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巴尔扎克三部曲 1、鸡汤书籍在美国已普遍衰落的原因,通常的看法是,人们意识到这些文字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简单化,用“达到……你必须要做的几件事”“只要做了……你就可以......
巴尔扎克三部曲
1、鸡汤书籍在美国已普遍衰落的原因,通常的看法是,人们意识到这些文字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简单化,用“达到……你必须要做的几件事”“只要做了……你就可以……”这种设定,给人以虚幻的情感鼓励,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说这些书籍现在在中国7%的受访者曾购买过。很简单,读了一本不管用,再买一本,于是屡败屡战。
2、和上述几位注重呈现新旧世界冲突的小说家不同,福楼拜的《布瓦尔和佩库歇》侧重于揭示新世界令人发笑的平庸。他笔下的布瓦尔和佩库歇是两个被无限的好奇心吞食的人。他们带着近乎疯狂的热忱,囫囵吞枣地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将其付诸实践并遭遇失败。他们相信进步主义和平等主义,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并认为没有什么是天生的,一切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然而他们始终没能通过学习克服自身的愚蠢,他们教育两个苦役犯孩子的实验也遭遇了失败。小说里的两个主人公做尽傻事,遭人指指点点。然而他们周围的民众更是可笑。他们人云亦云,不久前还赞成共和,很快又转而赞成路易·波拿巴。自由树被砍了当柴烧,在鳌虾的香气和酒的温热里,人们埋藏了革命。福楼拜借这部有些荒诞的小说,表达了对民主社会陷入平庸的担忧。尽管民主时代的人们爱好持续的更新,但持续的更新最终是否将走向平庸和停滞?
3、根据巴尔扎克小说改编的电影《贝蒂表妹》(1998)海报。(巴尔扎克三部曲)。
4、直到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尔所指挥的“邓肯号”经过那里时,才把他们搭救;回到美国之后,这几个“岛民”又重新开始他们在岛上建立的事业。
5、巴尔扎克捕捉到这种心理上的匪夷所思的显证,对这样一个人物的言行刻画需要天才的观察力,巴尔扎克就有这种才能,成功塑造一个守财奴的经典形象,使他成为代名词,这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贡献。
6、三部曲主要描述吕西安这个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他是一个满脑子都是幻想的年轻诗人,被情妇特-巴日东太太带到巴黎开创事业,他对于前途的美好幻想在初到巴黎后就被残酷粉碎,他被特·巴日东太太抛弃。
7、然而,葛朗台守财奴式的精明狡猾比起银行家纽沁根又要稍逊一筹。纽沁根是深谋远虑的阴谋家、政治家兼金融家,他数次使用银行停止支付的办法获取巨额财富。他的发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的腾挪周转,制造假象,散布谣言……最终在资本市场股票、公债的涨落中收割韭菜,牟取暴利。照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一书中的说法,巴尔扎克笔下反面人物的形象无不栩栩如生(正面形象往往平淡无奇),乃是源于他惨痛的生活阅历和教训。
8、▲5-12《田园三部曲》书影 定价:00元
9、像马克思一样,尽管终身不免为金钱所困,但巴尔扎克总能洞悉其本质,正如他在文章里所说,资本所到之处,地球几乎变成“一部金钱开动的机器”了。而金钱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也为巴尔扎克提供了无尽的题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一个脚注中写道:巴尔扎克“对各色各样的贪婪做了透彻的研究”,这种对性格、贪欲的各种“细微差别”的细心态度,使巴尔扎克创造出来的不是一些抽象程式的脸谱化人物,而是一系列具体生动同时又是社会“典型的”性格。
10、与马克思的看法一致,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对巴尔扎克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在恩格斯看来,一切“经济细节方面”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要像巴尔扎克一样“践行”之后,才能变为真正有用的知识。
11、《高老头》即便没有写尽,也最大程度地做到了。
12、我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进过任何一家电影院。有一天晚上沐浴之后,毫无睡意。打开电视,里面正在上演一部中国电影。看了几分钟以后,我开始越来越吃惊:我看到马尔克斯的《一件事先张扬的杀人案》被搬上了中国的银幕。所不同的是,小说中即将被杀的圣地亚哥·纳赛尔被一位已被提前杀死的中国北方的山村教师所代替。杀人者也是兄弟两个,穿着黑棉袄。圣地亚哥·纳赛尔临出门时朝自己的母亲笑了一下,那位山村教师临出门时也作了同样的表情,两位母亲事后都突然回忆起了儿子的那种笑。小说中的酒店和牛奶店被一个炸油条的烂摊子所取代,导演命令两名演员在那间四面漏风的破房子里炸油条。不时地有人来买油条,趁机说一些小说里的话:一些可怕的消息。两名杀人者在里面一边喝白酒,一边吃油条。他们的吃法使我感到惊讶,我还从未见过喝白酒就油条的人。那把杀人用的刀子就放在油条的一边,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扬言要去杀死那个山村教师,做着与彼得罗·维卡略兄弟同样准备做的事情。炸油条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半死,立即跑去报告山村教师的母亲;那时候,牛奶店的老板娘克罗迪尔德·阿尔门塔也正忙着要去通知圣地亚哥·纳赛尔的母亲。早晨,广场上唯一开门营业的就是教堂旁边的这个牛奶店,老板娘在晨光熹微中第一个看到了圣地亚哥·纳赛尔,她仿佛觉得他穿的是银白色的衣服,“活像一个幽灵。”
13、1829年,在第一部以真名发表的小说《朱安d人》中,巴尔扎克(1799-1850)借小说人物之口感慨道:“小室的墙上伸出许多古怪的隆起部分,全是多热蒙亲自拿一袋袋金子筑成的。这些金子是他的命根子!每逢来到这里,他就像被埋在金矿里一般,处于一种陶醉状态之中。”——这一种“埋在金矿里”的“陶醉状态”也是巴尔扎克本人毕生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尽管在现实中他的这一梦想从未能够实现。
14、其中的代表作是《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15、如果你想了解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就看章以武的《雅马哈鱼档》。如果想了解90年代的广州,就请看章以武的《南国有佳人》。如果要了解21世纪的广州,就看章以武的《太老》。几十年的创作中,章以武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窃以为,反映时代生活变迁,以这三部为代表。
16、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17、平心而论,由于遗传基因和家庭熏陶,巴尔扎克的商业眼光是一流水准,(印刷业在当时属于朝阳产业)然而他缺乏商海实战的技能:既不懂核算成本,又不会节约开支,更不曾下功夫去研究经商这门学问。尽管他“不得不和纸张油墨打交道、看校样、整理单据”,可是他的思想却总在想象中的世界翱翔,心不在焉——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分心,比如当时他正为拿破仑帝国一位将军遗孀阿布朗泰斯公爵夫人撰写《回忆录》——膜拜贵族(及其夫人)是巴尔扎克一生之痛,为此他不惜伪造档案,在自家姓氏前硬生生加上“德”字,日后在文学圈传为笑谈。
18、写作力上体现出的天才表现在人物刻画、故事叙述、结构等方面。
19、年中十大好书|奥祖夫:她们走进了卢梭的世界
20、还有威廉·福克纳。廉耻与怀疑像南方潮湿的龙舌兰一样时刻交织、攀援在他的意识里。有时,即使面对迪尔西这样的女人时,他也不免会感到拘谨。为什么?因为他成功地将人格与伟大的尊严赋予了她。
21、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处于“信贷是商业的灵魂”的时代,他对信贷和商业书写的持久兴趣,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由于母亲出身于银行世家,其亲友多为巴黎马雷区的商人,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巴尔扎克对这个行业的运作相当熟悉。唯其如此,像18世纪致力于法国金融改革的银行家约翰·劳一样,巴尔扎克对资本逐利导致的盲目投资现象颇为担忧,他认为金融业应向生产企业倾斜,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工商业服务——这一理念在当下仍具警示作用。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说:“巴尔扎克的小说和《共产d宣言》,从二者的启蒙作用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近的。”——他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这个世界。
22、一个从北京纪念堂瞻仰回来的农民对我说:“毛主席变小了,不像从前那么大了。”继而又补充说:“主要是身体的尺寸不对了。”
23、按说有其父必有其女,这样一对截然相反的父女,有些让人不可理解,小说中就此也没有提供什么说法。不过,文学的魅力之一是可以各种解读。
24、这有点像梯级转移的落后设备,发达地区淘汰了,却成了落后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又像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的台球,本来挺高雅的活动,却流落到大街小巷的台球摊,常见穿着拖鞋、叼着烟的社会青年玩得稀里哗啦。
25、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但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
26、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27、吕西安跌宕起伏的人生,像似反光镜,折射了社会的不同行业、阶层、人群的风貌,把一个万花筒般的幻梦呈现出来。
28、 巴尔扎克弥留之夜,身为他新婚妻子的罕丝卡跟情人吉古同床共枕时,心境如何呢?根据吉古事后的回忆:“罕丝卡显出的并非痛苦,甚至不是悲伤和内疚。我可以肯定,她表现的像是烦躁情绪。就在巴黎的这座房子里,世纪的天才完全被她抛弃,死得不如山林土穴中的一只野兽!”
29、《夏倍上校》和《禁治产》都涉及财产的争夺,正义的君子和贪财的小人的对仗,恶与善的较量。这两部相对而言篇幅较短,叙事集中,从中可窥见巴尔扎克的写作风格。
30、 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等。
31、《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植物学家的女儿》和《夜孔雀》
32、对于福楼拜提出的问题,奥祖夫有自己的答案。在她看来,答案就隐藏在法国女性的独特性之中。在《女性的话语》中,奥祖夫描绘了个性各异的十位杰出女性的画像。著名的沙龙女主人迪·德芳夫人,充满活力和求知欲的德·沙里埃夫人,英勇无畏地走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在渴望爱与荣耀中焦虑不安的德·斯塔尔夫人,精神安宁心灵却动荡不安的德·雷米萨夫人,被雨果和福楼拜誉为不朽者和天才的乔治·桑,执拗地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于贝蒂娜·奥克莱尔,赞美女性独特禀赋的科莱特,弃绝自我的苦行主义者西蒙娜·薇依,《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波伏瓦。
33、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34、巴尔扎克本人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同时他又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写社会现象,还必须阐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坚信作家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评价他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5、乔治·桑的例子或许更好地呈现了法国女性对自身解放所持的态度。在奥祖夫看来,没有一个女性比乔治·桑在世时更遭男性忌恨和诽谤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她与多位男性保持坚不可摧的友谊。她坚信两性的解放是一体的:当女性还是奴隶时,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奴隶。乔治·桑的特立独行“让女性从卑微中重新站立”,但她坚持认为,相对于人的品质,性别的区分是次要的。因而关键在于,每个人作为自由平等的个体,都应尽力建设自己。为此要克服急躁,坚韧隐忍,懂得妥协,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36、他掏空了他可怜的母亲和爱他的妹妹的腰包,还接受情妇们的钱财,对于花家人和女人的钱,巴尔扎克从不为此感到丝毫愧疚。只能说,天才有自己的权利。
37、在当时,影片巧妙地融入了东西方美学和文化的精髓,不仅有着真实动人的真挚情感,同时片中镜头尺度之大,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非常大胆。
38、和巴尔扎克的其他长篇小说相比,《高老头》用相对较短的篇幅叙述了更多的故事,没有丝毫余赘,这是他最为凝练的作品。
39、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40、毋庸置疑,通过宏大深邃的视野和精细入微的刻画,巴尔扎克的创作为小说这一体裁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并使得小说获得了空前的表现力。在此之前,法国小说一直未能完全摆脱故事(以及罗曼司)的格局,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力都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巴尔扎克不仅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同时也扩大了文学的题材,使得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貌似与文学格格不入的东西都能得以描绘。
41、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直至今天,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一个穿着自色双麻布裤子的年轻人,神情亢奋而又恍惚不安地行走在一条危机四伏的街上,等待一位主教乘船前来。主教喜食鸡冠,而他自己——圣地亚哥·纳赛尔则总是梦见一片水蒙蒙的树林,梦见白色的鸟粪覆盖在他的脸上。根据迷信的说法,他是正在去死,临出门前朝母亲笑了一下,然后慢慢地往另一个世界里走。——这是《一件事先张扬的杀人案》,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记忆中的南美洲。那里天气炎热,尘土飞扬,火车的颜色像香蕉一样。
42、这部片子,是由华裔导演戴思杰自编自导完成的。
43、《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44、作者查尔斯·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45、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依据生活而又经过虚构,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人物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主观情理性。
46、 巴尔扎克临终的舞台在巴黎城西天鹅岛对岸,他的故居——40岁以后的栖身之地。在一张陈旧的书桌上,他曾日夜奋笔,写出了许多才气横溢的长篇小说,完成了整部《人间戏剧》的修订。他创造了另一个欧洲、另一个巴黎;他也创造了一个世代相传的著名佳话:乌克兰贵妇罕丝卡伯爵夫人的爱情给予巴尔扎克创作极大的冲动与灵感。
47、不难看出,这十位女性并不足以代表全体法国女性,因为她们只是极少数拥有财富、学识和才华的幸运者。不过,在奥祖夫看来,与其对女性整体做枯燥的统计数据研究,不如倾听个别女性吐露的心声,探寻她们的生活轨迹。况且这十位女性无一例外地都从事写作,因而研究她们有助于了解法国女性在不同时代的境遇。
48、根据巴尔扎克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驴皮记》(2010)海报。
49、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50、司汤达在《吕西安·娄万》中提出了和巴尔扎克相同的问题:在一个金钱是惟一动力、伟大的事物被视为荒谬的社会里,醉心于精神自由和高尚趣味的人何处安身?借助吕西安·娄万这个年轻人,司汤达揭示了一种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摇摆不定的态度。事实上,这也正是司汤达本人的态度。吕西安喜欢人民,却不能忍受与他们经常接触;声称热爱共和,却在沙龙里与正统派周旋;崇拜拿破仑,却讨厌专制;作为民主派,却讨厌被他认为缺乏考究的美国。
51、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52、其在吕西安动身去巴黎前,大卫对夏娃分析吕西安的个性和命运,时后大卫的预见得到了证实。由此可见性格决定命运是颠破不灭的真理。
53、在拥护波旁王朝的奥尔良主义体制中,政府禁止自己充当雇主和工人之间的调停人,但没有禁止自己“炮击聚集在街头和在街头从事犯罪活动的群众”的权力。巴尔扎克尖锐地指出:“当一个政府动用兵力去对付群众时,有错的并非群众。在任何情况下,皆错在政府,甚至在政府是获胜者时亦是如此。”《巴黎评论》总共出刊三期——一方面由于言论尺度过大,随时有被政府查封的危险;另一方面更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的账面亏空(杂志订户只有区区300名,而根据成本核算,至少要有2000户才能维持生存),于是被迫停刊。
54、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奔去,时光和历史也是健忘的,所幸广州三部曲记录下这座城发生的经历的。往后人们必然从章以武先生的广州三部曲中寻找这座城市的印迹。人们因为广州三部曲认识这座城,记住这座城。这座城也会感谢这个时代的“书记员”章以武,记住这个岭南的巴尔扎克和他的广州三部曲。
55、只是囿于时间上或是风格性上,需要在所有作品中做选择的话,可以选择前面推荐的那些。当我们对于作品的阅读都要拣三挑四的话,我们是有多么幸福,为此我们该向提供这样机会的伟大作家们表示敬意。
56、故事叙述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几个被困在南军中的北方人,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他们团结互助,建立起幸福的生活;
57、 婚后的巴尔扎克回到家后,发现他不在的日子里,老仆人已经发疯了。“这真是不吉利!”他哀号道,“我一定不能活着离开这儿了。”他说得没错。几个月后,暴饮暴食和艰难的生活,让他的心脏再也承受不住了。最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说世界中。他的遗言是:“去找比昂尚……他会救我。”他叫的是《人间喜剧》中的医生。
58、因为慢下来以后,才有心情去读那些很多的书;
59、这部作品之所以被推为最好的作品,一是体现在内容上,切中时弊。另一个则是体现在写作力上,凝练而富有力量。
60、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61、当然,在出版商和书店老板眼里,不单单诗集是平常的商品,报纸也不过是用来“贩卖思想的妓院”——报刊文章“只有拿稿费去衡量他的价值”。日后改行当记者的吕西安,所写的无非是一些庸俗的马屁文章,以及迎合低级趣味的无聊小品,却大获成功——其奥秘就在于他为老板带来了金钱和“利润”。巴尔扎克据此评价说,“文学事业原来有着一副恶俗的生意面孔。”崇拜巴尔扎克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由此发明“拜金艺术”(Mammonart)一词,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还为此写过一篇题为《拜金主义》(1925)的文艺评论,其题旨便是巴尔扎克的名言:“荷马……与缪斯姘居共处。”
62、巴尔扎克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有想让世界屈服的野心,他渴求不是得到文学中的一根元帅的权杖,而是那顶皇帝的皇冠。
63、巴尔扎克通常每晚6点上床,半夜12点起床,一口气工作16个小时,只有在早上7点时沐浴更衣并稍作休息(这也是出版商来取稿件的时间)。他平均每三天用掉一瓶墨水,更换十个笔尖,可见用力之勤。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他文思泉涌,每天至少完成手稿近20页。有时候进入“疯魔”状态,则产出更为惊人:数十万字的《高老头》,三天之内一气呵成——由于严重缺少睡眠,导致他不得不饮用大量咖啡来提振精神,并最终损毁了健康。在这一点上,正如他的一位竞争对手所言:“巴尔扎克活在五万杯咖啡上,也死在五万杯咖啡上。”
64、有很多选本,到处在选他的《飞机上的睡美人》。一个女人在飞机上打盹有什么意思?后者可能是他最糟的作品。
65、 是什么在给巴尔扎克推波助澜,让他创作了这么多的文学作品呢?这还用问嘛,就是帮助数以万计的美国人挺过那些无聊透顶的9点钟会议的东西——旧式的浓咖啡。这个喝咖啡上瘾的法国人,每天会喝下多达50杯的超浓土耳其黑咖啡。在那个还没有星巴克的年代,这样的摄入量让人惊异。在无法喝到现煮咖啡的时候,巴尔扎克会干脆将一把咖啡豆碾碎,直接吞下。
66、法国人对于爱情予以宽容的尺度特别大,婚内出轨根本不算事,老少恋多角恋也屡见不鲜。直到现在还是遗风犹存,现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他的夫人就是个例子。马克龙在法国能当总统,如果他在中国,连村长也当不上。
67、健忘症几乎使人们失去了记忆中的一切,即使给每一件物品贴上相应的标签,也只能勉强知道其名称,而仍然想不起其用途。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头脑灵活的奥雷连诺开始把标签搞得越来越复杂,一头奶牛的标签便很能说明他们是怎样跟健忘症作斗争的。奶牛脖子下挂着的标签上这样写道:
68、 巴尔扎克在1837—1843年间,也就是与罕丝卡热恋期间完成的小说《幻灭》,在整个《人间戏剧》定下了凄凉悲惨的基调。他好像预见了自己的“私人生活场景”。整个《人间戏剧》里面,无一篇具有令人宽慰的尾声,而全部都收束得十分阴沉,以恶势力得逞而告终。对金钱、权力与性爱三位一体的追求,无异梦幻泡影,如一场场戏。
69、我的祖、父辈们——伴随着新中国长大、成熟的一两代人的人生故事,在我看来,浓缩了东方历史的全部节序:氏族、城邦、农耕、工业、商政……朝云暮雨,昨是今非,大浪淘沙,奔洪裂岸,颠弄了多少巨擘抟沙的雄才英物——有幸分享时代盛宴、笑到今天的可谓真“知时务者”的人中俊杰——凤毛麟角。
70、换言之,他凭一己之力,创造出一个包含2400位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的文学世界。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书信中,马克思建议老友去读一读巴尔扎克的短篇《不出名的杰作》和《言归于好的麦尔摩特》,并宣称“这两本小杰作充满了值得玩味的讽刺”。马克思将巴尔扎克和塞万提斯并列在西欧“所有小说家”之上,并曾一度下决心研究《人间喜剧》,可惜时间迫促,未能如愿。
71、作为长篇小说,别雷的《彼得堡》够得上好吗?我看不行。纳博科夫说它杰出得不得了,要胜过福克纳。我以为他这样说至少有失公允,我以为他这样说另有所指,别有隐情在心头。
72、罗旭(1934-2001),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州市,新梅公支系第九世孙女,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外事翻译家。她酷爱文学,对法兰西文学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女小说家乔治·桑和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先驱司汤达的佳作。她从事法、英文的翻译,笔耕不辍,参与了《巴尔扎克全集》《田园三部曲》《戴高乐回忆录》等名著的翻译校订工作。
73、大革命使法国女性的生活发生巨变。妇女在革命初期前所未有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不过很快就被雅各宾派驱逐出公共领域。拿破仑法典认可了女性的少数民事权利,但它确认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支配权。19世纪,妇女逐渐获得更多民事权利,但政治权利姗姗来迟:她们直至1944年才获得选举权。在大革命以来的一个世纪里,法国妇女被囿于私人生活领域,没有平等的受教育和工作机会,甚至曾一度失去离婚的权利。
74、《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75、蒲松龄先生曾经描写过两个山东的差役前去执行公务,走在路上,遇到从冥界来的两个鬼,也是两个差役。四个人的身份与职业完全一样,此次前去执行的公务竟也完全一样,都是奉命前去缉拿一个人。山东的差役在听到冥界的两个差役的谈话后不禁大吃一惊,他们分别要去缉捕的竟是同一个人。那个人住在泰安城外,其住宅四周的景色与冥界差役的描述和山东差役的所见完全吻合。
76、 1832年2月罕丝卡伯爵夫人首次从遥远的乌克兰写信给巴黎的巴尔扎克,第二年9月俩人在瑞士相见,很快成了一对情侣。当时巴尔扎克34岁,正开始以文学之剑征服巴黎和世界,罕丝卡自称也被他征服,拜倒在这文学拿破仑的麾下。
77、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但学科著作的语言贵在条理清晰;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质彬彬。
78、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21世纪的广州已进入典型的城市市民生活,城市人的各种压力、情绪困扰、情欲交织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2012年,章以武先生出版中篇小说《太老》,以都市生活和爱情理念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文化局副局长李凡丁、美术学院讲师苏霓虹、富二代乔真真这一男两女之间的情感纠缠。李凡丁因为恪守着一些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传统伦理道德不会随时而变,加上年龄太老,遭到一部分异性的嫌弃,却又博得另一些人的青睐。
79、雨果的预言后来果然成为现实,巴尔扎克的作品不断被翻译和再版,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多达数十部。《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经典小说,甚至在不同时代被多次翻拍。2021年,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人间喜剧》也即将上映,人们从未把这位伟大的文学先驱遗忘。
80、 “人间喜剧”并无“喜”。最近新版的中文译本“巴尔扎克小说总集”,已将总标题改正为《人间戏剧》。可见要真正读通文学,是多么不易。
81、每天工作14-16小时,有时候甚至达到18个小时。为了提神,他把一杯杯黑咖啡灌进肚子,还自创了用冷水冲咖啡的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提神效果。
82、第二卷的单行本分别出版于1869年10月28日和1870年6月13日(无插图);插图本出版于1871年11月16日,111幅插图由EdouardRiou和AlphonsedeNeuville绘制,Hildibrand雕刻。
83、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84、《巴尔扎克传》(法)安德烈·莫洛亚,艾珉、俞芷倩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85、《巴尔扎克全集》(全30卷)(法)巴尔扎克著,傅雷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86、《豹》的作者兰佩杜萨是意大利的一位亲王,其名声远在后现代主义名家卡尔维诺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皮兰德娄、夸西莫多,甚至蒙塔莱之下。兰佩杜萨,他的曾祖父也是一位亲王,但不同于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些戴着假发、喷着香水、浑身散发着腥甜气息的欧洲贵族。作为一名勤勉的天文学家,他在浩瀚的宇宙里发现过两颗小行星。《豹》是一本篇幅只有14万字的长篇小说,但《豹》是本世纪的一部杰出的巨著。《豹》出版于1958年,但作者兰佩杜萨则于一年前的1957年离开人世。
87、总有那么一些心灵鸡汤,是那些月薪几万的人为了教年薪几万的人如何别操着几万颗心而瞎编出来的。但更多时候,它却变成那些以为软弱无力又不去争取的人,为自己的不努力找个借口。
88、短短100多分钟的电影,把70年代的两个“资产阶级狗崽子”,在天眼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演绎得生动又美丽。
89、1850年,巴尔扎克50岁的时候,写完了该写的一切,离开人世。其时,他的身边只有一位仆人,还有前来看望他的维克多·雨果。雨果是看着他死去,然后才离去的。茨威格将那一个特定的时刻描写得十分感人。巴尔扎克的仆人和雨果站在飘摇的灯影里,看着那位举世无双的小说家做最后的呼吸。
90、 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d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认为社会环境陶冶人,因此应着力于“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物质表现”;要求作家具有“透视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
91、 恩格斯指出: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