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处世名言大全集 1、天天走路,就不怕万里之路遥远,天天做事则不怕万件事多。 2、让我们享受人生的滋味吧,如果我们感受得越多,我们就会生活得越长久。--法朗士(处世名言大全集......
处世名言大全集
1、天天走路,就不怕万里之路遥远,天天做事则不怕万件事多。
2、让我们享受人生的滋味吧,如果我们感受得越多,我们就会生活得越长久。--法朗士(处世名言大全集)。
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4、在大胆方面,要学习鸟雀;在多嘴方面,要学习鱼儿。雨果《笑面人》
5、17)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7、(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8、不间断地修身养性是有福的境界,顺其自然以安身立命是洞察上天。
9、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0、没有运动,生活等于昏睡;没有思考,生活等于盲从;没有节制,生活等于毁灭;没有快乐,生活等于凝固。
11、最了解你的人有时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
12、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
13、不管生活多么严峻,我总是和自己在一起,我将在每天的生活中,汲取有益的东西,理解人生的意义。--佚名
14、•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得不要着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
15、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或更好的文章,希望跟大家分享,也请留言或私信跟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打造一个先净心、后理财的平台,谢谢!
16、4) 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要脸红心跳。压下去再说,睡完觉处理更好些。话说到底分几分,没有定数。只是劝你莫把话说太绝,以免自打嘴巴。
17、 陈眉公,清代小品文作家,生平不祥。其所著《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4篇,共231条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谓生活中总要睁着一只眼睛,不能糊涂;人非无情物,如何潇洒,欲有一番作为,必须脱俗;人生何处无烦恼,超然空灵,才能享受文学家所拥有的那种品味和灵秀。
18、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19、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0、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21、26) 不要急于谴责人吧!谴责人是极容易的事,您不要专门去谴责。要冷静地观察一切,要记住: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变好的。——高尔基《我的大学》
22、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伊索寓言》
23、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或更好的文章,希望跟大家分享,也请留言或私信跟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打造一个先净心、后理财的平台,谢谢!
24、不能用温情征服对方的人,用殴打也征服不了对方。-契夫
25、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
26、•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27、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28、若时时原谅自己,必常常迷失自己;若处处善待自己,必屡屡失却自己。做人要:自由、自主、自立。但自由不要自狂,自主不要自大、自立不要自负!水在杯子里像杯子,水在花瓶里像花瓶。水是世界上最软的物质也是最硬的东西。所以说,上善若水,做人应学习水的品质!
29、12)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30、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31、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德谟克里特
32、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33、 心灵不执于物之不足,还必须豁达,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抛得开,收得拢。
34、寻求真理的只能是独自探索的人,和那些并不真心热爱真理的人毫不相干. —— 帕斯捷尔纳克
35、说端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36、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一面明镜,人来时照人,物来时照物;人未来灵明虚空,物已去不留痕迹。
37、 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赞赏的。此外,在日常生活及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著者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些道理,就是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38、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39、• 俭仆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40、• 我爱你就是因为你无所不知,但是却沉默不语。
41、春可赏绿,夏可玩水,秋可品菊,冬可滑雪。热爱生活,人生四季永远充满阳光!
42、1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43、 1) 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作教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
44、(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45、 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46、9) 给人以真诚的关注,让每个遇到你的人都感到他(她)是重要的。
47、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话不宜多。
48、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49、(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50、两种人无药可救:一是不服从命令的人,二是惟命是从的人。
51、在人之初,别拿人当幼欺;在人之暮,别拿人当弱辱;在人之前,别拿己当众扬;在人之后,别拿人当猴谤;在人之上,别拿人不当人;在人之下,别拿己不当人。
52、所谓百依百顺,就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未完成前,所表现的不同寻常的耐心。
53、世间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54、要想得到别人的友道,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爱默生
55、打算开创新事业时,十人中有一两人赞成时就可开始,以免太迟。
56、恐惧或诱惑(诱惑与恐惧往往是一体的)之下,意志不坚的人会失去原则与底线。此时,真正的猛士会抬头、直面,真正的勇士会坚定、坚持。
57、2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58、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随着好了,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坏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侵蚀,自己就随着坏了,所滑“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我们要知道“择交”;要交“益友”,不交“损友”。-谢觉哉
59、凝神静虑,守住当下,收回驰骛的心,再复杂纷乱的事情,我只是位看客罢了。
60、11) 精神饱满,嘴角上翘。将痛苦、忧愁与失望藏于微笑后面。
61、所谓大醉易失德,无非反映在言语与行为,大醉之时,其言往往会多妄语、绮语,其行往往会多出格、差池。自己觉得是一时之为甚至完全不记得,但不排除别人会暗记于心,并以此做出判断。所以小酒怡情是最好的,大酒不光伤身,更易失德。但有种情况我觉得不在此列,就是酒后知己的真心,因为只限于对话的双方,对他人是无害的。
62、为人还是为己,是一个人挂在自己的名字下的一幅内心世界的写生画。
63、 不要过分的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克雷洛夫寓言》
64、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65、•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66、从前有一句贺辞,非常美妙,像黄金一般宝贵。你向富裕的山上攀登的时候,希望你不会遇到一个朋友。马克·吐温《赤道环游记》
67、金钱的贪求(这个毛病,目前我们大家都犯得很凶)和享乐的贪求,促使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也可以说,把我们整个身心投入深渊。唯利是图,是一种痼疾,使人卑鄙,但贪求享乐,更是一种使人极端无耻、不可救药的毛病。郎加纳斯
6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69、7) 最好不要跟熟人做生意。可能有人会纳闷,都说熟人多了好做事,你怎么害怕熟人呢?这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70、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71、15) 人际互动,应着眼于未来,不念旧恶。原谅别人,是对待自己的最好方式。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是你自己。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海纳百川,靠一颗宽容的心。
72、没有激情,爱就不会燃烧;没有友情,朋就不会满座;没有豪情,志就难于实现;没有心情,事就难于完成。
73、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日积月累。善行积累多了,才能积成大善;恶行积累多了,就是大恶,终会招来杀身之祸。
74、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如果只注意到其短暂那就连一点价值都没有了。--沃韦纳弋
75、人事关系在社会上是一种资本,若要它经久,就不得不节用。(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76、棋逢对手,胜利才更光荣。——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下篇》
77、利已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7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79、做人要五有:有强健的身体;有正当的职业;有精湛的技能;有丰富的知识;有公道爱人的热心!
80、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81、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82、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8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