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传精品好句70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刘基传 1、他在陈友谅南下等危机关头,给朱元璋提出过不少良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而且他掌管律法,也体现出了确实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2、刘基敢于与元政权决裂,是他人生转折......

刘基传

1、他在陈友谅南下等危机关头,给朱元璋提出过不少良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而且他掌管律法,也体现出了确实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2、刘基敢于与元政权决裂,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此一步,成了他走向辉煌的起点。

3、刘基的道德操守、崇高品质,千秋万代,为世敬仰。

4、剩下的几位就没有那么好了,第二和第三就是名满天下的李淳风、袁天罡。李淳风、袁天罡都是唐朝人,李淳风从小就聪明,对于天文、历法之类的更是精通。袁天罡更精通的是橡树,很多人都会找袁天罡看相并且都能看中。到了贞观十一年袁天罡感觉大祸将至,就跟李世民请辞回到家乡。第二年,一个人进宫了,这个人将是未来的皇后也是皇上,这个人是武媚娘。太白星开始经常在白天出现,于是李世民让袁天罡算下是什么原因。

5、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胡惟庸派医生毒死刘伯温的相关记载,但是在其生病不久之后,胡惟庸曾跟御医一同去看望他,还让御医给他开了一个药方。根据御医药房抓药的刘伯温在吃过这个药方的药后,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没坚持多久就一命呜呼。

6、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谢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刘基传)。

7、(拼音):yàn cháo mù shàng

8、这也许是刘伯温另一个遗训起了作用,就是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

9、《明史·刘基传》记载,在此之前,朱元璋曾和刘基商量丞相的最合适人选,彼时有人正攻讦李善长,刘基却不念旧怨,说李是淮系元老勋贵且为大明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且他处事公正,能协调诸将的关系。元璋讶异道:“他多次要加害于你,你怎么还替他说好话?我看丞相还是由你来做吧”。刘基很清楚在淮人一手遮天的情况下,自己很难站住脚,更别说有施展才干的空间了,于是说自己生性骨鲠刚直,口无遮拦,难以调和诸将,予以婉拒。元璋见他再三辞谢,遂作罢。

10、按正史的说法明朝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病倒了,朱元璋很着急派胡惟庸带着太医给刘伯温看病,但是按照太医开的方子吃完药之后不但没见好转反而十几天后愈发严重,几个月便去世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个去世确实是有点蹊跷,一个风寒疾病对当时的太医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题,竟然病情不严重那为什么吃了太医开的药不见好转还加重,甚至后来还死了呢?

11、待刘基告老还乡,朱元璋念其功勋,多次问劳,都是刘琏单独一人往来于京师应付,这样至少六七次。朱元璋总是闲居时召见他,类似家人父子,刘琏是俯伏陈对,礼节详简适中,朱元璋很是满意。本来,皇上对臣下是直呼其名的,而有一次,朱元璋却感叹说:“伯温有子,足以辅佐礼部了!”于是,朝廷臣子,从高官而下,很少有人不器重刘琏的。

12、中国古代,有许多为官者以勤、廉、俭著称,他们在当时污浊的官场中能洁身自爱,不与贪官污史同流合污,敢于同腐恶势力抗争,与百姓喜闻乐道。而这些能做到勤、廉、俭的官吏是依靠什么力量做支撑的呢?主要靠他们个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虽然其思想和行为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3、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14、朱元璋的爆脾气大家都知道,他不甘于日本人的欺负,在明朝稳定下来后,于1381年下战书要教训日本,欲发兵十万远征日本。

15、2022年6月22日--2022年8月16日

16、刘基次子刘璟还活着,朱元璋念在他是功勋之后,对刘璟很是重用,一开始封刘璟为合门使,带在身边培养,后来又外放到谷王府做长史,同时提督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17、日本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当时朱元璋如何发兵教训一下日本就好了。

18、怀良根本不怕威胁,直接回书道:“你敢打我就让大明军队葬身鱼腹!”老朱得到日本强硬的回答很生气,此时刘伯温前来为老朱降温。

19、后来刘氏都没有人出仕,直到刘伯温的第九世孙刘瑜出任处州卫指挥使,继承刘伯温的诚意伯。再有记载,刘瑜死后诚意伯的爵位传给了刘瑜的孙子刘世延。刘世延的下一位继承人就是刘荩臣,刘荩臣并没有什么作为直到清朝建立,传到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后面的记载就断了。 

20、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朱元璋开国伊始,废除了前朝的子爵、男爵位,外戚封爵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开国六公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而刘伯温不但被挤出了这个"第一梯队",甚至连"第二梯队都没进入",勉强封了一个毫无诚意的"诚意伯",所任职务只是御史中丞,李善长的俸禄竟是他的十几倍,此等境遇实在是让人感慨。

21、关于刘琏和刘璟的不同,朱元璋有个评价。一次,兄弟俩陪父亲入朝,朱元璋称赞说:“阿琏明秀,阿璟凝重。伯温有子矣!”朱元璋的这评价虽算精彩,但也只是说出了他们某个方面的特点。

22、打天下之时忙于展示两派相安无事,当朱元璋称帝建朝之后,矛盾就日益激烈了,淮西派自认为是开国元老,自然不把其他人看在眼里,浙东派自然就不服了,而是在朱元璋刚称帝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汴梁征战就把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在南京留守,当时李善长身边的一个亲信他丞相府的秘书李彬因为贪腐畏罪潜逃。

23、①行省:元代中央之下的大行政区,全国分十大行省。

24、后来朱元璋赞曰:“满朝有d,唯刘基不从”。

25、D.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26、他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不向皇上阿谀奉承,一心只求问心无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况朱元璋从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马皇后。为何当马皇后送了刘伯温一个“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呢?有何原因呢?

27、朱元璋也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战略行事,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巩固。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并打出"大明"的旗号,为朱元璋平定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又开始参与帝国新秩序的构建,主张严明法纪、依法治理。铁面无私的他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很多权贵,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就是其中之一。

28、    在龙江之役中,他进言“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宣示拼死抗击的决心,稳定了军心。亦有“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的军事策略。

29、    当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时候,刘伯温从马皇后送的“枣、梨”中得到启示,在开庆功会的前些天就以为朱元璋寻找龙脉、防真龙出世逃走了。

30、   刘基身后不久,坊间便出现许多附会神化他的传说异闻。这些俗说琐谈始于阎闾委巷的渲染撰造,随后好事者载于文字,一唱百和,以讹传讹,继而被编入史传以为信史,又为杜撰之驳杂猥书、民俗故事的依托对象。

31、有道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况且明朝又没和日本发生战争,日本国王这种举动令人匪夷所思。究其原因就是曾经战胜了号称“沙漠风暴”的蒙古铁骑,认为朱元璋比不过忽必烈。

32、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刘基就是我国古代“勤、廉、俭”官员代表之一。

33、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34、全书内容更新完毕后,将根据各位读者的听书累计时长进行排名,总时长越长排名越靠前,天津图书馆为前20名的读者准备了精美奖品;

35、在遇到朱元璋之前,刘基在元朝的仕途可谓坎坷。他服务元王朝20余年,担任过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及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多为八品、从七品小官,最高不过从五品。曾三次出仕、三次罢退,足见其并非韫椟而藏,而是“良骏败于拙御,智士踬于暗世”(《抱朴子》)。这样的旷世奇才,元朝居然有眼不识,弃如敝屣,愣是把本该站在朱元璋敌对方的刘基,逼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但他的出山,倘无朱元璋的慧眼识人,以币聘之(初不应,翌年朱元璋二度遣使再聘始应),且在合作之初对刘基大胆任用的话,已退为一介山民、年已50开外的刘基,绝无可能成就“江左夷吾(管仲)、隆中诸葛”那般昭昭的宏业。《明史》载:“(朱元璋)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定之,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虚己以听。”“不世遇”这三个字,道出了刘基对朱元璋的知遇之恩所心存的感念;而“辄屏人密语移时”“帝每虚己以听”,乃朱元璋视刘基为股肱、密友、师辈的一种印证。正是先有这样的胸襟器识,才后有刘基的“知无不言,勇气奋发”。当然,随着天下鼎定、朱元璋的刚愎多疑以及宫廷内部的权斗加剧,刘基后来的淡泊名利、急流勇退,亦属明智之举。诚如李白诗中所道:“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刘基除了政治、文学及军事才能外,在民间传说中,实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我想,这主要源于他对谶纬之术的精通。《明史·刘基传》这样评价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但凡阴阳数术、天文堪舆、地理兵法等方面的学问,刘基皆有涉猎。这和他年轻时的涵修积学、博洽多识相关。具体而言,由他受命主编的《大统历》,具有相当高超的专业水准,实为影响深远的一部历法;而凌越千古的重要法律文献《大明律》,也离不开刘基的草创之功。说到南京明皇城的建设,其实也出自刘基的设计思路。至于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散文尤精。他的文风,受先秦庄子和唐朝古文运动一代宗师韩、柳影响而能“牢笼百态,气昌而奇”。名篇《卖柑者说》更是早早入选教科书。而反映其经世治国思想的《郁离子》,实为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寓言体文集,堪称经典之作。记得那天,和几位老伯坐在刘基庙全木结构、通体暗红的古戏台前闲聊。戏台正对前殿,有三尊油彩塑像并列其间,分别为一世祖文成公刘基、二世祖参政公刘琏、三世祖忠节公刘璟。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谓座接光风,浑然生起一种恍若隔世、古今神交之感。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我们所谈及的有关“刘基之死”这个话题,似传递出与外界不尽相同的声音。

36、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37、何况刘伯温实在是太聪明了,任何一个皇帝也不能接受身边有这么个机智过人的臣子,万一他把心思用在了阴谋叛变上,皇帝该怎么办?

38、所以史学上说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很可能是桩冤案。只不过胡惟庸谋反案成立了,加一个罪名罢了。竟然胡惟庸是冤枉的,那冤枉胡惟庸的又是谁?最早怀疑最先把消息发布出去的很可能就是刘伯温自己,那为什么当事人刘伯温会怀疑胡惟庸呢?是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呢?

39、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40、23岁时,才华横溢的刘伯温考中了进士,可惜当时连年战乱,朝堂内部自顾不暇,没人来发掘和起用这位才子,致使他在家中白白闲居了三年。三年后他才做上了小官,走上了仕途,可他实在太过正直,受不了黑暗腐败的官场现状,最终辞官隐居。

41、对朱棣的态度,刘璟和方孝孺几乎没什么两样;刘璟家族的下场,应该也就会是方孝孺家族的下场。

42、“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43、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44、朱元璋没有细问刘伯温对三人尤其是对胡惟庸的恶评思路从何而来,刘伯温也没具体解释。自己心目中三个丞相人选都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这让元璋多少有些难堪,但还有更复杂的情绪只有他自己知道。

45、临终前,刘伯温把两个儿子喊过来教育了一番,要他门凡事小心谨慎点,别强出头,惹人注意;又叮嘱他们,等胡惟庸挂了,就把自己留下来的“大明稳固江山方针”告诉朱元璋,因为皇上到时候肯定会想起他;除此之外,刘伯温还把收了一辈子的天文书拿出来,让儿子转交朱元璋。

46、“你儿子将来肯定是个大人物。”可能刘伯温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不止儒家经典,还有预言的本事,从那以后,刘伯温经常语出惊人,说什么中什么。

47、此间,他心平气和地回顾了自己所走过的坎坷历程,目睹社会现实及亲身经历,把元朝的腐败一一列开,把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伦理等一一展出,写出了一部警世巨著《郁离子》。他对元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并希望有能人出现,使用它能达到文明盛世,以抒救民治国的胸怀,并静观时变,一旦有机会乃投身其中,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48、刘基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期间,刘琏却在老家南田照顾家属。南田附近是山寇盘踞之地,时不时地啸聚生事,只是顾忌刘基秋后算账,才表面服帖,而暗中图谋加害。刘琏心知肚明,就跟他们进行周旋:结交头领,结以忠义,或以利益加以引诱,或以威力加以震慑,或抓住要害加以控制,山寇们都乖乖听从约束,不敢蠢蠢欲动。

49、    这些书藉有刻本和传钞,多出于江南及京畿书贾,风行一时,到近世依然流传。各类杂书极少出于伯温之手,大都是他人杜撰,依附他的大名以传。

50、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爲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爲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所爲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爲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傳於世。子璉、璟。

51、刘基还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法办贪腐。

52、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

53、    后来朱元璋又明白过来,派兵去追杀他,就在要追上的时候,是一个卖泥人糖的货郎和刘伯温换了身份才使刘得以逃脱。而刘伯温卖的泥人糖却分外的好吃好卖,从此糖人担的行业就一直奉刘伯温为其祖师。

54、   在元朝的沉寂之后,他在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道路上大放异彩,被称为王佐帝师。在南征北伐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刘基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后人谓之“渡江策士无双”并非过誉。

55、在《明史·刘基传》中,对于刘伯温的功绩更多是体现在建国之后,制定律法,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等这上面,对于建国前的功绩其实只有寥寥数语。

56、(出自):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57、   自刘伯温被官方书写,刘伯温的传说也随之流传。在其传说的传承发展中,文人笔记也起了关键作用。

58、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被“赐”回老家,但因为胡惟庸找事情,刘伯温的俸禄都罚没了,没办法只好入京谢罪。在京城期间正好碰上过年,新年第一天,刘伯温和其他大臣共同朝贺朱元璋,写了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暗搓搓表达心情,最后一句是这样的:

59、但是每逢老朱要讨伐日本时,刘伯温就从中阻拦。当然有大明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刘伯温考虑首先应该把元顺帝赶到漠北,老刘担心南北同时开战明朝负担不起。

60、    据说为胡惟庸遣人毒害。以他这样才学渊博而宦途坎坷,在明朝开国的不寻常背景里,最易滋生谣言将其逐渐神化。   

61、   他在游览西湖时,曾预言金陵王气:“有异云起西北,光映湖水中。时鲁道原,宇文公谅诸同游者皆以为庆云,将分韵赋诗,公独纵饮不顾,乃大言曰:‘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太祖实录·刘基传》)

62、   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安排他担任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好名声。行省征召他,(他)谢绝了。(后来)又被起用任命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他禅劾御使失职,被台臣所阻止,又上书弹劾自己,辞职回乡。刘基精通经史,没有不看的书,尤其精通星象谶纬之学。西蜀的赵天泽在评论江左人物时,首推刘基,称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63、其他明朝特使被怀良乱棍打出,日本倭寇依然横行于山东、浙江、福建沿海一带。

64、后来刘伯温隐退之后害怕胡惟庸报复对前来拜访的地方官一概谢绝不谢,但是即便这样,胡惟庸还是借助刘伯温不是真的想在他老家建巡检司,而是想建墓地,而这块墓地有王者之气这件事情在朱元璋那诬告刘伯温。针对王气这种事情刘伯温也没办法为自己洗白。

65、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曾祖濠,仕宋爲翰林掌書。宋亡,邑子林融倡義旅。事敗,元遣使簿錄其d,多連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廬,籍悉毀。使者計無所出,乃爲更其籍,連染者皆得免。

66、元末,在刘基第三次辞官时,刘家正好碰上了同乡黄坛吴成七的造反。他只好带着他的老母亲和妻儿避乱绍兴。这时的刘琏、刘璟还只有五岁和七岁。在绍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很是艰辛。刘基白天种菜,晚上会客,客人回去后,还不忘对儿子进行学业辅导。他的《再用韵答严衍二上人》一诗说:“月满高楼留客话,灯明寒榻课儿书。”其中的“课儿书”就是督教儿子学字的意思。

67、王程程:《儒林外史》(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二)

68、(解释):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 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69、后来的《明史》《刘基传》附《刘璟传》,却不取“病死说”和“毒死说”,而采“堕井而死说”:“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d所胁,堕井死。”这里的“惟庸d”当然是指沈立本了。也就是说,刘琏是被沈立本所逼,跳井而死的。

上一篇:诚信主题手抄报精品好句15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