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哲学体系精品好句76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世界四大哲学体系 1、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是西方重要的形式逻辑、传统逻辑的起点,所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又叫做传统逻辑,他的逻辑是专门研究思想的形式,所以又叫做形式逻辑。传......

世界四大哲学体系

1、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是西方重要的形式逻辑、传统逻辑的起点,所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又叫做传统逻辑,他的逻辑是专门研究思想的形式,所以又叫做形式逻辑。传统逻辑主要的推理是用演绎法来推理,所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又叫做演绎逻辑。

2、● 科学的本质是怀疑,而宗教的本质是相信.

3、印度哲学家都轻视纯粹的理性认知,他们强调“真理存在于理性之外”,真理是不可言说的,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真理。

4、(主题)祈祷外交:美国威尔逊政府对中华民国政府承认政策之研究

5、第庄子的平等观念和泛爱万物论,是美产生的原因和动力。西方美学之所以认识不到审美发生的双向性,是因为它的哲学体系的局限,总是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而“傲倪于万物”,更没有庄子那样的大爱。中国儒家的“爱”往往局限于人,所谓“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而庄子学派却提出:

6、公元2世纪,托勒密(约90~168)在其巨著《天文学大成》中,总结前人成就,提出了地心体系宇宙图景。

7、从一开始这种巨大的认知差别就使得东西方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东方人总感觉西方人没有家庭感情,家庭氛围也不是很浓,子女成年后在很多关系上就脱离了。而同时,东方人又很迷惑于西方人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对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很是费解。这种区别与矛盾正是其哲学传统思想在大众的价值观上的具体社会表现。

8、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9、(观看方式)腾讯会议ID:114106819密码:441122

10、(主题)社会学的民俗学—为了忘“缺”的记忆

11、这些抽象的问题,在雨果这个可爱的红发小男孩的带领下,变得亲近易懂,每集结束后会提示小观众们进一步的思考。

12、古代、近代、西方、东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松尾芭蕉、福柯...这些大家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对历史的影响,都会讲到,很全很丰富!

13、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3)

14、(观看方式)腾讯会议:235-876-117

15、早在中晚明时期,耶稣会传教士高一志(A.Vagnone)就开始自觉地将西方文化中的“哲学”(“费罗所非亚”)对接中国的“性理之学”“义礼之学”“格物穷理之道”,又将西方的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选编为《西学修身》(又名《修身西学》)《西学齐家》《西学治平》。艾儒略(G.Aleni)《西学凡》以“理科”翻译西学六科中的“斐录所费亚”(“哲学”)的“理科”,以“道科”(“道学”)翻译“陡禄日亚”(神学),如“所谓道学者,西文曰陡禄日亚,乃超生出死之学,总括人学之精,加以天学之奥,将古今经典与诸圣人微论立为次第,节节相因,多方证析,以明其道,使天主教中义理无不立解,大破群疑,万种异端无不自露其邪而自消灭,万民自然洗心以归一也”,他于其书结尾称其撰《西学凡》目的在于“渐使东海西海群圣之学一脉融通”。(参见艾儒略,2013年:《西学凡》,载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编理》,黄曙辉点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16—20页)显然,这些传教士对其自身哲学传统的中国化的“反向格义”,既折射出耶稣会士“合儒”“补儒”“超儒”的传教策略,更说明在当时的“西学”与“中学”观念中,“道”“理”都是相通的。可以说“中国哲学”最初是在“中国”由西方传教士通过一种“反向格义”的方式走向“世界”的,并陆续在不同地点登陆欧洲,如《中国哲学家孔夫子》(ConfuciusSinarumPhilosophus,Paris,1687)、《中国哲学》(PhilosophiaSinica,Prague,1711)。

16、由于中华哲学把握世界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为基础,这种感性体验在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始终是一种感觉中的存在。所谓“惟恍惟惚”,说明它是一种萦绕于脑际的存在;所谓“有象”、“有物”,说明它是一种感觉到的存在;所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说明它是非常真实真切的存在。因此,中华哲学(包括美学)所提供的命题和结论,往往能跨越时空,经得起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实践的检验。而老子提供的阐释模式,也因它的真切性和实在性而成为中国哲学最宏伟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17、(佛教三乘四宗对空(针对外境)不同观点) 

18、(时间)2022年11月20日(周日)19:00

19、(主办)上海市“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创新团队,上海市重点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20、(主讲)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志愿服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1、首先,老子认为,世界的存在,是一种层次性的存在。因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分出了层次。这样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便可以在“道生一”的层次上得到肯定。二元论以及毛泽东提出的“一分为二”论与杨献珍提出的“合二而一”论,便可以在“一生二”这个层次上得到兼容。毛泽东对辩证法的理解有片面性,仅仅强调对立面的“斗争”;杨献珍从中国哲学出发,补充强调辩证法的另一面“统一”,也就是“和”,虽蒙受不公正待遇,但历史已证明他也是正确的。而且,如果不要这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精华——唯物辩证法也失去存在的依据。所以,德里达极力反对的所谓“二元对立”思维,虽有某些合理性,却更有片面性,“一生二”的层次仍然是重要的。而“二生三生万物”这个层次,同样也很重要。它一方面承接着延续着人类在一元、二元层次上的理性认识,对“万物”即“多”,做出了最低层次的形而上的概括“三”;另一方面,“三”又概括了“多”,代表着“多”,成了通往形而下的桥梁。这样,就成就了中华哲学理性与感性,形上与形下汇通的特征。于是,人类关于事物本质的看法,便成的一个观念系统。与过却所说的“真理只有一个”的局面就大不一样了。列宁似乎看到过这一点,他说:“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5)又说:“真理只有在他们的总和(zusammen)中以及在它们的关系(Bezeiehuug)中才会实现。”(6)老子提供的这个阐释模式,既顾及层次性又关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完全实现了列宁的上述想法,看来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度的可兼容性。

22、(时间)2022年11月21日(周一)19:00-21:00

23、其目的探讨的是为人与自心的关系,最终走向的是一条宗教、灵修之路。

24、(时间)2022年11月21日(周一)9:00

25、但令人庆幸的是,中国哲学和文化里有一个强大的支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的平衡和和谐,拥有着兼容并包的特质。一个国家被灭掉但胜利者却被同化(如清军入关、金兵灭宋)这种事在西方人眼里简直就是难以置信的,但在中国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西方人通过战争把英语和西方文化推进到了全世界,但是到中国却丝毫不起作用。而这正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厉害之处。

26、每集,雨果都会提一个抽象的问题,然后带着小朋友一起思考,一直到有所领悟才结束。

27、5部高分健康饮食纪录片,帮我“火眼金睛”给孩子挑对食物!

28、依佛教(小乘)经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只在当下是存在的,过去、未来没有任何实体性,属于不存在,当下的存在仅是一个点的状态,没有过程与变化,也没有所谓的静止与运动,开始就是结束,静止就是运动。所以事物在最根本的这个当下,不存在所谓的动静、起止之类的对立与判断性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都是空的。  依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不存在的,仅是心内的一种影像幻觉,本质上如同我们想象中的事物或梦中的事物一样,都是我们心的波动所产生的一种虚假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当然“心也不是实有的”,但是有。  依佛教(大乘)中观宗的内容解释:无法语言描述,仅能以一种错误但近似的方式说明,即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是心的反映,但心本身同样是不存在的,表现在表现本身是可见的,但实际表现并不存在,空本身也谈不上空,仅是为了听者有可听才说一个空,这个谈不上空的空中,没有任何可存在的。之所以说不存在,不等于说就真的什么都没有。存在不存在,有与无等于一般人可理解的意象都对应不上这个真实的空性,所以无法用人类可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述。 

29、(编者按)近代以来中国思想与西方文化相遇时的历史情境,决定了“中国哲学”创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姿态与存在样态。西方哲学既被视作认识和反省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也被奉为改造和重述中国思想的一套范本。百年间几代学人以此为基,苦心孤诣地将中国传统思想概念化、系统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的义理之学改造为“中国哲学”,以求获得西方文化的学理承认。因此,“中国哲学”自建立以来,如冯友兰所倡,其内容大体划定为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而“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这一做法无疑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在后来者看来必然存在时代的偏颇。尽管张岱年早就指出,“求中国哲学系统,又最忌以西洋哲学的模式来套,而应常细心考察中国哲学之固有脉络”,但实际研究中却少有人不采用西方哲学的概念与范式,“汉话胡说”“反向格义”似乎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路径。随之而来的便是“削足适履”“遗珠沧海”等种种之误,传统思想经由“系统化”操作凝固为一套结构精巧、外观精美而“足以示人”的概念体系,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价值内核和情感体验却日渐支离,难见其本来面目。本组笔谈聚焦“做中国哲学研究”主题,反思中国哲学的已有形态,讨论在已有概念化、系统化研究范式之外的基于“储存于文献中的古典生活经验”的诠释学进路,展现另一种思考和展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方法。正如我们所知,方法的选择往往具有深远影响:它既决定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必然看不到什么,划定了研究领域的界限;也决定视野中研究对象的形态,预定了研究领域和成果的深层次结构。这里我们并非为某种方法转向鼓与呼,而是真诚期待任何可以丰富中国哲学研究进路、展现中国传统思想真精神的方法论创新,以深入持久地推进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30、(主讲)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31、(观看方式)腾讯会议:801431066会议密码:123456

32、(主题)「通灵」还是「谵妄」?——兰波的「地狱一季」

33、(观看方式)https://www.wjx.top/vm/O5XYZVp.aspx

34、(时间)2022年11月21日(周一)18:00-20:30

35、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中国人认为人有伦理观念,而自然没有,动物不会考虑这些东西。而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关系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规律比自然规律更广、更深,人类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这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漏洞,即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地排斥到了哲学研究的大门之外,被西方推崇的自然科学到了我们这里,都被扫地出门、遗忘和遗弃了。这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虽技术众多但却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思想根源之所在。

36、其次,在这个阐释模式中,有一个“生”字贯穿始终。这便是《周易·系辞》所概括的关于天、地、人的“生生不息”之“道”。而“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便是这种宇宙生命论的普遍原理。所以,新儒家诸贤都将中华哲学定性为“生命哲学”。梁漱溟先生说:“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从生物的进化史,一直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一脉下来,都是这个大生命无尽已的创造。”(7)熊十力先生说:“吾人识得自家生命即是宇宙本体,故不得内吾身而外宇宙。吾与生命,同一生命故,此一大生命非可剖分,故无内外”,(8)所以他认定,中华哲学,就是“生命哲学”。方东美先生也认同这些说法,他说:“盈天地间只是一个大生(命)”,“我们立足宇宙之中,与天地广大和谐,与人人同情感应,与物物均调浃合,所以无一处不能顺此普遍生命,而与之全体同流”。(9)总之,他们认为,中华哲学是以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为基础的哲学建构,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这样,中华哲学就可以与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的一切优长之处兼容了。但是,若以为中华哲学就是生命哲学,那就不够准确了。因为中华哲学虽然基于生命体验,但追求的却是“目击道存”。(10)而且古人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1)对于“道”的体认和追求虽然仍是一种生命体验,但毕竟已经进入形而上的理性境界。与西方非理性的生命哲学相比,明显不是一种东西。新儒家诸贤显然忽略中华哲学这种形上与形下汇通的特征。而中国哲学对形而上理性境界的追求,又开通了与西方形而上的理性哲学的兼容之路。西方人将理性与非理性,形而上与形而下,生命体验与逻辑理性等,都看成是水火难容的东西,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更将这种思维习惯推至极端和绝对。夸大理性、逻辑和宏大叙事的缺点而践踏之,实际上是将自己推入难以自拔的绝境。与西方哲学这种机械的自戕式思维相比,中国哲学无疑更具有融通性和超越性。而老子提供的阐释模式,正以这种宏伟的融通性、综合性和超越性为人类哲学的重建提供了希望与可能。

37、一份很不错的哲学思想总结帖,值得为自己为孩子收藏!

38、第注重生活经验的普遍性、可沟通性,充分利用“储存于文献中的古典生活经验”,让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当下的生活经验中加以“兑现”,并进行精细的现象学描述与严格的逻辑分析。《明耻》《解惑》《释忧》等系列论文充分体现了这一工作风格。(参见陈少明,2017年:《仁义之间:陈少明学术论集》,孔学堂书局)

39、(时间)2022年11月21日(周一)9:00-11:00

40、(主持)鲁克俭(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41、构建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一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深入研究阐释“两个结合”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修炼的基本功,研究的目光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夯实“四个自信”的思想基础和学理支撑。二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始终把握时代要求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特点,要聚焦新的时代命题,紧密围绕服务d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标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不断巩固学科发展基础,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既要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d史等学科高质量发展,也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学术交流等各环节。

42、(观看方式)报名: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58449

43、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是行,所以从本质上严格的说,西方的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证主义的。  

44、正是这种博大无边的爱,奠定了庄子美学的基础,成了“美”产生的动力。当洋溢着生命之爱的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地“精神往来”时,美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里发生的生命对生命的互相欣赏共鸣的直接原因,便是属于本能的“生命之爱”。(20) 其实,康德也曾涉及这一点,他说“只有惠爱才是自由的喜爱”。(21)这种“爱”由于发生在平等的生命之间,所以更是自由的,既无须什么目的,也无须什么功利;既不是什么“移情”,也不须什么“距离”,审美是在的生命自由地交往中实现的。如宗白华所说,“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也)是美感诞生的时候。”(22)庄子美学如此完美地诠释了康德“美在自由”的命题,若是康德地下有知,若是他有了相当的汉语水准,恐怕也会万分地惊讶、赞叹。因为这个他说不清楚问题,而庄子却早他两千多年解决了。

45、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较近。   

46、(观看方式)腾讯会议:853-565-801

47、(时间)2022年11月20日(周日)14:00

48、(观看方式)腾讯会议358-432-942

49、(观看方式)腾讯会议:238-241-390

50、(主题)中国现代作家的古典·今典·内典·外典——以鲁迅《野草》为例

51、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比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他主流哲学关心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一切研究的对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比如对天地的探索要与人事相结合,著名的《孙子兵法》谈的也是人与社会。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人本身的角度去看的。正是这种对社会与人本的关注和关心,使中国的史学很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规律或走向是中国哲学自古就有的一个核心点,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的都同时是史学家,对历史和社会都很有研究。

52、·构式语法视角下英语双及物构式历时演变研究

53、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优秀而成功的人都拥有明显的“美德”,并提出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这些美德是什么?

54、(主题)马丁·路德对理性的三大批判及其与康德的异同

55、(简介)在充分借鉴孙末楠民俗学说(Folkways)的基础上,采用局内观察法和社区-功能论,燕京大学师生的民俗学研究经历了从风俗、民俗到礼俗的转型,产生了一批热描人生常态的民俗学志,形成了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

56、印度哲学倾向于鄙视尘世生活和超越现实人生。

57、(时间)2022年11月21日(周一)19:00-21:00

58、(时间)2022年11月21日(周一)9:00-11:00

59、(观看方式)腾讯会议ID:471268406

60、·风的故事:尤里斯·伊文恩,国际先锋与现代中国

61、由于庄子在哲学上深化了老子的层次论和境界论,写出了《秋水》那样的名篇,所以他认为“美”也是一种层次性存在。这里说的“大美”便是一种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的“美”。这是一种只有“圣人”和“至人”才能领略和欣赏到的美。说到这儿,便与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的命题相通了。但是,庄子对人类美学的贡献,实际上比康德大多了。

62、(观看方式)腾讯会议ID:349-808-580

63、(主题)农业文化遗产的情与意——人类学的视角

64、(观看方式)腾讯会议:740-283-799

65、现在的印度和古印度除了地理位置一致,其他的没有一毛钱关系。古印度哲学体系主要研究人和自己的关系。佛学就是代表,所以要有修为,要六世轮回,必然的“生老病死”,现在印度的佛教是“出口转内销”的产物,唐僧取经回来后,印度发现他们那没有原文了,又来中国抄回去的。

66、作为老子学派的理论继承者,庄子在美学方面的贡献更大些。他直接将“道”界定为“大美”,这就将老子揭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合而为将中华哲学建构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从而将中华哲学与美学融为一体。《庄子·知北游》有云:

67、·海上的查拉图斯特拉:永恒轮回与历史虚无主义之辩证法

68、印度哲学已具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印度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基本时期:

69、(观看方式)腾讯会议:876-404-662

70、(时间)2022年11月21日(周一)16:00-18:00

71、作为当今学科建制下“中国哲学史”的“中国哲学”是在“世界”的视域下被塑造的。无论如何,佛教以及后来的景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传入虽然带来了一些“西方世界”知识(包括“世界”这个概念),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士大夫的“天下”视界与“大道”意识。确实,没有一个“对等的他者”作为“镜子”,也就很难获得清醒的自我认识。只有在确立了“世界”“亚洲”乃至“日本”等“他者”之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方才开始认清自己。(参见葛兆光,2001年:《中国思想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458页)“天下”视界的改变与“大道在兹”意识的丧失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国维《论政学疏稿》(1924)敏锐地指出:“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王国维全集(第14卷)》,2009年,谢维扬、房鑫亮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第212页)罗志田基于对近代思想史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道出于二”至少还是各存其“道”,虽已退让而尚有所守,还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清末朝野的实际作为,有意无意间已开启了一种另类的(alternative)“道出通于一”,即“道出于西”。(参见罗志田,2014年:《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页)“西”不仅具有异域的空间性,更富有未来的时间性。西方“世界”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发源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便成了走向“世界”的过程。故跟第一次“西天取经”不同,这一次向“泰西”取的是“哲学”,而中国古代并无“哲学”这门学科;与耶稣会传教士的“哲学”理念(经院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在近现代已经开展出花样不同的形态,以西方“最新”“最好”“最高”的哲学形态来择取、塑造中国哲学史,便成为“中国哲学”诞生的基本参照系。

72、这个系列专门请了历史学家BettanyHughes给大家讲述三位哲学家的故事,这位学者是BBC的“常客”啦,她的讲解平易近人,所以整个纪录片看起来也很好懂。

73、习近平总书记在d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d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将其系统贯穿运用于“三大体系”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

74、(内容)阐发《论语》前、后十篇的首尾四章,也就是《学而》首章、《乡d》末章、《先进》首章、《尧曰》末章,略加引申演绎,以观察其间的联系,并论述其终始之义,作为理解《论语》的入口。

75、(主持)薛海波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一篇:世上最烧脑的哲学问题精品好句86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