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徐志摩的简介资料 1、因此,林徽因是否也爱上徐志摩,徐、林是否存在如传闻所言的“康桥之恋”,就成了后世叙事和评议的关键! 2、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
徐志摩的简介资料
1、因此,林徽因是否也爱上徐志摩,徐、林是否存在如传闻所言的“康桥之恋”,就成了后世叙事和评议的关键!
2、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4、为了徐志摩四十周年祭,陆小曼几经考虑,才决定把《爱眉小扎》付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也因此增添了一部惟真惟美的散文佳作。
5、徐志摩原先的墓地早已被毁,现在的墓地乃1983年重建。徐志摩被视作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重建的墓地设计为半圆的墓台,恰似一弯新月,以表达诗坛“新月派”的寓意;墓的两侧各自有一块以水泥浇制、呈打开书卷状的诗碑,分别刻着诗人《再别康桥》和《偶然》两首诗的诗句。
6、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动乱中荡然无存。
7、当时的徐志摩内心是苦闷的,不过他采取了合情合理的明智态度,把自己深沉的爱珍藏在心底,而把林徽音当作一个最知心的朋友。
8、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9、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0、在看演绎徐志摩一生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及他的诗集时,我更加了解了他的众多爱情诗歌的出处,比较经典的《偶然》是写给林徽因的,《雪花的快乐》写于与陆小曼热恋之时,那时的他沉浸在恋爱的热浪中,即便是冬天也像燃烧着火,天空雪花飘飘,激发了他的灵感,诗情喷涌而出,那时的他,比雪花更快乐。
11、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
12、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3、《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14、这两首诗是徐志摩最广为流传、享有最高知名度的诗文。尤其是《再别康桥》,夸张一点说,但凡上过学的中国人,都会在某个场景里适时来上一句:“轻轻地我走了......”。
15、《中国诗影响》指定投稿邮箱:2678407902@qq.com
16、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
17、徐志摩在海宁硖石镇的故居实际上有两处,一为老宅,一为新宅。四百八十年前建造的老宅由于破旧不堪,于2001年被拆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栋二层楼中西璧小洋房是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前修建的新宅。
18、《说徐志摩》的第三部分,主要发掘徐志摩与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平社的因缘。徐志摩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从文学社团角度而言,人们首先会想到他是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接连主编了《晨报副镌》、《新月》和《诗刊》等刊。
19、康桥时期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志摩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也是他人生重大转折点。这里是他学业精进的里程碑,也是他结束和张幼仪的婚姻,寻找真爱的感情之碑。在这里,他尝到了天堂与地狱的滋味,但他体味最深的就是“爱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自由了”。
20、清光绪二十三年徐志摩生于十二月十三日(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21、邵洵美出身官宦世家,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他的颜值真的很高,在文坛上美有孟尝君之美誉。当时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出落得亭亭玉立,身为表弟的邵洵美对佳人一见倾心。1927年12月,盛佩玉和邵洵美在上海大光明舞厅举行了体面的婚礼,婚后生有一男四女。
22、徐志摩一九二一年初经林长民介绍结识狄更生之后,两人立刻一见如故,是狄更生引导徐志摩领略“康桥”的人文和自然之美,从而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3、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24、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25、康桥时期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志摩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也是他人生重大转折点。这里是他学业精进的里程碑,也是他结束和张幼仪的婚姻,寻找真爱的感情之碑。在这里,他尝到了天堂与地狱的滋味,但他体味最深的就是“爱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自由了”。
26、只能说,他们精神世界的纯粹和广阔,不是一般世俗的格调能理解。
27、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
28、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29、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30、经济学家陈岱荪与徐志摩和梁思成夫妇都是好朋友,他也说:“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伦敦恋爱不可信,那时林徽因才十六七岁。徐志摩与林徽因恋爱,林长民也不会同意。”
31、自2006年起,经过十三年间的不懈努力,“北大山”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依托《中华经典诵读》这门必修课,更是将这份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传播至更广范围,影响着更多的莘莘学子。
32、没有陆小曼,徐志摩作品的收集、整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今人研究徐志摩也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33、陈子善在《说徐志摩》的第二部分中点到,“研究徐志摩,不能不提他与哈代、罗素、泰戈尔等世界文坛巨擘的友谊,但狄更生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34、高晓松在清华大学100校庆之际,曾计划拍摄电影《林徽因》,林徽因的女儿看过剧本后坚持不得有徐志摩和金岳霖那些内容,高晓松无奈只得放弃拍摄,按高晓松的叙事脚本,舍“徐、金”则无趣。这也不难理解:高晓松拍《林徽因》是商业(娱乐)片,林徽因儿女看《林徽因》是“名人传”,或至少是“纪录片”。
35、他简直如同“吹了一阵奇异的风”,“照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他的心。爱情启开了灵感的大门,他开始写诗。
36、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37、济南市徐志摩研究会主任、徐志摩研究专家陈忠介绍了徐志摩与济南的背景资料和徐志摩家乡海宁的有关纪念情况,并就自己最近出版发行的与徐志摩有关的新书和发布会做了介绍。
38、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39、徐志摩逝世后,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在《新月》出版期间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
40、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41、徐陆两人自搬进新居后,度过了一段时间不长,但却"浓得化不开"的甜蜜生活。徐志摩在此写下了蜜月日记《眉轩琐语》、完成了小说《家德》、编就了《诗刊》第二期。新宅当时还居住着徐的父母,他的前妻、后来作为他父亲徐申如的继女张幼仪也同住在新宅里。
42、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
43、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
44、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45、诗人何家槐回忆说,冬天时,他常常会到徐志摩家中,他们师生俩一同坐在火炉旁烤火,无所不谈。在何家槐看来,那种感觉“像师生,又像兄弟”。徐志摩还常常“逼迫”何家槐学好英文。生性放浪的徐志摩,看到较为内向的何家槐,还会劝告他多结交朋友,“正当花时的青年,还不应该像花草一样的新鲜吗?”有时天色已迟,徐志摩也会留何家槐在家吃饭。
46、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47、2008年7月2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后园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石碑,上面刻录了中国最著名的诗歌。它就是20世纪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多中国人都对这首诗怀有深厚的情感。
48、追怀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80年国王学院为徐志摩树碑。“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这两句著名的诗句,镌刻在这块白色大理石碑上。
49、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0、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51、在陈子善看来,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位诗人,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为那个时代文学家之间的交流做过许多好事。无论光阴如何流转,他的身上总是闪烁着天真和光明。
52、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53、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除第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创办《新月》杂志。
54、全诗综合运用了借物抒情、对比、拟人等表达手法,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等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显示了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55、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
56、当地邮局订阅,代码4—也可以到邮政网11185订阅。全年6本,90元。
57、西厢房是徐志摩家世生平资料陈列,黑白照片居多。厅后底层三间房屋内有《历代文化名人歌咏硖川诗词展》,陆小曼《为志摩扫墓》一诗亦在其中。一楼后园,遍植翠竹、茶花、石榴、夹竹桃。园中有一井,井栏为浅粉红色。旁立一牌名曰"爱之清泉"。二楼梯口过道墙壁上悬挂有陆小曼设色山水图卷照片镜框,另有此图卷后邓以蛰、胡适、杨铨、贺天健、陈蝶野、陈从周题跋照片镜框。东厢房为"眉轩",即徐志摩书房。
58、《说徐志摩》的第五部分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徐志摩的纪念和研究,包括相关的人和事,有陈从周为他自费印行年谱;郑振铎、胡适、郁达夫、卞之琳、徐悲鸿、臧克家等挚友先后写诗文纪念这位“飞去”的作家。
59、其次,林徽因出身官宦名门,且自小是在祖父母身边长大,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即便她跟随父亲游历欧洲、饱读西方文学作品,具备开阔的视野,但家教和自尊,都不太可能使她做出有悖传统伦理和有损家庭名望的事。
60、作品简介: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61、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没有他,我这时节也许照《自传》上说到的那两条路选了较方便的一条,不过北平市区里作巡警,就卧在什么人家的屋檐下,瘪了,僵了,而且早已腐烂了。你们看完了这本书,如果能够从这些作品里得到一点力量,或一点喜悦,把书掩上时,盼望对那不幸早死的诗人表示敬意和感谢,从他那儿我接了一个火,你得到的温暖原是他的。
62、俗语有言“文如其人”,诗歌和情感生活或许真正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徐志摩也难逃这一判定。在教书过程中,他也没有完全被限制在教学中,反倒显得有点不安分,或许也正因如此,他最后让人记住的是他“不安分”的成就,而忘了他真正在讲台上的付出。泰戈尔来华,他担任翻译。1925年,又出国再度游历欧洲。1926年,与陆小曼“自由恋爱”并结婚,为父亲不满,断绝经济往来。随后,移居上海,离开北大,因为陆小曼“小姐脾气”大,爱抽烟,徐志摩不得已出任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的教授,1930年又兼了南京中央大学的功课。从北到南,他主要讲授外国文学,洒脱自如,没有固定教材。从1925年直至罹难,或许因为热爱,或许因为穷,他始终活跃在讲台上。
63、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64、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还没中断 。
65、徐志摩旧居建成于1926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为海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点,同时也是解读这位人物的重要历史“链”。
66、 11月17日上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主题研学暨纪念徐志摩先生遇难88周年活动在长清北大山南麓徐志摩文化公园举行。
67、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离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根’就有缓和的希望。”因此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而使之对康桥难舍难分。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能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更何况离开康桥后生活情感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乃竟为了生计,更增加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68、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新华网评)。
69、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
70、不过,从今天看回去,一方面资料有限,一方面还夹带“民国热”的思潮,我们常常带着双重标准。试想,如果一位大学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不爱备课,洒脱自如,没有教案和课本,今天的学生还会觉得这是一位好老师吗?
71、1922年,徐志摩发表《康桥再会吧》,凭借独白式的抒情与优美繁复的意象在文坛崭露头角,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就开始竭力邀请这位“留学高材生”前来演讲。这段时间内,他的演讲影响力最大的还是他在北师大附属中学所作的《诗人与诗》的报告。这篇报告里,徐志摩提出“诗人不能兼作数学家”,引发当时“算学与诗人”的长期争论。长达两年时间,徐志摩默不作声,却在无形中提高他的名声。一年以后,他创办新月社。1924年,正式出任北京大学教授。
72、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73、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扩展资料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74、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75、《说徐志摩》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评述已经出版的徐志摩作品集,尤其是梳理了《爱眉小扎》的各种版本。
76、再有,陆小曼有日记片段,是她阅读徐志摩日记与书信时写下的:“......日记我没有敢看,恐怕没有什样胆量,可惜这样一个纯白真实的爱,叫她(林徽因)生生壁了回来⋯⋯还说他不敢侵犯她,她是个神女。”(《陆小曼文存》1925年3月11日)以陆小曼的特殊身份,由她说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被“壁了回来”,可信度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