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1、广义的长城发展沿革当然有不少文献说过,一般的长城史都是从秦说到明。从《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
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1、广义的长城发展沿革当然有不少文献说过,一般的长城史都是从秦说到明。从《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一直到戚继光最后一次大修大建。本书的学术意义之一是,在时间的两端延伸了长城的信息。从公元前200 年探到公元前800 年《诗经》中记载的“城彼太原”“城彼朔方”,说明了周人筑城对猃狁人进行防御。即公元前823年猃狁人南侵径阳,周朝尹吉甫、南仲率两支军队御敌获胜,然后分别在太原和朔方筑城转入防御。到康、乾两帝时,都对长城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夫天地既生,此以限南北,则秦之为长城益可笑矣!”清代结束了历代对长城的修葺,仅清初偶有维修,目标也从对外防御变为内防捻军流窜。(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2、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3、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
4、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
5、△ 经河南省南阳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等17个县市基层文物部门同志的共同努力,初步调查出1026座疑似楚长城遗址。经考古调查确认,河南的楚长城遗址可以分为北线、东线和西线:北线自伏牛山主峰尧山沿南阳盆地北部边缘的伏牛山支脉向东,在今天的平顶山市鲁山县、叶县、舞钢市与南阳市南召县、方城县等地均有分布;东线自平顶山舞钢市石漫滩水库东端龙头,折转向南,分布于驻马店市泌阳县东部的五峰山、塔山、白云山、铜山一线;西线虽然调查了大量的山寨、古城址和烽火台等遗迹,但长城墙体分布线路还需进一步的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的补充、核实。
6、很快,经卷晾晒干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么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
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8、意思是说,修长城有什么用?修了也不能彻底解决边疆之患,还不如修德安民,使百姓心悦诚服,这才是治患的根本。
9、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10、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11、马尧说,下一步,将通过三维数据和考古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利用VR、AR等技术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不同阶段长城变化。
12、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13、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
14、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
15、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
16、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
17、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
18、比如,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1776年,中国清朝时期,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国家——美国。
19、墩台和烽燧都是长城防御工程的组成部分,墩台主要通过提升制高点和实现火力交叉来加强长城防御,烽燧主要用来预警和传递信息,两者之间没有严格区分。墩台和烽燧不仅修建在长城墙体上,而且在长城外侧和内侧的许多制高点和战术要点上都有分布。
20、山西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晋北大地,几番征战,几番厮杀,几度桑田,几度牧场。捍卫山西,屏藩京师,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的不懈努力,从战国到明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历代王朝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目前尚有遗迹可辨的仍有两千里左右,使得山西成为长城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21、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22、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
23、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4、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25、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
26、我猜读这本书的你,第一是有历史兴趣,第二是有边疆史兴趣,第三或许有什么急用,需要找些资料。我能够告诉你的是,作为一部“史地普及著作”,作者的视野宽泛,整合资料的能力极强,而且有一种统御大时空题目的综合能力。作为一部“史辑”,它是给你提供一个纵向的资料线索,告诉你空间轴的这条线上在时间轴上发生了什么。至于“史论”,是可能由此得出或者由此而延伸到更具体的细节材料上,你再梳理校订,得出更具体的结论。这就是“简史”。简史之于通史、全史,是给你一条便捷的入门路径,大家如王国维的治学也是从十几岁“家有书五六箧”“每泛览焉”,而且由其父要求“独学”开始的。
27、从地理位置看,这一道长城正好处在当时楚国的都城郢都的西北和东北面,对于防御较为强大的诸侯邻国秦、晋、齐、韩、魏的进攻是恰当的。”这些资料,都成了我其后“寻找楚长城之旅”最初的、也是最基础的指引。
28、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在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29、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
30、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31、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32、2003年的一天,我为漂流汉江做前期调查时,开车行驶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通往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公路上。行至两省交界处,眼前赫然出现了一段“长城”,它是典型的明长城制式,两翼是厚重的青砖城墙,城墙上筑有连绵的垛口,中间是一座雄伟的关城,城门洞上题着的却是两个魏碑体的大字——“关垭”。305省道从门洞中贯穿而过,其上一辆辆汽车川流不息。
33、△ 在河南省目前考古确认的楚长城中,南召县楚长城是线路最长、关城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部分。南召楚长城遗址大部分为石城墙(干垒石),少数为土城墙,呈带状弓形分布于县境西部、北部和东部,沿线存有关隘近10处,城寨140余座,古道11条,口子门1处。摄影/田野
34、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35、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36、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
37、山西现存长城遗迹主要以明长城为主。历时20个月、跨越29县区的山西明长城资源调查显示,山西明长城全长896公里。
38、这波“外来”轻中度污染下午就散!但高温仍顽强在线……
39、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
40、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41、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着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浃背,唇干舌燥,面红耳赤。
42、历史学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发现或叙述那些没有乔装打扮、不去讴歌和鞭笞、像丛书《读库》所标榜的“摆事实而不讲道理”那样绕到舞台后面去拆开真相。
43、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44、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45、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1万千米。
46、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
47、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48、而从明清往前追溯,汉江流域的人口,却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多。有专家根据《汉书·地理志》等资料推算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水流域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6人。虽不能与关中平原相比,但人口密度远远高于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在长江流域处于领先地位。之后,本地区人口总体上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清末民初才达到秦汉时代的人口水平。本地区的人口史,是一个明显的U形曲线。那么人口数处于U形谷底时的明清,怎么可能有人力建得起数量如此众多的山寨呢?如果大胆地把它们的建造者猜想为先秦时代的楚人,从逻辑上看反倒更可信一些。所以我猜测,在那些隐匿于深山峻岭间的古山寨中,或许就有楚长城的遗迹。其后历代每逢战乱,又被后人重修加固,再次利用,最终留存至今。
49、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50、徒步山西长城,它的积极意义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感受与碰触,更在于他们对于保护长城的宣传与践行。
51、2016年6月,箭扣长城启动一期大修工程,修缮146—150号敌楼即天梯及鹰飞倒仰段,修缮过程八易设计稿。
52、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53、也就是说,此次修缮将不再添新材料,无须如之前一般骡驮人扛将城砖运上山顶。怀柔区文委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此次工程仍由此前修缮箭扣长城一期的16代瓦作传人程永茂主持。
54、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