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 1、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2、意思是说,古人说这泉水,喝一杯就会贪千金。可是要让伯夷和叔齐(商朝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
1、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2、意思是说,古人说这泉水,喝一杯就会贪千金。可是要让伯夷和叔齐(商朝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人喝了这水,也不会变贪。
3、她还经常对二程说:在人的成长中“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意思是害怕他们不能经受住挫折、失败的考验,倒不害怕他们不会张扬。要做到能伸能屈。二程后来的经历尽管曲折坎坷,但他们经受住了逆境的考验,矢志不逾地研究理学,终成一代理学大师,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
4、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5、第六两句,熊刚大认为讲的分别是“致广大”和“尽精微”。“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道通天地有形外”的“道”,回到《中庸》的语境下,应是指天地之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道一直通贯到世间有形万物之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是说精义入神,思虑的精微直入云卷云舒、白云苍狗的瞬息变化中。
6、二程的母亲侯氏是山西盂县侯道济的女儿,侯道济为侯家名儒。自幼侯氏好读书史,常与其父谈论治国之道,侯道济常感叹:“恨非男儿!”侯母深知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她曾说:“子之所以不能成才,在于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有一次,程颐在玩耍时将同伴的玩具甩到池塘里了,程母便带着程颐到邻居家去道歉。
7、正因为汉语四声有这样的特点,才使得格律诗听上去千回百转、婉转动听。
8、1064年,32岁的程颢由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主簿,调任山西晋城县令。
9、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10、如果再简要地总结一下,全诗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11、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
12、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13、过前川:川指河或河堤。春光明媚,景色怡人,不知不觉就过了河。
14、《春日》年代:宋作者: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5、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16、《春日偶成》这首诗是程颢的一首即景诗,描写了他在春天郊游时的快乐愉悦的心情以及春天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诗人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自己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表现出自己善于吟咏的才华和陶醉于自然的情趣。
17、程家人口多,家里用有奴仆。程母从小就教育二程要尊重奴仆。有一次,有个奴仆犯了错,有人要斥责。程母赶紧予以制止,并当着二程的面说:“贵贱虽殊,人则一也!”让二程从小就懂得尊重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特别是地位低贱的人。
18、《外书》,12卷,朱熹编定的是《遗书》的补编或续编,内容多系传闻杂记。
19、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20、第四句“四时佳兴与人同”,说的是天人相感,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四季节候不同,既是阴阳消长的体现,也与人事活动相应,自然与人事相感通。熊刚大说“春暖秋凉,与自家意思一般”,意为自然界的变化就像与自己的心境、情绪连通一样,看到春暖花开,便感到融融春意;看到秋风萧瑟,便感到肃杀之气。“四时佳兴”,指四季各有佳胜的景致,比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21、〔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22、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23、余:也写作「予」,都是指「我」,也就是作者。
24、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世称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25、让更多的外姓了解我们邵氏!让更多邵氏家人找到大家庭!
26、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27、近午天:时间接近中午。作者可能是中午才出门游玩,也可能是早就出门游玩,景色太过秀美,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这才写下此诗。
28、程颢说话做事,有理有节,不动真气,但他反对变法的态度却是一贯的。他任御史期间,多次上书宋神宗,指出不可变法的理由。他认为(变法的)反对者太多,总有反对的理由,天下没有反对者过多而能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对改革人数的多寡来预测改革的成败,这倒与其他士大夫或批评王安石的长相或贬低王安石的品格不同,不过程颢这一反对的理由,最终也确实一语成谶。变法的对错好坏姑且不论,程颢在变法中的表现的温柔敦厚,颇具君子之风,刚烈火爆如王安石者,对他也存尊敬。
29、程颢还有两首《秋日偶成》诗,我们选取其中一首,再感受一下他的气象。
30、公元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31、凡是事物都有本和末,本末是一体的,不可以把本末分开为两段。
32、程母很重视对孩子进行诗赋教育,通过诗词歌赋的吟诵陶冶心灵。二程六岁时,程母就让他们背诵诗词。在诗词歌赋方面程颢别有天赋。十岁时,就能写诗了。有一天,母亲给他讲晋朝廉吏吴隐之写《酌贪泉》诗的故事。吴隐之赴广东上任的时候,路过石门这个地方,见到一处泉水,当地人叫贪泉,一般官员是不喝的。说是喝了之后,就会变贪。吴隐之却喝了,并写了《酌贪泉》诗:
33、想一想,有郁郁葱葱的青山,有清澈的小溪叮咚叮咚地流淌,或者还能听到几声轻脆的鸟鸣,路旁有红艳的枫叶,天上有洁白的云朵,漫步在一条铺着鹅卵石的路上,还有皎洁的月光柔和地照在身上,多美的感受。
34、第二句确实如冯友兰所说,讲的是一种悠闲自适的生活状态。第一句应念作“闲来”“无事不从容”,闲下来的话,所有事情都是从容不迫的,不需要着急忙慌去处理。第二句应念作“睡觉”“东窗日已红”,“觉”音决,意为醒来。一觉睡到自然醒,日头已经升起多高了。
35、然而,时人并不了解他心中的快乐。正如他们不了解孔子、颜回所乐何事一样,他们无法读懂一个理学家何以在大自然间随意漫步,就能如此满足。他们把程颢的快乐与年轻人的偷懒画上了等号。也许在他们眼里,只有奔波劳苦才是生活的主题,只有追逐金钱与功名富贵才使人快乐。而作者正是通过对“时人”的批判,引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功利性的,非功利性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的快乐。
36、翻译: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37、一个十岁孩童,能写出这样涵义深刻的诗句,足见其情操高洁。
38、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39、这是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的一首七言绝句,细品之后,你会发现,无一处写月的诗行,竟处处浸染着月色。
40、程颢(hào),(公元1032年—1085年),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41、一个“闲来无事”的程颢,过着优哉悠哉的生活,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甚至“东窗”的红太阳晒屁股了才起床。看尽世态变迁的程颢可谓静观其变,悠闲自得地看着万物的自然消长;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也一样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欣赏各自的特有佳景。
42、云淡风轻:现在已经是习语,既可形容天气晴好、微风拂面,也可形容人的心情轻松愉悦、没有烦恼。这四个字既说明了当日天气晴好,也说明作者当时心情愉悦。
43、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妙处是作家身份多样。自帝王将相,至普通文士,乃至方外、闺秀,莫不有诗。北宋理学兴起后,理学家就成为古代作家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他们除了日常涵养性情、格物致知外,随手拈出的诗文也别具风味。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以推崇“莲”的君子人格而高标盖世,其弟子程颢同样以理学家的口吻写诗,新人耳目。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镇宁军判官。后居于洛阳讲学。哲宗即位,召为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颢与弟弟程颐早年一同受业于周敦颐,世称“二程”,他们同为理学奠基人。程颢著有《明道先生文集》,兄弟二人的著作又合编为《二程全书》。他的这首《春日偶成》就是一幅理学家的“肖像图”,被收入《千家诗》而广为人知。
44、一个中字最难理解,必须是默默的理解,靠心来领悟。
45、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46、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47、红色字表示入声 绿色粗体字表示韵脚
48、人生要如何呢?其实最好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颇具自得的神情。其实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未来的梦想,就像是自然的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享受自然的乐趣。
49、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50、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51、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52、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
53、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提拔程颢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言官,其职责是规劝皇帝、纠察百官。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纠察百官好说,但规劝皇帝却非易事。因此,很多监察御史履职,或碍于情面,或担心权威,或害怕打击,往往形式重于内容,走走过场,不过让皇帝表现一下纳谏的姿态而已,至于纳不纳、纳什么、怎么纳,不予深究。
54、先给这首《春日偶成》标注平仄、入声和韵脚。
55、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56、(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麽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在作者看来,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变易中,只要摄自珍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对于儒家的“内省”功夫我是十分钦佩的,觉得人必须构建一个心灵上的自重与完美,方能应对来自尘世的层出不穷的挑战。比如,在“黄金周”里,我们坐在阳台上,静观着远航的巨舶渐次地消失在天海间,那也会得到片刻的宁静;又如,走了六天六夜,终于回到了家,一身积垢与疲乏被淋浴的热水冲洒而去,要问所得,“高兴而去,兴尽而归”罢了。获得固然是一种享受,闲暇亦是一层快乐。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57、《辞海》:程颢,教育家、哲学家。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58、对照上面标出平仄、入声和韵脚的部分,再听一遍诵读音频吧~是不是更能体会「平长仄短」是什么了呢?再跟着读一遍吧!
59、诗题为《春日偶成》,说明它并非作者坐于书斋里的精心打磨之作,而是游春过程中的随见随感。读罢全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真情流露,而无为文造情之感。开篇二句,画出了作者的游春经历,又暗示出作者的君子人格。理学家讲求修身养性,“云淡风轻”就是作者胸次充盈、光风霁月的诗意呈现。
60、二是果断处置河清县兵卒逃跑事件。程颢在任镇宁军节度判官时,发生了河清县兵卒逃跑事件。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时的都水丞程昉,调河清县800名兵卒前去修河堤。时值隆冬,天大寒,程昉逼迫兵卒跳进刺骨的河水中做河堤,河清兵卒实在忍受不了,便一哄而逃,围住城门,要求打开城门,放他们回家去。众官都害怕程昉,不敢开城门,程颢见状说:“这些人逃命而归,不开城门,必发生暴乱,如果程昉怪罪下来,我来承担。”便亲自开了城门。程颢对涌进城门的士卒说:“天太冷,你们回家取了衣服,再回去筑河堤”。士兵们自然欢呼雀跃,感谢程颢的仁慈。三天之后,又都回去做河堤。
61、邵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随父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居城西北苏门山,刻苦为学。出游河、汾、淮、汉,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62、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63、君子求学问为了自己增长知识,小人求学为了迎合别人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