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经典佛经精品好句57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禅宗经典佛经 1、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2、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卖点心老婆婆的诘问而不能答......

禅宗经典佛经

1、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2、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卖点心老婆婆的诘问而不能答(老婆婆问他,“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哪个心?”),自此收起狂傲之心,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3、世间万物既是实相,又是虚相,然而又非实相,也非虚相。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禅宗讲究悟性,人人都可成佛,人觉悟了就是佛。菩提有佛性,人亦有,然而菩提本性清净,人呢?

5、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禅宗经典佛经)。

6、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7、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8、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9、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

10、《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11、惟则禅师拍掌作声,只见好多虎豹鸟兽由庵后出来。樵夫大惊。

12、学僧思考片刻后,问道:“可以看得见,想得到吗?”

13、“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14、而惠能也认为人心就像一面镜子,但不同的是你不需要擦拭它,因为它从始至终都是干净的,你之所以认为它脏了,那是因为你没有看破这一点,以为落了尘埃就是变脏了,但其实它一直干净着,从来没有惹上一粒尘埃。

1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6、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7、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18、东坡答道:“姓秤,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19、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慧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20、此节为参禅者之明心见性,由图中牛之眼目变白,即可知之。宗门惯把开悟说为见本来面目,把开悟者说为人天眼目。十八界,眼界为根本,但去眼根,六根皆归败坏,总无真实,因此,眼为心灵窗户,眼明即心开。因此,于佛法中具真实正见称慧眼,如“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具一只眼可以坐断十方,壁立千仞”,如《涅槃经》言:“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悉皆究竟。”具佛眼,自性无分别义现,即能自他共济共圆,平等平等,可称人天眼目。

21、禅师笑着答道:“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说不可思议。”

22、人生在世,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23、“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24、一日,佛印禅师与几个弟子刚在室内坐定,他的老朋友东坡居士忽然到访。佛印禅师环顾室内已无空座,便顺口说道:“这里已无坐处,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

25、这就要从一个佛教非常重要的经典——《法华》说起。

26、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27、佛经的流传后世,除了阿难尊者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的付出不能被忽视,即佛陀大弟子大迦叶尊者。

28、内而无杂,法界纯“心牛”爱乐无上白净之法,虚融自在旷达。图中日月交辉,海阔云朗,天地人混融,圣贤莫测。心泊无何为之乡,身游无尘垢之地,可不逍遥。

29、此外,在现存的佛经中,几乎肯定没有“如来佛祖的原始词”。

30、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意是如果过于相信书本上讲的东西,还不如不读书。

31、心地,就是自性。你自性里含藏着一切的种子。现在由得到及时之雨,普遍来滋润这一切的种子,所以都生出菩提芽来了。顿悟,立时明白。你要知道有情的众生,你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又要结果。菩提妙果,自然就成就了。

3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33、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34、  (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35、雪峰禅师抱怨道:“师兄,你总是睡觉,怎么不管我?”

36、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37、从考古证据,我们可以确认,佛陀确实是一个真正的人在历史上。

38、以上,虽选自不同时期、不同语系、不同层次的佛家典籍,但它有完整的系统要求和思想架构。它将在家教徒从初发心,忆念三宝,以戒为师,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到广修福慧二种资粮,不迷生死,不住涅槃,任运教化众生,大作梦中佛事,比较系统地提示了佛教的修学次第。我们每位在家教友,能按此十经信受奉行,则学佛之能事毕矣。

39、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40、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舍得,能悟透这般道理的世人有多少?

41、《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

42、“来时无迹去无踪”,人的生与死都毫无痕迹可寻,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向哪里去。

43、一切皆为虚幻。出自《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44、因时至傍晚,慧薰禅师说:“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说吧!”

45、众所周知,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46、“烦恼即菩提”指的是观照烦恼生灭的无常性和虚空性,可彻悟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洞彻烦恼,了悟烦恼就可以寻回清净的智慧,烦恼又何尝不是修行。

47、此图中牛还全黑,未有一点清流入骨,只因仅属外在方向调整,未真正触及内在根本,如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既知当体就是成佛因,则汲汲修持,“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由此图亦可见牧童自心未堪,自力不任,但已不怯弱,其有信、有志,但尚未有功。《目连所问经》云:“只因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深困剧,不得生千佛国土。”今人身难得已得,佛法难闻已闻,则后后不会更深困剧,可不惊喜。

48、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49、“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50、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事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51、惟宽禅师:“心本无损,云何要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勿起念!”

52、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53、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

54、慈镇禅师非常赞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为你剃度吧!”

55、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56、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上一篇:学生个人自我评价300字左右精品好句85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