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精品好句84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3、道千乘之国,敬事......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5、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论语》

7、    这是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他认为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

8、《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9、(答案)(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10、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1);“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其思想从整体上看具有明显的崇古倾向。他所崇之“古”,系指古代文化体系,具体而言,则为“礼”或“文武之道”(《论语·子张》22)。“礼”在孔子思想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他自幼学“礼”,三十而“立于礼”,教学内容是以“礼”为核心的古代文化(“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挽救礼坏乐崩的现状,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11)的礼制,维护氏族贵族的等级秩序。在哲学思想上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1),认为人的视、听、言、动都要服从“礼”的约束。孔子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回归一切依“礼”而行的世界,当他再也梦不到周公,当它哀叹“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记·孔子世家》),他的生命之火也就在风雨飘摇中渐渐熄灭了。而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就在于尊古崇礼,继承和弘扬以“礼”的精神为核心的古代文化传统。

11、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13、(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5、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两者之中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16、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17、  解析 本题考查墨家思想主张。材料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故C项正确;A项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项是法家主张;D项也是儒家主张。

18、孔子看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一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和知之为知之。语出《论语.季氏篇》,孔子偏重于人的个性差异。

19、  C.诸子百家追求的目的在于期望自己的学说被当权者采纳

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2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22、哲学思想——创立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23、从孔子的思想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没有对优秀文化的科学传承,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基础;没有对真善美的价值认可,难以产生创新思维;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功利偏见可能阻塞创新的道路。因此,在大学,任何一种文化科学的学习,都需要以精神和人格的培育为基础。

2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25、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类”,反映了孔子的治史态度。

26、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精髓与核心非“礼”莫属,三代文化有因有革,有损有益,但都以“礼”作为基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23)孔子指出历史的基底是“礼”的传统,虽然世事变化不已,但以“礼”为基础的文化精神是变中之不变,因而立足于礼,可以前察往古,后知百世。

27、提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如战争灾难、道德沦丧等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孔子所倡导的“仁”“中庸”等人文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8、(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答案: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30、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

31、“学”是获得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涉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拓展。因此,孔子不仅强调“学”具有的仿效的一面,也强调“思”——“学”具有的反思和创造的一面。在孔子的传播思想中“学”与“思”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31)这些说明,自我的建立,需要以现实境况为基础,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学”与“思”互相转化,传承与创新不断循环。用孔子的话说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11)

32、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孔子

33、东汉以后因为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盛,对作为官方哲学的儒学提出了挑战.

34、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把当时教育的目的明确为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是具有较高道德品质修养的人。

35、  ②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37、后世读书人比喻孔子为照亮世间的太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38、注意:最末的即时练习一定要做啊,做题巩固知识点很重要。

39、孔子好学,择善而从,所学内容是以西周礼乐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是自觉而主动的,有志于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同时也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以求之。可见孔子的“学”不是纯理论性的,其中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他把分享和传承古代文化精髓作为自己的使命。

40、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41、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42、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43、孔子以信而有征的态度对文化传统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9)孔子对文化传统是非常审慎的,对于“夏礼”和“殷礼”,孔子掌握的历史证据不够充分,因而采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态度。对于三代文化,孔子能信而有征的,是周礼,孔子的复古,并非越古越好,而是以周礼为中心。孔子的目的是用周礼的精神改变当时“礼坏乐崩”的现状,使失序的社会在传统的引领下重回秩序的轨道。孔子声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14)周礼以夏殷两代之礼为根据而能扬长避短,这有周初孔子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指出二者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会落空。而文化传承创新二者的紧密结合,要靠教育的世代相传,不断加以推进,才能生效,这是因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无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族的命脉,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依托;教育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44、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5、儒家的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能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

46、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仁”的思想.但那个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不能为统治者逐鹿中原,成就大一统的霸业.所以有了孔子与弟子的周游列国.

47、总之,站在教育领域的角度,不但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有一个深度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不能否定儒家思想中先进性的一面,同时也要克服儒家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创新,开创更适合孩子发展和成长的教育模式。

48、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4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50、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5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52、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53、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非常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28)他明确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20)他认为自己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不是先知先觉者。他学习的是自己爱好的古代文化传统,而且学习的态度是勤奋敏捷地去“求”——尽可能获取相关的信息。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9)孔子根据人学习与否对人进行划分,可见学习在他看来是“成人”的关键。

54、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55、孔子就作了"不耻下问"的回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就今天而言,我们仍需坚持"不耻下问",这是积极有益的求学态度!

56、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个也是要跟着他老人家学习的,为什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老师的意图将事情做好。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关键的关键,这是春秋时期提出的,我们现在还是在使用的!

57、问题二:何为儒家学派?怎样理解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学说?

58、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内容的憧憬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历史进步思想家和改革家也有一定的影响。

59、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6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61、孔子的史学思想。孔子主张“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2、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主干、主线,它的很多思想对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认为孔子哲学和儒家思想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63、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统一。孔子提出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治性情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礼、诗、乐修身养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64、启蒙读本《三字经》第一段话就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段话是孔子在鲁国创办学校时,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

65、(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66、①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67、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68、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6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70、    这一观点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说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强调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人应当终生受教育,才不会倒退;人的生活环境也应受到重视

71、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72、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73、在教学上,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天的填鸭式、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着天壤之别。

74、 “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悱”,意思是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辞表达。朱熹注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意思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表达自己体会的言辞。朱熹说:“发,谓达其辞。”一个人经过思考已有所领悟,却未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故生惆怅、苦痛,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启发他,以达其辞。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 

75、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方面,主张德治和礼治,用道德和礼数来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方法。把德和礼施于民众,严格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区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打破贵族和庶民之间的界限。

76、所学不能为之所用,所学何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运用于社会实践,这是最好最成功的教育之体现。

7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7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论语》

79、26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打开私人讲学的大门,开始广招学生。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发端。

80、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批驳别人的观点,这就使得各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也就形成了思想纷争的局面。他们之所以苦苦追求,都是为了期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以便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就特别为统治者推崇,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

81、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82、  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83、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上一篇:关于道德品质的名人名言精品好句38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