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读书法精品好句62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古代名人读书法 1、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

古代名人读书法

1、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2、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3、四遍八步”读书法是通过跳读、速读、细读、精读几个步骤,读懂一篇文章的读书方法。它的过程是第一遍跳读,要求完成第一步任务记梗概、第二步记住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

4、南宋人陈善词条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5、第二遍速读,要求完成第三步复述内容和第四步理清结构的任务。这遍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字。(古代名人读书法)。

6、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古代名人读书法)。

7、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8、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9、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10、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11、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12、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13、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14、首先,他注意有系统地读书。用现代话来说,也就是根据自己建立知识结构的需要,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他从小立下大志,常用祖父陆佃“映月读书”的精神勉励自己,决心要有系统地读万卷书。

15、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在其《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长期以来,有人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颇有微词,认为所谓“不求甚解”就是囫囵吞枣,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不求甚解”是关于读书的一种境界,有两个含义:一是在读书时不应固执,咬文嚼字,钻牛角尖,而应该前后连贯,把握文中深意。

16、说到底,“八面受敌”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17、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18、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19、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20、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积少成多,持之以恒才有成效。

21、因此,在准备读书之前,一定要先处理好身边的事,给自己空出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

22、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23、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直是读书有道,也很讲究读书的方法。他的“三读”法即是:“复读法”、“抄读法”、“游读法”。

24、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25、所以,读书一定要用对方法,边读边理解文中传达的思想,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起来。

26、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物辩证法。”

27、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

28、老话说贪多嚼不烂,读书也是如此,贵在精不在多。

29、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30、第三种方法是“设问法”。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合上书自己想想,为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然后带着这此问题再去细读全书,这样可以把书读得越来越深。

31、看来,古人早就知道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的重要性。

32、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入书出书”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33、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34、很多人认为古老的经典已经是过去式了,然而王阳明却提倡背诵经典,而且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35、顾炎武出门时,常常需要一只骡子,两匹马,带着一车的书上路,每路过一个地方,都要停下来和当地人聊聊天,考察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36、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哩!

37、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38、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39、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40、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41、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42、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43、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第二种方法是“跳读法”。他说:“读书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得。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这样,就连以前的地方都能弄明白。”

44、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45、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46、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许多关于读书、关于学习的精辟见解,是我国读书理论的奠基人,他所提倡的读书方法归纳起来有:一是要有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的乐趣。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还说“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这些都是在强调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好读乐学的良好习惯。

47、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48、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49、最后,你会发现,你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修养气质里,滋养着你的生命。

50、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51、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52、读书,不仅要读,对于书中的精华还可以背诵熟记。

53、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54、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55、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56、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57、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58、有空的时候,多读书;忙的时候,可以抽空读。

59、三国诸葛亮一直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也正是因为他精通读书之道才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名号。

60、他说如果每天熟读300字,那么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全部熟读完毕,如果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61、“抄读法”: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上一篇:好词好句摘抄大全200字精品好句27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