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梁衡简介 1、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
梁衡简介
1、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壶口瀑布》等七十余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
2、小时候,吃完饭,端了半碗水回家,一条大蛇从树上掉了下来,吓得他把碗里的水泼向蛇,那大蛇就要钻进猪圈,几个人拉住蛇,就怕蛇进猪圈祸害猪,可是怎么也拉不出来,正僵持不下,有人喊“回去拿把钎铲了它”,那蛇听了,居然不再往猪圈里钻了。后来人们将蛇打死,埋在山下,那大蛇的蛇骨还被人取出,据说可以避邪。
3、大茅山脚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茅山分校),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灰瓦重重,青砖叠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仍斑驳可见。行间,先生对朱德委员长视察大茅山的小故事尤为感兴趣,特意看了朱德委员长听课的农学系教室。
4、陪同采风的还有上饶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段建能、上饶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会长毛素珍等。
5、《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多篇文章入选语文课本的作家梁衡为中学生打造的阅读与写作之书。第一部分“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旨在分享阅读经验,示范多种实用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第二部分“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作品解读”深度剖析写作心理与背后的故事。第三部分“新作与经典”提供多篇美文范例,拓展阅读面。梁衡老师通过本书,生动示范了如何通过阅读经典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帮助中学生轻松提高语文成绩。(梁衡简介)。
6、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
7、在这里,科学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英雄传奇。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他们不再是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故事里活生生的角色,他们的科学故事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构成了人类文明璀璨的星空。(梁衡简介)。
8、刘醒龙 理 由 刘秀娟 彭 程
9、在《周恩来的普世价值》一文中,作者认为:周恩来之所以能够在重庆协调各方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团结互助互爱的统战大局,就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人士灵魂深处的良知”。
10、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
11、三是梁衡对历史人物的灵魂探究,来自于他客观公正的态度。
12、梁衡先生首先参观了《梁衡研究书画展》,展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共计百余幅。
13、梁衡在上世纪80年代采访过一位81岁的老人,老人备好棺材、进山栽树。他为老人写下通讯《青山不老》,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被收入小学六年级课文已近20年,成为经典。梁衡在文中说:“一个人将生命融入一种事业,也就无所谓生死了。”
14、另外在思想上梁衡的散文绝对有理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在《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中梁衡写少年学柔润的赵体字,到了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后来字写的不好的原因竟然当初没有学比较硬朗有气魄的颜体字。结尾处他这样写道:“人若能先方,即是小时吃苦磨练,修身治学,品行方端,后必有大成;如果一个人少年时就圆滑、懦弱,就很难再施教成才。而小时方正,哪怕刚烈鲁莽些,可以裁头修边,煨弯成才。”梁衡散文思想之妙可见一斑。
15、这个版面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梁衡老师散文的一个评价,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生前曾撰文辞三项桂冠:国学大师、学界秦斗、国宝。这篇文章中季老说:“梁衡是一位满怀忧国之情的人,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16、村里有许多城里人享受不到的乐趣,比如小时候经常能从鸡窝里取出刚下的热乎乎的鸡蛋,到外边取一把椿树枝点着火,一会儿就能炒一个鸡蛋吃,鲜美无比。
17、 先生的“文章五诀”是凭借多年的写作经验,通过不断地分析论证和实践得出的,是具有理性的文章作法。如何将此“真经”传授给学生呢?先生建议先逐个练习“形”“事”“情”“理”“典”,再将其综合运用;根据不同文章类型“描写文、叙述文、抒情文、议论文”,决定“五诀”的主次,这是方法。在内容上,我们可以选择先生的文章作为例文,带领学生感受、分析。这一点先生在讲座中已大量举例,在此不再赘述。
18、梁衡说:在“命运”这个大算盘上,人只是一颗算珠,自己无法掌控;但在“生命”这架小算盘上,人就是自己的主人。他还说: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他用一生,做到了。
19、 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四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 收入本书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本书的收集之列。 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0、少年不识愁滋味,名山大川唱大风,写尽文章春色老,多少往事烟雨中”。这边选取了众多学者、专家对梁老师评价中的一部分,有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先生,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等。
21、 围绕如何写文章,自古有许多的观点。关于文学的起源,比较有权威性的是“劳动说”,先民们在劳动中的“号子”成为最早文章,到了盛世唐朝,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前者提出了反对骈文,学习秦汉质朴文言散文的主张,后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共性特点就是要关注、反应时事民生。
22、 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满分作文该不该阅读?答案很简单,当然该读!关键是怎么读,怎么用。回顾许多书法大家的成长历程,一定会经历临摹前人字帖的过程,但最后的阶段一定是临摹之后的创新。临摹名家的书法是为了发现其内在的美,体会不同风格的书法之美,而绝不是成为第二个别人。世传王羲之师承卫夫人,但他没有成为“卫夫人”,而是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王羲之。这么看来,学习课文、满分作文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以他山之石攻自己这块独一无二的“玉”。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我认为前提必须是“自己的”。
23、梁衡的写作视野开阔,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潇洒飘逸,结集散文作品有《红色经典》《人杰鬼雄》《名山大川》《千秋人物》等多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也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涌现出了许多有关其创作的分析研究成果。
24、山西文冠果科技公司经理(左一)为大会奉献上了新研制的保健茶。
25、2000年,梁衡从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岗位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26、 昨天,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有幸聆听了梁衡先生的线上讲座《文章五诀》,感触颇多。76岁高龄的梁老,把自己所学所感与人生经历相融会贯通,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对写作的秘诀倾囊相授,着实令人敬佩。
27、 文无定法,如果我们老师启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形、事、情、理、典,相信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28、 ——听梁衡先生讲座小感
29、会后,大家纷纷与梁衡先生合影留念,图为霍州一中的教师们。
30、梁衡曾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这样写居里夫人:“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上帝给的美貌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而梁衡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
31、当日下午,轻车简从开始了寻树之旅。第一颗,红岩松。
32、梁衡先生是我国当代一位著名作家,他的《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文章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早在1982年他的《晋祠》一文就已经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一代学子的记忆。据百度百科介绍,他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他应该是当今健在的作家中入选各类教材作品最多的一个。至于他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更是被刻为碑文,伫立在江苏常州瞿秋白纪念馆旁,已经成为纪念馆的一个重要亮丽景点。这在当代作家群中是十分罕见的一份殊荣。可以说,他的文字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人。
33、凡历史变革时期,不但有大政大业,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恩格斯论文艺复兴,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我们期盼着新人,期盼着好文章、大文章。
34、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5、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的最大优势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或事业成为经典,好让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让可怕的重复之手拍碎。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不知不觉成了经典。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d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d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了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上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样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d的领导。”毛泽东不经意间脱口说出的话就这样成了红色经典。 经典从来不需要刻意制造,也造不出来。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所以经得起重复,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36、中年之后的梁衡,从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调到新成立的新闻出版署工作,先后担任报刊司司长和副署长,从一线新闻人“改行”为全国新闻报刊行业的管理者。尽管身在官位,他却不说官话空话,不说正确的废话,他忧心为政,真情为文,一生不改赤子性情。
37、梁衡事业之路再次遇到挫折:是上世纪80年代、梁衡40岁左右时,中央搞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他从山西入选中组部的全国省部级干部第三梯队,一封八分钱的匿名告状信将他拉下。等事情慢慢查清、还了他清白,但第三梯队的名单里已没有他了。
38、这个墙面是梁衡著作版本年表和散文创作年表。共102部著作,218篇散文。梁老师的主要学术活动年表,共分五个部分,在他的经历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深刻的见识和作为学者的务实态度,退休后的梁老师依然笔耕不辍,创作高峰正是退休之后。
39、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岗位上退休后,2011年他上庐山采访,写了纪念张闻天的心血之作《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他的政论新书《官德》《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为官深思录》等,同样是丹心铸就的精品。他曾有一首诗谈为官与写作:“文章千古事,纱帽一时新。君看青史上,官身有几人。”
40、梁衡崇敬范仲淹,范仲淹崇敬严子陵。范仲淹曾这样赞美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也借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当代著名新闻人梁衡的崇敬,他受之无愧。无论人格魅力还是学识才华,或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他都是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之一。
41、本文着重对梁衡的人物散文进行分析。显然,人物散文在他的写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古到今,海内海外,他对历史上许多各色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加以重新审视,挖掘被遗忘的过往,令人耳目一新,给当下以新的宝贵启示。当然,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对红色革命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注,并将其人格形象与独特灵魂雕刻在文学画廊之中。梁衡不愧为刻画人物灵魂的杰出的“工程师”。
42、《万水千山行遍》是梁衡先生首套珍藏版“梁衡文存”第三卷,收录作者新创作及经典游记随笔80余篇,主要为作者行走山川大江、观览名胜古迹、体察民风民俗后的所思所感。匠心独运的书写角度,寓情于理的叙述方式,优美雅致的笔调,丰富跃动的想象,以及深厚的文学、文化和科学知识内涵,将令读者爱不释卷。
43、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梁衡老师,做了一场关于“文章五诀”的公益讲座,听后受益匪浅。
44、关于散文的阅读。对梁衡影响最大的古文家,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苏轼、范仲淹,一路而下到清与民国之交,梁启超是一座高峰。古典散文对写作的帮助是气势。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一个高峰。读鲁迅、朱自清、徐志摩的作品,让梁衡知道了文学,特别是散文第一要“真”,要有真情实感。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必须担负说教任务,审美才是它的本行。在对大量古今散文作品阅读后,他思考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散文的真实。散文是表现一个真实的“我”,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情。散文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不能注解政治、套政治之壳。怎样突破平庸。不关心现实,只关心自己的情趣,这不应该是散文写作发展的总体趋势。什么是散文的美,怎样做到美?他提出了散文的“三层五块论”:三层即形美、情美、理美;五块即形、事、情、理、典五种表现手法。
45、青山在,人已老,当年英姿勃发、风华正茂的梁衡已是满头银发,但是只要谈到树,谈到他所创立的人文森林学,依然是烂漫赤子之情溢于外。
46、梁衡先生是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本书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写作生涯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的文章结集。*书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我的阅读”,收发了梁衡先生的读书心得,有些文章当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既适合文学爱好者引高阅读水平,也适合中学生大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第二部分是“我的写作”,梁衡先生既是记者编,也是散文家,这一部分收录了他的一些文学评论、新闻写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研究。能帮助不同层面读者提高写作水平。第三部分是“序与跋”,是梁衡先生近年来为自己的图书及其他人的图书所写的序和跋。
47、兴 安 何士光 王若冰 周 叶
48、 情——心之所动,表达情绪,以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情感)
49、霍州一中高三年级主任张记梅说,高三语文老师都到了,希望梁老师就高考作文给我们指导一下。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彩霞、语文老师李泽辉都具体提出了一些作文结构等问题。梁衡谦虚的说,这是内行给外行提问题,并以岳阳楼记为例,说明了文章五诀和三个境界。
50、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51、本书精选梁衡人物散文50篇,包括对周恩来、彭德怀、张闻天、瞿秋白、方志敏、邓小平、诸葛亮、陶渊明、韩愈、范仲淹、文天祥、柳永、李清照、林则徐、王洛宾、季羡林、赵朴初、吴文季等名人的评点、感悟和思考。梁衡先生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加上他独到犀利的点评,行文如流水,文字优美,摒弃其他历史书的枯燥乏味,无论是史学专业还是非史学专业皆可拿来一读,老少咸宜,让人受益匪浅。该书采以图配文的编排增加了文本的美感和轻阅读感。
52、他说,初当记者时,总有一种新鲜感和自豪感,仿佛周围的人物、事件都由我的笔尖来调遣,但再当下去,就渐渐觉得相反,是这些人物、事件在牵着他的笔尖。有些人他不写出来就寝食不安。他说:“有些事我写着写着心就发抖。几乎凡是我写过的正面人物都成了我的朋友,是他们教育了我,帮助了我,成就了我。我觉得自己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之后由天真变得实在,由浮躁变得深沉。”
53、 希望你与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重温经典,展望未来!
54、梁衡先生说:“入选中学教材的《晋祠》《夏感》,那里面描写的泉水和麦浪,其实就是小时候我的小山村里的清泉和麦田。我写的毛泽东住过的陕北窑洞,邓小平走过的江西小路,就是我心里永存的出生的窑洞和童年时的乡间小路。我现在写的‘人文古树系列’,其实就是我小时候大院门口两棵古槐的投影。一个人的一生不管他走得多远,回头一看还是故乡。
55、第二部分(2~5段):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的业绩。
56、梁衡先生的创作具有司马迁式的史笔文心,茨威格式的悲悯情怀,写大事大情大理,其中《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堪为学生诵读典范篇章。
57、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58、陆 梅 冯秋子 杨海蒂 梁 衡
59、梁老师以新闻为主业,同时涉猎文学创作,成就卓著。在散文创作实践中,梁老师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送给梁衡老师的雅号就叫“政治散文”。梁老师把自己的写作理论概括为“二为、三境、四体、五诀”。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三境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的美,一是景物之美,谓之“形境”;二是情感之美,谓之“意境”:三是哲理之美,谓之“理境”。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可叙之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为中学生学习写作指明了方向。
60、 令我更好奇的是,“五诀”是如何提炼出来的。如果先生能回顾整个过程,或许对很多研究者来说是一种更大的帮助,这样语文课堂或者学习语言中会涌现更多有规律性的内容,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更具理性。
61、这块山岩,造型是绝美的天然攀岩训练场,上头凸出,挑战极限。而最让人感慨的是层层叠石,象一摞摞的书籍,厚薄不仿佛是霍山的四库全书,记录古老霍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旧石器时代起,尧舜,周厉王、唐王、陈赓大将等都在这里留下踪迹。而这树的美,第一美在树身,历经千年,修炼出的肌肉皮肤,血脉喷张,经络分明。第二美在枝叶,似盆景般精致、整齐。第三美在它的精神,这是一颗顽强树,苦心经营着他的生命,岩石上已经生出了它的几只后代,都是那么乐观执着的坚守着这块大石头。
62、 理——脑中所想。发现属于你的个性的真理,揭示共性。(道理)
63、 昨天,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边防疫一边生活的日子,也是一个到处宣传各种讲座的日子,更是一个人人宣誓奋发读书的日子。然而,我与往常一样,读了一会儿书,仍保持着自己的读书习惯。毫不犹豫,我决定聆听工作室推荐的梁衡先生讲座,毕竟他是一个一提起来就让我骄傲的人。
64、《共产d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我不知道德文的原意,中文翻译时为什么用了这个词。中国人的习惯,幽灵者,幽远神秘,缥缈不定,威力无穷。看不见,摸不着,似有似无,信又不信,几分敬重里掺着几分恐惧,冥冥中看不清底细,却又摆不脱对它的依赖。大概这就是幽灵。
65、本公号自开辟“跟名家学写作”系列后,深受广大用户喜爱。本期特推出“跟着梁衡学新闻”(由中央电视台策划、主任编辑董岩梳理并整理梁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方法)。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三部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丰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更兼实用,深入浅出、不弄玄虚,娓娓道来、独辟蹊径,人们听后常有茅塞顿开之感、醍醐灌顶之悟。
66、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二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67、 去年十一月份,我们学校的梁衡图书馆开幕时,先生作为杰出校友和捐助者曾受邀来过学校,可惜我当时正在上课,就这样和梁衡先生擦肩而过,每每想起总感一丝遗憾,错失了好机缘。希望有一日,我能追到这颗“星”!
68、 这个讲座也使我深受启发,“五字诀”字字珠玑,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文章的写作规律。它仿佛是一个透视镜,用它审视一篇篇文章,文章的行文脉络、思想情感就逐一显现在我们眼前,特别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特别感谢梁衡先生在“23读书日”,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文章宝库的密钥。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慢慢践行。
69、梁衡先生作讲话并对大家提出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回答。他表示,“如果我的名声能给家乡的建设带来促进作用,我很高兴。”
70、梁衡在基层做记者时写植树节植树这种常规新闻,取的标题也与众不同,满溢诗情:《东一株西一株积木成林 今一棵明一棵坚持有益》。
71、 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满分作文该不该阅读?答案很简单,当然该读!关键是怎么读,怎么用。回顾许多书法大家的成长历程,一定会经历临摹前人字帖的过程,但最后的阶段一定是临摹之后的创新。临摹名家的书法是为了发现其内在的美,体会不同风格的书法之美,而绝不是成为第二个别人。世传王羲之师承卫夫人,但他没有成为“卫夫人”,而是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王羲之。这么看来,学习课文、满分作文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以他山之石攻自己这块独一无二的“玉”。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我认为前提必须是“自己的”。
72、 事——身之所历。作者经过的事情,主要是人物、过程、情节。
73、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74、霍州市档案局在梁衡研究会设立的8个档案专柜,施行名人档案分地陈列尝试,省档案局特派人考察,并予以肯定。档案柜里是梁老师珍贵的荣誉实物,有他的手稿、照片、奖杯,这些非常珍贵的资料,将会对霍州的文化和教育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75、梁衡从25岁开始两度当记者,先在内蒙古日报,中间在山西省委工作四年,后又为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一直干到41岁。这两次记者生涯,都是在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层,却写出不少好新闻。
76、在我们的盛邀下,他为展馆题字“农垦之光”。细阅之,遒劲洒脱,格清意古,体验其中之玄微,遂感先生用意之深,用情之真,既是肯定,又是鼓励,更是鞭策。随后,我们还去了江西矿冶博物馆。
77、——听梁衡先生《文章五诀》讲座心得体会
78、 我认为教学的理性,分为教学内容的理性和教学方法的理性。教学方法自然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也就是学情。而教学内容的理性,一定根植于教师对教学知识理性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一项长期任务,大概也是一些名师终身备课、终身学习的原因吧。
79、 讲座中,每一个板块都是精华荟萃。“文章的基本要素,文章写作不神秘”“文章的基本类型,四种训练是根本”“文章的变化技巧:单诀不成文,相映成文章”。这让我想起了现代杰出文史大家刘文典的写作秘诀“观世音菩萨”:观,多多观察生活;世,明白人情世故;音,讲音韵;菩萨,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
80、红岩松之奇美,奇在突出山体的石崖边上长出这么一颗顽强树,石上无水,怎么办?为了生长,它的根竟沿着巨石外穿行十几米伸向山中汲取水分。它的美,首先是这块美丽的山岩,色泽鲜艳,红中泛黄,青中见绿,据说当年《红岩》一书的制作者中,行军路过这里,拍下树照,后选为书的封面。
81、梁衡为霍州一中梁衡文学社参加演讲比赛的学生代表颁发奖品:梁衡新作《树梢上的中国》。获得梁衡文学社演讲比赛第三名的霍州一中高一学生许露文(右一)当场为梁衡先生演讲《梦想的翅膀》。
82、梁衡先生1946年5月5日出生,与马克思生日是同一天,他曾去过马克思的故乡,并写出名篇《特利尔的幽灵》。梁衡是名人更是奇人。他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曾是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而是因为他那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和散文著作。他穿行在政治、文学、新闻之间游刃有余,他的官员、学者,作家、记者的4种身份,不仅没有互相排斥,反倒相得益彰。
83、在刚刚发表的《将军几死却永生》一文中,作者记叙了抗日战争中,国军方面牺牲之最高将领的张自忠将军出生入死的故事,感慨道:“死生,人之大节也。将军在世时,不知曾经几死;其死后实又每日犹生,与国同在。痛哉!天不留其身,然其忠魂长在,壮我华夏。”岳飞有名言,只要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国就不会亡。文天祥在《指南录》中谈到他于国难中不知几死。纵观张自忠将军之精神,就是抱定武人必为国赴死的信念。自敌寇圧境,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就是“死”。一个人只要拼得一死,总能干成一件事,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84、2017年2月7日上午,梁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山西省霍州市辛置镇下马窊村。“在我的记忆里,村里是一个世外桃源,树木葱葱,水流淙淙,有19处泉眼。”梁衡对童年旧事记忆犹新,一条小河从门前流过,门前有枣树,槐树和椿树。
85、梁衡的人生之路、新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的挫折,有好几次:中学时代热爱文学,17岁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却被分到档案系;正要沉下心来干专业,1968年大学毕业时,却又逢“文革”,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偏远小县临河当农民,防汛护堤、放马。他慢慢做到县里的宣传干事、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
86、《干部修养谈》立论高妙,文风犀利,直指人心,可读性强,有利于广大d员干部提高道德及政治素养,增强理想与信念,加强d史教育。本书既可作为d员及公务员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广大d员及群众的一般读物。
87、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二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88、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六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
89、本书是当代散文家梁衡先生文集名作《觅渡》的修订版。《觅渡》自2004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重印16次,社会反响长盛不衰。增补了梁衡先生在《觅渡》之后发表的部分散文和随笔,沿袭前书的体例,分为“大情大理”、“青史如镜”、“山川如我”、“理性人生”、“域外风雪”、“为艺为文”等六个部分,文章继承了梁氏散文的一贯风格,说大事、大情、大理,在恬淡、悠远中透露出一种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