏颇的。

14、中国的公平贸易,由于诚实守信,使许多国家对中国满怀希望,充分的信任,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许多国家都计划以人民帀为贸易结算帀。十几年来,中国不但使国内经济不断提高,而且还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世界排名,由原来的中等排位,现在跃进到世界前几位。

15、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

16、“第一圈”源自但丁的不朽诗作《神曲》,诗中的《地狱篇》中把地狱分成了九圈,第一圈是最好的一层,索尔仁尼琴借用第一圈的喻意,描写了地处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玛尔非诺的生活。

17、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上中下)》,

18、我在上文提到先生的作品被认可,从而使得先生本人也被认可,这对先生得奖却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排除政治因素包括中国强大及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和所谓"丑化"、"迎合")

19、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是异议的化身。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我对他表示深深的缅怀。——法国总统萨科齐

20、在2001年,叶利钦下台之后,索尔仁尼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不只是叶利钦本人,也包括他核心权力圈的至少一百人都应该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进监狱。

21、就这项抗疫工作取得的胜利,对世界各国抗疫工作来讲,真是创造了一项举世瞩目的奇迹。疫情泛滥的许多国家,也采取了多种抗疫措施,但没有一个国家把疫情控制住了。这不得不使各国精英人士,从内心深处佩服中国政府的领导才能,以及中国人民的团结、自控能力。

22、关于索尔仁尼琴的被捕也充满着谜团。最初,他在赫鲁晓夫大骂斯大林的时代,宣称是自己由于在和朋友的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被告发判刑的。后来,在旅居西德期间,他宣称自己是由于反对苏联红军在德国的违纪现象而被判刑的。再后来,旅居美国的时候,他又宣称自己不仅反对斯大林,而且反对列宁和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才被判了刑。总之一笔捉磨不定的糊涂账,谁也说不清。

23、  阿赫玛托娃对索尔仁尼琴的第一面印象极好。她知道,这个人和她儿子列夫一样,在远东流放多年;也是在列夫被释放那年(即1956年),才获得自由。1957年,索尔仁尼琴恢复名誉,此后定居在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24、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该书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二百人多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

25、题主所言的排名,将鲁迅先生排名十大文豪之列,不知是以什么标准排列的,主要是以文学成就呢还是主要以社会影响力呢。

26、起初老索认为这项工作需要7-10年的时间,可是越写规模越大,越写越远远的超出计划。他自己说:这部作品"有多大的规模,向何处发展,下一步如何全然不清楚。任何时候都可以说这部书已经完成,也可以同样说没有完成,可以甩掉它,也可以继续写下去,只要还活着,直到牛犊顶橡树被折断了脖子倒地为止"。索尔仁尼琴一生中很少妥协,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和他的作品,他要的是为俄罗斯留下一份文字的遗产,而且历史越沉痛,意义才越深远,这就是俄国"弥赛亚"的逻辑,就像利哈乔夫所说的"我们应当使历史成为未来的纪念碑"。索尔仁尼琴自己把《红轮》定位是--"全景历史"的"大叙述"。 

27、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28、在他看来,作家的良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为了揭示真相,我已经准备好接受死亡。”在公开信中,索尔仁尼琴无所畏惧地表明自己的决心。

29、“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0、先生得奖后,在任何场合没有骄傲之举。更无言论夸大自己,贬低他人。反而越显低调。

31、他进入英国时,凯恩斯早已是威望甚高的经济学家,而哈耶克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小子。

32、当然,索尔仁尼琴虽然保守、固执,但毕竟还有道德底线。所以,普京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相比之下,高尔基就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作家了。最初,高尔基是激进左翼作家,后来成为既反对倒退有避免革命动荡的改良主义之者。从美国回到俄国后,他的价值观又迅速左倾化,对美国的民主进行了大肆的辱骂。最初,他一度被称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但后来他却为“契卡”工作;他最初站在孟什维克的立场反对布尔什维克,后来又成为“d的一元化”的吹捧者,而鼓吹“苏联是世界上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参见金雁,2012)。当然,高尔基最终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索尔仁尼琴就没有那么信任,尽管普京对索尔仁尼琴是尊重的。然而,索尔仁尼琴在普京心里的地位无法与利哈乔夫相比。

33、在索尔仁尼琴的一生中,俄罗斯是他唯一的牵念,创作的唯一动力。他的作品题材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国家,或者说,这个国家最有争议的一段历史——苏联。

34、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索尔仁尼琴第一次接触到了政治集中营,也就是他后来称之为“古拉格群岛”的地方。

35、《通往奴役之路》的销量并不好,也没有给哈耶克带来意想中的名望和收入,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直到197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期间哈耶克从书籍出版中得到的版税没有一年超过5000美元,一位记者在1975年写道,”如果有哪年达到5000美元,就算很多了“。《通往奴役之路》刚出版的两三年卖出了10万本,哈耶克得到3万美元,到20世纪60年代初,哈耶克每年从这本书得到的版税已经很少了。

36、乔治·尼瓦教授(GeorgesNivat),生于1935年,先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立莫斯科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后任教于日内瓦大学,1972年成为教授,现担任欧美多所高校名誉教授、英国欧洲科学院院士和“相遇日内瓦”国际人文合作计划主席等职,是享誉欧洲的大学者,当今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之其主要著作有:多卷本《俄国文学史》、《索尔仁尼琴论》、《回归欧洲》等。

37、美国学者大卫·科兹对苏联知识分子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当时“苏联经济学家所主张的不过是19世纪最简单、最天真的自由主义思想而已。19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这种理论在西方已经没什么影响了。”

38、我在世界一些国家生活中发现一些烦恼,我有几次在不同国家让别人来做橱柜灶台的经历。一般来讲,在中国,通常会在网上或者在家具书上找到样板,请来师傅,指着图告诉他们你想要的,通常有许多工人会接这个活,基本上都能做到你所期望的样子。可是在几个国家我发现这种事情非常难办,往往他们都说做不到,我想是不是价钱给的不到位?为了要到心仪的灶台,我就不断加价,还是没人能做。最后经过多方打听,我才了解到这种在中国稀松平常的事,在国外,只有专业的,少数的公司能做,那是一种"高科技"工作,不可能, 不值得为单个家庭操作。只有中国才是种类齐全,工业完整,能工巧匠遍布的国家。

39、 不过,事已至此,也不必太过于担心,暂且冷眼观之。一个文人的闲言碎语,最多也就是拿来当成道德指责工具,让人空手套白狼地多索取一些援助。以后即便拿了什么奖,也只是多一个指责的理由,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40、在中国的人眼里,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世界著名作家,中国的公知评价他为“俄罗斯的良心”,也不知道俄国人知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良心。

41、索尔仁尼琴看不上苏联是真,看不上布尔什维克是真,但他也真的看不上西方社会,更是敌视犹太人。

42、历史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文学关注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知识分子”与作家的区别。我尊重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传统,但也迷恋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在现代知识分子谱系中,索尔仁尼琴的形象很高大,但在俄罗斯文学谱系中,他却显得有些矮小。在爱的前提之下,与人类为敌、与自我或语言为敌、与历史中的制度或权力为敌,构成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三个等级。托尔斯泰以人类为敌,将所有的非理想状态和伪善的现实撕碎。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我和语言为敌,将所有自我的包装和语言的自明性残酷地摧毁。索尔仁尼琴则是以历史中的制度和权力为敌这一谱系中的一员。随着时间流逝,他只能在托氏和陀氏的光辉中勉强地闪烁。

43、西方社会并不是真心喜欢索尔仁尼琴,尤其是美国,一方面吹捧索尔仁尼琴,另一方面又不喜欢后来索尔仁尼琴表现出的反西方、反犹太思想。他们只是利用索尔仁尼琴,当其失去利用价值以后,即弃之如敝履。

44、1896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45、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46、在一次普京接受采访时,一名记者一直在讽刺中国,普京根本就没想着搭理她,可是她越来越没底线,越来越过分,而且还时不时的打断普京的谈话,普京直接说到:“你这是在说我兄弟的坏话?你再说一句试试?”

47、在这些作品里,一部名为《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中篇小说再次改变了作者的命运。1962年,为了进一步批判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亲笔批准这部小说公开发表。它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销售达80万本。赫鲁晓夫还亲自接见了索尔仁尼琴,索氏一夜成名,随后被吸收进苏联作协。

48、自生秩序的概念是哈耶克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自生秩序的术语并非哈耶克发明,而这一观念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哈耶克认为中国老子道德经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两句话,是对自发秩序理论最经典的描述。1966年9月,哈耶克在东京作《自由主义社会秩序诸原则》的演讲,谈到自发秩序理论时,激动的反问道:“难道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57章的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思想”对哈耶克有着很深的影响,哈耶克对老子思想也熟悉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

49、只谈这些,没有人认为你是最聪明的民族,那好吧,我们看看现在的中国人。

50、中国有坚实可靠的d和政府的领导,有一支坚强的人民解放军钢铁长城的保护,有能够团结一心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再大的压力,再难的事情也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51、1974年,索尔仁尼琴因持不同政见,被苏联政权驱逐出境,1976年定居美国。他经常以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的名义发言。在苏联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那些言论和立场,他的《古拉格群岛》等作品,得到了世界性的回应,他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他曾经渴望苏联人民能够摆脱东方式专制主义的生活模式,过上自由而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到了美国之后就不大习惯。两年之后的1978年,当美国人都快要将他遗忘的时候,他耐不住寂寞,到哈佛大学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说——“分裂的世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就是:道德沦丧、民主和自由过度发展、游戏的人生态度、空虚的灵魂、盲目追求快乐、浅薄等等。他的言论受到了美国知识界的冷遇。

52、西方某个机构对各个种族进行过智商评分,东亚人(其中以中国人为主)分数最高。虽然作为中国人,我们被评为最高,应该没有什么异议,甚至感到骄傲,但是我还是不好意思就此确认了这个判断,因为这种虚无缥缈的理论的定论总是不能服人。但是,骄傲的西方人能够这样下结论,也算是做了一件离科学很近的事情。

53、具有戏剧性的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祖国同胞也开始追求西方式的“浅薄”而又“快乐”的生活了,开始要彻底抛弃传统意识形态了。这不是索尔仁尼琴从前所渴望的吗?戈尔巴乔夫要将索尔仁尼琴所希望的付诸现实。但索尔仁尼琴却很着急。他针对戈尔巴乔夫政权及其人民,发表了长篇政论文——《重建俄罗斯》。在文章中,他反复地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抬高20世纪以前的俄罗斯文化和思想家。他警告说,一个国家的政治运动越是高涨,精神生活就越是贫乏。他不想谈论物质生活。他奇怪地将政治运动仅仅与精神生活扯到一起。更多的时候,不正是因为物质生活的问题才引起了政治问题吗?除了宗教狂之外,有哪一个普通百姓关心精神的政治运动呢?他的言论同样受到了俄罗斯人的冷遇。人们说他陷入了一个神话而不可自拔。

54、从这个角度说,索尔仁尼琴比国内某些动不动就恨国、骂国、劣根,认为中国应该再被殖民几百年的渣子文人好多了。如果索尔仁尼琴遇到“河殇”一代的逆向民族主义者,肯定会怒揍他们一顿。

55、然而观念要发挥影响,未必需要大量读者阅读过记载这些观念的书,不过,要获得最高层次的影响,则一定需要某些掌握实权的群体来阅读赞成这些观念的书。哈耶克的思想是年轻时在奥地利形成的,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在英国度过,又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几年,最后,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后,他才在英国大为出名。

56、可惜,爱因斯坦没有遇见对的人。比如,毛泽东。可惜,1922年的毛泽东,还在湖南开展艰苦卓绝的工人运动,连中国共产d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无法顺利参加。毛泽东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如果爱因斯坦见到毛泽东,想必他日记里满满的都是自愧不如甚至自渐形秽。

57、爱因斯坦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科学家。对世界有深邃的洞察力。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天,浮光掠影,就看出了中国人的思想愚昧、目光呆滞、精神萎靡、行为猥琐,这是一个智者的良心。

58、  阿赫玛托娃从未正面评价索尔仁尼琴的诗歌,她只说从诗里可明显看出,他喜爱大自然。

59、先生的幸远,在于遇到了这样的译者。当然先生的作品也有自身的丰富内涵。这里不做过多评论。

60、最后,很多俄国人认为,索尔仁尼琴和叶利钦一样,都是西方的走狗。

61、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62、  1963年10月17日,在科马罗沃,她问来访的丘科夫斯卡娅,索尔仁尼琴给你读了《古拉格群岛》的目录和某个篇章吗? 当听说“读过,在莫斯科,在索尔仁尼琴的朋友那里”时,阿赫玛托娃很不满地问:为什么他没给我读?而且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这部书? 我这样赞赏他,他却这样待我。阿赫玛托娃心里很不平衡:“我在考虑是否与他说再见。”

63、谋划好写一本公开的日记,把所见、所听、所猜、所想都当成真实的事实写进去,这也不是错,个人记录,这些无可厚非,读者自带事实鉴别意识就好了。

64、反观国内文人,有些人从最初写文字的时候,就已经和国外势力钩联好了,国内刚停笔半个月,国外的英文版、德文版便开始预售、即将出版了。出版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多久的校对,相信有过出版经验的文人都有了解。

65、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66、特别想强调的是:巜红高梁》是莫言先生能得诺奖的"敲门砖"。莫言先生从构思开始到作品成书,也从没有为能够拿到诺奖有意的费过心思。(注:为表示对莫言的最起码的尊重,后文皆用先生代替) 再直白些讲,当时的先生可能没敢想过诺奖。

67、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

68、索尔仁尼琴在美国人、西欧人眼里,最大的价值就是利用他反对苏联,反对布尔什维克。苏联倒台以后,索尔仁尼琴又看到俄罗斯的惨状,又开始反对美国和西方。不过这时他在西方已经是一个“过气网红”了,西方再也不宣扬他的“新观点”,更不会宣传他反对西方的言论。于是他的形象被永远定格在“反对苏联”这一帧。

69、1944出版《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一生的转折点。这是一本通过妖魔化纳粹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向资本主义献媚的书,在这之前,他是个不怎么知名的经济学教授。而在这本书出版后一年,他开始有了一些名气。《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后,继而在美国出版,但是找了三家出版社均遭到拒绝,出版社拒绝出版本书,是因为书里面充满了政治偏见,而且这种偏见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他们认为这本书‘不适合由一家有声誉的出版社出版’,尽管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本书的销售前景。“其实这本书也不适合正人君子阅读。

70、1978年,索氏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对西方的法制、自由、新闻等进行了批评。在这篇轰动一时的讲话中,他将美国称为精神上的矮子,沉于庸俗唯物主义,只知享受,目光短浅,缺乏毅力,没有追求……

71、我险些因为这略带鸡汤的名字错过了这本书,但真的很棒,点燃了心底的理想主义力量,陈虻是中国新闻界永远的良心和教父。

72、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73、今年我们中国又被联合国成员国选为“联合国主题国”,成为了联合国主题话语国,这是大多数成员国对中国的信任。中国主持的“一带一路”建设,受到各国的支持和参与。通过这项建设,把各国经贸联络起来,组成一个紧密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以至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

74、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炮轰,死亡人数是200人,受伤达到上千人。

75、从此,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为人所称道,人们甚至将他的作品与伟大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相提并论。

76、袁世凯称帝 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

77、有一点是肯定的,俄罗斯才是他的故园,那里有苹果树的清香,小草的芳香,蚂蚁窝里的忙乱,幽深而又静默的湖水;也有在广阔平原的连接处迭次出现的残破钟楼,歪歪斜斜的整个被风吹透的小木屋,打谷场,熏得发黑的栅栏。但“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就还能继续生活下去”。

7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93pQl3iY_p43NYXT_kPjQ提取码:cy2b书名:俄罗斯的良心

79、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80、在美欧各国拼命把病毒责任甩给中国,想让中国背锅的时候,有如此格局与运作能力,选择如此精准的时间与目标,恐怕不是一时之兴,亦非一人之力。

81、  我和三十七名护理员洗刷了布满鲜血的地板。

82、  但总的来说,除了左琴科,索尔仁尼琴是阿赫玛托娃唯一真正感兴趣的苏联当代散文家。

83、其实诺贝尔奖颁奖颁给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这样的异端思想家,对于引导经济学研究走上新方向也发挥了某种作用。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根本没有料到,诺贝尔奖会颁给哈耶克。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哈耶克几乎被完全遗忘了。他最后发表的一本重要而完整的着作是《自由宪章》,出版时间是在遥远的1960年。此时十几年来,哈耶克生活在英语世界之外。而且大约有三十多年,他都没有写过经济学方面的论述了。从某种程度上诺贝尔奖是闹了一个笑话,但是本质却不是这样。

84、可惜,爱因斯坦没有遇见对的人。比如,鲁迅。鲁迅对中国人的思想、精神,认识远远比爱因斯坦深刻,透彻。正是由于鲁迅的呐喊,中国人才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而爱因斯坦的浮光掠影,只不过躺在日记里发霉。

85、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当局立刻下令《新世界》杂志停刊,索尔仁尼琴遭到围剿。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86、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SunAlso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87、根据索尔仁尼琴的论断,由于俄罗斯拒绝谎言,所以真正道德个性自由的国家是俄罗斯……还强调指出,如今“全人类历史的中心”是在俄罗斯。

88、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正处于最危险的对比之中,当时苏联正处于最鼎盛的巅峰时期,其核力量也由美国的六分之一上升至超过美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而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却陷入“滞涨”之中。受中国影响,欧洲不仅仅出现了年轻人领导的“文化革命”,而政治革命也在酝酿中,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和第三世界正纷纷走上苏联的道路,或者会“芬兰化”也就是非共产d国家却采取苏联政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摇摇欲坠,而且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动摇,他们不再相信资本主义,而是开始倾心社会主义。这时候诺贝尔奖不得不将被雪藏30多年的哈耶克从历史的垃圾篓中再次请出来。哈耶克也许不能挽救资本主义,但其对社会主义的妖魔化,也足以让资本主义再抵挡一阵子,如果再加上诺贝尔奖多年积累的公信力,达到这一点并不难。哈耶克作为一个来自纳粹国家的知识分子,终其一生都在为资本主义献媚。而诺贝尔奖也继1970年将其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之后,再一次进行了政治投票。

89、总体上来说,一方面索尔仁尼琴保持着一个文人的天性与率真,有时候我们把这种风气称为酸腐,另一方面,文人的软弱性与投降性,让其为了生存,而在不同的权力和势力之间辗转求生。索尔仁尼琴作品的文学价值有待时间和读者的检验,但其政治价值,确实是实实在在的。

90、但是指责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靠证据,只是臆测——一个23岁的人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巨著呢?至于提到的一些所谓被抄袭者的身份及其著作,也都被证明了是子虚乌有之事。

91、为什么法西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内容不能成为普世价值,是因为它违背了社会的文明法则,因而被人们所唾弃。可见,普世价值之所以普世,是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换言之,谁如果不承认普世价值是评价是非的标准,首先就得通过论证推翻普世价值。

92、如果以文学成就鲁迅当选世界十大作者之也是当之无愧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他的作品铭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伟大的创新性,是白话文即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保守主义者,其实错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但善于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也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能兼而蓄之并加以创新,创造和带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的进步。

93、2003年来,因为健康原因,索尔仁尼琴没有出门,一直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别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索尔仁尼琴仍在编纂30卷的作品全集。

94、索尔仁尼琴以他特有的"俄罗斯精神思维"认为,他的作品从来就不是以文学性见长的,他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取悦读者,更不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凡以这二者为指导思想的写作者不过是"无根基"的浅薄文人"混饭吃"的行为,是不配做俄罗斯的精神传人的。实用主义的泛滥早就遮蔽了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东西出现,迎合了凡夫俗子的人自己也就是"一俗人",是不可能理解追求精神升华的救赎性重要意义的,满足了市场的人就等于取消了自己内心追求的人,是那些抵抗不住现代理性工具诱惑的人,功利主义的写作不过是西方"文化垃圾策源地"贩卖过来的"舶来品",随波逐流的"世俗"生活,根本就不是他们这些想要体现人类命运的"苦难者"所要考虑的内容。与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索尔仁尼琴是把自己的整个写作过程看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愿赴难"的体验。在他看来,《红轮》既是为俄罗斯寻找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也是为自己寻找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95、索尔仁尼琴在赫鲁晓夫时代,痛骂斯大林的暴政;整个苏联时代,他跑到西方大骂苏共;苏联垮台以后,他回到俄国,在普京的麾下又大骂西方的霸权,骂西方走狗叶利钦……这就是真实的索尔仁尼琴,为了生存,他需要依附一方强大的势力,有时候也要改变自己的政治观点以迎合一方的欢心。

上一篇:雷锋的故事电子书精品好句9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