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精品好句100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l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 2、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3、在《我看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我写了如下文字......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l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

2、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3、在《我看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我写了如下文字:

4、而我们看看现在的教育作到《论语》说的了吗!我还拿我已经解释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来说,其实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怎样快乐的学习,而不是让你怎样把以前学的再反复的复习,那就不是快乐的学习了!其实,《论语》第一章《学而》为什么以这句话作为开篇,我想你只要了解了《论语》你会发现,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处世!而这句话我在以前说是孔子对道每天都接近一点,那是多么快乐!而这个道可以是形而上的道,也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道,也是人生之道!也可以说是你每天在学习中都知道一点人生的道理,那时多么的快乐!而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怎么教育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我觉得比他们学习了多少知识更有用!而这句话虽然过去了2500多年,我想对于老师的指导意义还是很大的!

5、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触及学生的灵魂来唤醒学生的良知良能,进而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潜能,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上述陈述为对同一杰出的历史人物三度评价(或称“三观”)的尝试。即以近代以来的职业分工中的专业思维为中观,以在此以前的视野为近观,以在此以后的事业为远观,成为对研究对象从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历史性评价。

7、其实,我们的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说出,有教无类这样因材施教的话!还有,我觉得他说的当仁不让于师,可以说是最好的说出了教育的意义!可是,现在谁也没有听进去!

8、我国商周时期早已出现同教育相关的用语。如:“教”“学”“敩”(音效)“施”等。其中“教”一字两音,一词两义。“敩”亦有两解,或指“教”或是“学”。起初此类语词可以意会,其语义较为含糊。时至孔子所处时期。此类语词已经形成既可混用,又可区分的现象。举例如下:

9、  同时,孔子还提倡,不管一个人是何等的身份地位,不管这个人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可以跟大家一样,平等的接受教育。这就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0、    以上关于教育历史研究中相关语言的分析,只是孔子研究中的一个前提性质的问题。重要的是对《论语》记载中的相关语词进行语义的分析。

11、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9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12、010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

13、时至现代,硬化的职业分工和片面化的专业研究,无论就事业开拓还是个人智力开发来说,其局限性早已显示出来。由此看来,先贤虽缺乏“政治”或“教育”的专业思考,倒并无专业思维的局限性。事实上,无论“就教育论教育”还是“就政治论政治”,都非高明的见识。即使在现代史学研究中,也有突破狭隘学科藩篱的尝试(如法国年鉴学派)。

14、l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15、第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16、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变单的时代。既有“诸夏”民族的文化认同,又有学术自由的“百家争鸣”。这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历史时期。当时,官学衰微,私学兴盛,正反映了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时代要求。

17、第一是孔子。夫子把少数人享有的精英教育推向民间。私学开始兴起。

18、孔子授业的性质虽属于伦理道德之教,不过以其所见,伦理道德见诸行为,还得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19、当今社会,很多人把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却忽视了物质财富的富足弥补不了精神世界的缺憾。

20、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21、l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22、l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3、l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24、     孔子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接受适当的教育,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品质。如果只是依靠自己的天赋才能,不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能力,是很难在竞争中获胜的。无论是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还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竞争中,都需要人具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败。即使是像子路那样的天才,也需要接受教育.

25、l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6、其实,我们的先师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虽然已过了几千年,可现在还有指导意义,现在,有的老师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有哪一个是这样做了!如果真是这样做了,现在也不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

27、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并遍及世界万象的博爱,甚至是对人与宇宙的敬畏和悲悯。此种教育,并不是传导所谓的群体意识,而是以个人为主体的爱的本位。

28、     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29、    现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很多辅导机构都在无限制的讲解知识点和灌输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一种十分致命的错误行为。比如,很多辅导班的教学方式与学校一模一样,都是以知识的反复讲解和反复考试为主。这样,孩子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独立地思考问题,智能匆匆背会固定的解题套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患上习得性思维障碍和习得性失能症。就是表现为越来越傻,尤其是到了高中,整天紧张兮兮的,只会用套路解题,不会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旦遇到陌生题型,脑子里就一片空白。这就是过多讲解造成的恶果。

30、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31、由于在人类文明的不同阶段,表达同一事物、同一意识或行为的用语,可能存在不同的选择。由于相关用语指称的对象不同,其语义便有区别。即使使用同一语词,也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一般依据语境,确定词义。以孔子研究为例,由于他所处时代通用的教育语汇,同此前、此后的教育语汇不尽一致。故运用什么语汇解读孔子,便成为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32、在教学上,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天的填鸭式、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着天壤之别。

33、(3)毛礼瑞,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3页.

34、我想从这也可以看出,学生是可以教育的,而怎样教育学生,是全社会需要作出努力的事情!应该象那位老教师一样,爱他的学生,用爱去感化他的学生!而不是在这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播出以后,举世哗然,愤而讨之,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现在,我们社会应该到了反思的时候了,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这样,难道我们的社会就没有责任吗!

35、l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36、l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37、l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38、当阙d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

39、l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40、指敩为“学”,如《礼记·学记》援引《说命下》时,把“敩学半”改为“学学半”。汉代《高彪碑》中“为斆者宗”之说,亦指敩为学。《说文解字》中未收“學”字,而解学“为篆文斆省”,表示“斆”字已从当时通用文字中淡出。

41、020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42、首先,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并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足见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

43、至于夫子之门“何其杂”,那就不必把他当作职业分工、专业分化时代杰出的“教书先生”看待。他作为诸子竞争中的有志之士,“岂匏瓜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丘也”,多年不辞辛苦,奔波于列国之间。别人需要向他求教,他也需要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扩大本门的声势,还需借势而行。据传夫子自叹:“自季孙赐我于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项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如无它们的厚赐,“丘之道几乎废也”(《说苑·杂言》)。

44、l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45、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46、孔子关于学生管理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培养学习兴趣——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注重学习方法——学、思、习、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第端正学习态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认为,学校的管理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减小教育管理的压力。

47、其本质是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强调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真正使其成人成才。

48、l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49、010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50、l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52、孔子私学所开设的课程是什么呢?据后世所传是“六艺。”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53、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孔子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他招收学生,对年龄不予限制,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有时也在户外开展教学活动。他的私学,产生了社会影响,不仅吸引了平民出身的学生,也吸引了个别贵族学生。他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利用机会出去游学。为了教学需要,他注意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编成《诗》《书》《礼》《乐》等教材。大约在40岁左右,他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创立了儒家学派。虽然晚年受到政治影响,孔丘离鲁周游列国,但他仍不消极,还是讲诵弦歌不衰,从事教育活动,被称为“万世师表”。

54、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实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55、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56、第二是毛泽东时期的扫盲。进一步推进全民教育。

57、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前提,在于“思想”何所指,研究存在于对象头脑中的思想如何成为可能,有待研究的“教育思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8、     孔子认为,人和人的智力水平天生就是有差距的。现在基因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那些智力水平有足够的先天优势的人才能被培养成高端人才。这就好比一个直身高只有八十厘米的人,无论怎样培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与现在的美国主流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于高端人才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基础教育明确地划分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两种模式,孩子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自由选择。

59、随后,在孟子对别人求教“五不管”启发下,开始对“诲人不倦”另有想法。孟子虽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命,尽管有孟子设科“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传说。可是孟子自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且有拒收贵族子弟为弟子可证。由此发生疑问:“诲人不倦”难道是夫子“杂收弟子”或“有问必答”的表白或承诺?如是,其授业的品质如何?

60、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若思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儿,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儿,那就不再教他了。

61、弟子应有什么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行是一回事,个人如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行则是另外一回事。孔门伦理道德之教中,其“教”则立足于“学”,因学而教。有道是“好仁不好学,其蔽(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表明“仁”“知”“信”“直”“勇”“刚”,虽都属于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如徒此类品性而不继续学习,则可能误用,甚至成为不良的、有害的行为。

62、教育研究中,“教”一词两义,表示“教育”(尤其是这个词的狭义)同“教学”(应称为“教授”“传授”或“授业”)的区别。如此之别,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广义)研究中有待分辨的问题,由于作为规范词的“教育”(狭义)同作为中性词的“教学”(授业)之间,在论证中存在逻辑鸿沟,以致这种区分及联系,更是所有教育(广义)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63、阙d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

64、也就是多听,有疑问先保留下来,然后疑则生问,问则求解,这样,学习才能不断深入。

65、l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66、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本质是:仁爱,仁爱是他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他教育的根本。

67、l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68、l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69、再看十多年前的文字,我又想起了子路曾经都把孔子逼的对天发誓了,还有颜回和孔子开玩笑“子在,回何敢死”。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是也值得现在的教育借鉴呢。

70、l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71、l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72、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73、在道德评价上,孔子以重道义为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告诫修德之人,要做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切不可做“见利忘义”之徒。孔子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分肯定并系统地阐述了道德教育作用与地位的教育家。他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确提出了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

74、说到我国“学校教育”的缘起,或谓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辟雍”之设。那是怎么一回事呢?有道是“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在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早期的学校称之为“辟雍”。其中做什么呢?“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guó国),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可见视其为学校缘起的“辟雍”,其实是顶层官僚的议事、行事机构。孔子既以仁政教化之道先声夺人,又为此开养士之学的先河,便不失为养士的创举。

75、《荀子·法行》中载有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传说,其中子贡的回答是:“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yǐn音隐,正木器)栝(正木器)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如此回答表明出入孔门之人,多为求学求教者,而求学求教者未必限于孔门弟子。因为其中以“病人”和“狂木”作比,如指孔门弟子,岂不是对其同门学友不恭?何况“师”“弟子”为名分,不存在“欲去者不止”的问题,只有一般求学求教者,才来去自由。由此看来,入门求学求教者未必都是入门弟子。问题在于孔子入门弟子同一般求学求教者的区别何在?

76、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77、在历史研究中,有道是“让史料说话”。这是由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史实早被历史的烟尘所埋没,而史料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材料,较之后人添加于历史的这种或那种“事实判断”,更为可靠。问题在于史料即使是当事人的遗物,由于当事人不免受到个人文化修养、价值取向及同时代集体意识的影响,其中的记载,同当时的宏观事实,或有距离。何况就同一史事而言,除了史料是否周全,还存在史料中史实漏证的可能性。表明“让史料说话”,不等于“让史实说话”。由于对史料不可不信,又不必全信,故在“让史料说话”之前,还少不得“拿史料说话”。

78、“因材施教”。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才能特点和知识兴趣,各因其材而教之。这也就是现代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即以孔门十哲为例,他也不属于同一类型。

79、其实,孔门师—弟子关系犹如手工业行业中的师徒关系。例如冉求为鲁卿季氏宰时,曾帮助季康子搜刮钱财。乃师怒责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纵有开除其“学籍”警告的意味。在一般行规中,师徒如父子,才有“弟子”“二三子”一说。

80、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81、《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82、关于学者如何应对别人求学求教?荀子的态度更为明确。他应对求学求教,以“言有坛宇,行有防表”为原则。“坛宇”,原指堂基与屋边,引申为说话的界限,“防表”,或指堤防与标志,引申为行为的标准。意思是“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荀子·儒效》)如此原则的缘由,在于言行“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具体表现为“问楛(恶事)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反之,“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荀子·劝学》)。

83、其次,孔子认为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倡“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等等。同时,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孔子“以思促学”“学思并重”的思想,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现代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84、l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85、l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86、l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87、l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88、所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普通人,只要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琴棋书画等娱乐技能,可以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不要向智力水平低的人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也学不会,会越来越痛苦。教育不应该是人越来越痛苦,应该让人越来越字自信,越来越快。

89、某种思路经过逻辑认证,且得到实践的验证,才堪称一种学说或理论。

90、因此,讲孝悌,讲忠恕,讲家国情怀,讲天人合一。从而,开创了儒家爱的教育的完整体系。

91、对于家长,我想说,孩子生出来,不是吃饱穿暖就行了的事,孩子的做人,家长也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的!养不教,父之过,教育不好,家长是要有责任的!而在这方面,传统文化也会给家长很多的!多去看看传统文化,多去贴近传统文化,对于孩子,对于家长,都是有好处的!而这在孔子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中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最好的展现!我想这是需要家长去学习的!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是要家长和孩子做朋友,象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是父子一块向孔子学习的,象颜回父子,曾子父子!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可以拿当仁不让于师来说,如果孩子说的话对,家长必须得听,我想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

92、我国如今通用的教育基本语汇,其实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外来语汇的译词。此类语汇虽同外来语词的原义大致相当,事实上,同翻译所用汉语词的原义亦有出入。

9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4、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95、知行合一。孔子的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不单纯传授理念和知识,而是要求付诸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不只是复习,也包含着练习与演练。他对人的评价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主张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96、关于孔子授业,有所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一说。对于此说,或有不同的解读。对此,我曾经历认识转换的过程。

97、孔子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思并重。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把学与思的恰当结合看作求仁的重要方法。

98、l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99、l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上一篇:团结协作凝聚合力精品好句31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