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古人关于环保的名言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
古人关于环保的名言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2、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4、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5、释义: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7、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8、废气,stop!废水,stop!染污,goaway!
9、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评选,快来给你的家乡投票!
10、释义: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11、7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
12、译文:奢侈了会傲慢无礼,节俭了会显得寒酸。与其傲慢无礼,我宁愿寒酸。
13、地球只有一个,失去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家园。
14、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 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 五要日光充 足. --南丁格尔
15、释义: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1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17、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18、清朝重臣林则徐五十四岁的时候,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
19、“不被人欺”指的是人在逆境中,困窘时要保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接受别人的羞辱;“不被人嫉”指的是在顺境中,发达时要保持低调,谦和待人,不要遭人嫉恨。
2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1、地球的命运掌握在人的手中,小心一点,就会被毁灭。
22、没想到吧?原来《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雏形啦!
23、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却只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谓读书无益。
24、自然不是用来强迫的,而是用来服从的。-Aesculmans。
25、“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26、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7、古人箴言,为官经商或者做管理者都应谨记,平日里人在逆境中语气三分软,人在风光顺利时不自觉的就张扬三分外霸的气势,社会上语言乖戾者有的是,任何逆耳忠言不接受的人很多。如此做来,对自己的仕途和财运之道均没有任何好处,有志成事者应以此句铭记心中,常常惊醒自己。
2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29、《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提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的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30、到了周代,环保禁令的范围变得更为宽泛了。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国时曾出台《伐崇令》:地面部队进入崇国境内内,“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即要求部队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树木,一句话,不得破坏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
31、科学和技术正在无限地进步,但是地球太尴尬了。
32、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33、把绿色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心中。
34、释义: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35、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他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重视生物链的改善。他认为,要想吸引鸟儿,那么我们就要多种树木。而且只要山林非常的茂盛,那么鸟兽也会归来;如果山林一旦有了危险,那么鸟兽就会散去,这样会导致我们的环境越来越恶化。
36、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人就开始懂得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节约资源了。
37、17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
3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39、释义: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40、如果我们不迅速利用我们的关键理性,继续自私地沉迷于权力,而无视我们必须生活在其上的自然法则,那么要意识到我们对胜利的追求无异于人类的自杀,将为时过晚。
41、因此,古人就警告我们:“人不易知。然为人而使人易知者,非至人,亦非真豪杰也。黄河之脉,伏地中者万三千里,而莫窥其际。器局短浅,为世所窥,丈夫方自愧不暇,而暇求人知乎?”
42、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43、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44、释义: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45、切断了“黑龙”飞向天空,带着深蓝色的天空。
46、“爱读经”品牌名称由王财贵教授命名,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注册,北京文礼经典文化有限公司负责“爱读经”系列经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其旗下包括读经教材、爱读经读经机、经典名画、教育用具等系列经典教育产品。
47、中国农业以精耕细作闻名世界。由于过度开垦很容易耗尽地力,为此,古人发明了一些既能蓄养地力又能增产增收的“绿色”耕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