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精品好句46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夏姓 1、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夏姓

1、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2、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3、大禹的曾孙仲康即位时,曾去西岳华山封禅,在当地住过一段时间,生儿育女,这支姒姓子孙就以华山的华为姓,奉仲康为华姓始祖。

4、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5、  夏姓多有文入学士。元夏汲清,为名画家曹知白仆人,对画很有造诣。清夏子言,是海上白描画法的鼻祖,对后世颇有影响。明夏宗文与夏寅,均为学者,前者参与编篡《永乐大典》,后者有《政鉴》、《夏文明公文集》、《尚书本旨》《禹贡评节》等著述传世。

6、联上句说明代先贤夏宏聘的故事。夏宏聘,莆田县府学前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明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考取举人,官授连州训导。他善于结交挚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有诗集行世。联下句说宋代袁州宜春人夏执中的故事。夏执中字子权,其姊为孝宗后。夏执中官任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礼,戚畹争先恐后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一人持毫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对联献上。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将要提拔重用之,夏执中叩谢曰:“他日无累陛下,保全足矣”!朝官益贤之。

7、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8、  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官吏夏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夏卿,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所设置的官位,实际上是“三卿”的统称。“三卿”,就是太府卿、少府卿、太仆卿。太府卿负责掌管金帛财帑,也就是政府财政,南朝陈国、北魏王朝依南朝制度设置。从北齐经隋、唐至宋朝,均以太府卿为太府寺主官,辽、金、元时期改寺为监,主官亦因而改称太府监。在夏卿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夏氏,世代相传至今。

9、据2021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夏姓在当代中国姓氏中排行55位,总人口468万,占全国人口的0.39%,尤盛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10、夏无且,生卒年不详,秦代始皇侍医,“荆轲刺秦王”一事之中的关键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用他所捧的药袋朝荆轲掷去。)(荆轲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秦始皇),而被载《史记》之“刺客列传”。

11、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12、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13、浙江上虞县桂林夏,夏竦公、夏安期公、夏荣十一公后裔明德堂;

14、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15、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16、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17、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5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为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浙江(9%)、江西(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先次分布于安徽(2%)、湖北(8%)、四川(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的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西南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地,夏姓人口重心有中原向东南漂移。(1) 

18、楹联重要的夏姓楹联有以下四副:真宰相器;有大臣风。涂山启瑞;梁国受徒。名联四皓;望并三宗。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

19、禹的妻子是涂山氏,涂山氏部落也是强大的部落,据2017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考古证明,涂山氏部落在安徽蚌埠、怀远一带的淮河流域。夏后氏部落和涂山氏部落结合起来,力量极其强大。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联合了契、后稷、伯夷、共工等部落,又请教老师郁华,治水成功。指导部族成员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制定刑法,平定三苗(羌人,蚩尤的后裔)之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人们称其“大禹”,大即天,奉为神。这时禹的夏部落和他父亲原来的崇部落及其妻子的涂山氏部落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原部落和淮河流域部落的大融合,枢纽地区是阳城(河南登封)。由于大禹建立了盖世的丰功伟绩,威望极高,实力空前壮大。大禹就实施了报复行动,把舜流放到苍梧(湖南宁远)。

20、  近人夏瑞芳,商务印书馆主要创始人,其对教育独具慧眼,注力于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还主办师范讲习所和尚公小学,作为科研和实验的基地。夏月润、夏月珊(月润、月珊系安徽人),京剧名演员,曾在九亩地新舞台进行京剧革新,辛亥革命时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作战勇敢,颇有功绩。夏允麟,曾创松江清华女校,即今松江师范的前身。夏仲方,沪上名医,对脉象研究甚有见地,建国后为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夏桂甫,为冶印高手。夏光字、夏坚白都是土木工程专家,前者是出席万国工程师大会和国际水利会议的代表,后者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夏嘉,江西大学教授。

21、夏姓的传统文化:郡望和堂号夏姓的郡望为会稽。夏姓的堂号主要有会稽、平水等。平水堂号典出夏禹治水,禹13年在外,三过家门不入,水患终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禹建立了夏朝。

22、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23、  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24、北宋属国西夏d项族有夏姓,然而d项族已被铁木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25、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26、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夏允彝在明末因为几社活动等原因,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

27、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28、蒙古族夏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29、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1) 

30、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31、  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32、夏朝统治的枢纽中心是豫西和晋南,夏朝在豫西的文化遗址有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大型古城遗址,在晋南的文化遗址有运城市临猗县牛杜镇古郇阳城遗址。

33、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34、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夏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5、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36、据考证,夏禹曾在安徽宿州东泗县建邑,名夏丘,西汉置夏丘县,后为泗州,泗县。遗址在今泗县城东1里许。

37、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38、系承夏禹,始祖为夏启、夏征舒。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五十五姓。夏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

39、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40、湖北省红安县中分湾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宗材公后裔明德堂;

41、  夏 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里)。

42、由于移民时间有先有后,先移迁民、土著民地亩大,后迁的地亩小;土著里大,迁民里小。后来,按亩征收的田赋和按里甲摊派的徭役就不能均等,迁民负担沉重,不能养家糊口,于是不得不再次迁移。

43、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44、10世:帝不降娶巴氏,生子:帝孔甲、孔锟,丁甲、佩甲。在位五十九年。

45、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上一篇:四面八方的解释精品好句32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