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名言精品好句90句

admin 59次浏览

最佳答案启蒙运动名言 1、(5)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3a:“当城邦首脑认为某种事物值得尊重,其他公民就一定会遵从他们的榜样”。——作者原注(启蒙运动名言)。 2、我所敬畏的,是头......

启蒙运动名言

1、(5)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3a:“当城邦首脑认为某种事物值得尊重,其他公民就一定会遵从他们的榜样”。——作者原注(启蒙运动名言)。

2、我所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3、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4、孟德斯鸠(CharlesdeSecondat,BarondeMontesquieu,118-1710)

5、(43)但是孟德斯鸠在另外一章——这是显示其不一致性的极好例证,引用了曼德维尔的论证,复倡言奢靡。同上,第19卷,第9章。——作者原注

6、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7、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一个劳动者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一个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见强有力的身躯。

8、康德接下来说,正因为有了凭靠“理性”获得的“自由选择”能力,人才开始有了“恐惧和忧虑”,这使得人“仿佛站在一个深渊的边缘”(《全集》卷页115)。在霍布斯看来,自然状态中的“恐惧”来自死于非命的威胁,这种“恐惧”作为自然本能本身就是一种“理性”——康德则认为,“恐惧和忧虑”来自理性与自然本能的对立。康德随后还说到“个体的饮食本能”和“性本能”,但他相信“理性如今毫不犹豫地也在这种本能上证明自己的影响”(《全集》卷页115)。谁要是信奉了康德哲学,他自然也就不会看到,直到今天,“理性”在这些事情上证明了自己的影响的人其实一如既往地并不多。

9、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

10、道德底原则必然是一项定言令式.出处:《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

11、孟德斯鸠系以一种外在的、形式主义的方式去理解荣誉这种君主制国家的激励原则(informingprinciple)。他所理解的荣誉与美德——无论是他自己定义的,还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那种美德——全无关系。他对这一形式的贵族性原则(按即荣誉)的处理,或许忠实地反映了路易十五时代贵族阶层的实际状况,却未能昭示出“位高责重”(noblesseoblige)这一格言的潜在义涵。当一位绅士或至诚君子(honnêtehomme)想把人文主义的姿态与对荣誉的崇拜结合起来,便会发现这种人文姿态变成了廷臣们为了争夺王宠、假作温文的一种虚饰。

12、    我以我的亲身体验告诉你:装睡的人,真睡的人,都可能被叫醒。

13、由于自由的历史针对“诸多忧虑、辛劳和未知的灾祸”开始,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劳作和纷争”的历史,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历史。康德让我们看到,自由的历史呈现为人类进步的历史:始于“野性的狩猎生活”,经“放牧生活”进到“农耕生活”,如今已经进到商贸生活方式。

14、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启蒙运动名言)。

15、康德由此解释了人的理性为何不是自然的,它为何“不能从先行的自然原因”推导出来。但常识会驱使我们问:人世间有这种人吗?回答是:当然有,他们被称为哲人(热爱智慧者)。在柏拉图笔下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描述过的极少数热爱智慧者的生活方式,就是康德所说的“在自身发现一种能力,即为自己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不像别的动物那样受制于唯一的一种生活方式”(《全集》卷页115)。但我们凭常识也知道——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也强调,这类天性是偶然生出来的,且极为稀罕。拒绝“贪婪”和“淫逸”的自然冲动固然是人的高尚品性,我们却没法说这是人的普遍品性。

16、这段话出现在“审美判断力批判”部分,同样的表述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部分又重复了一次(《全集》卷页451)。由此看来,康德的“永久和平”构想来自他对人类历史未来的“揣测”,并经“判断力批判”获得彻底的哲学奠基,而其中的关键则是从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两个方面论证为实现世界公民政体而进行战争的历史正当性、必然性及其崇高性质。激进革命家罗伯斯庇尔很容易由此推论,革命后的“法兰西民族已经超越其他人类两千年,现在可以构成一个有别于他人的物种”,并要求世界上所有民族接受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由的革命文化的傲慢和自由帝国主义政策。(19)

17、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18、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19、有人可能会追问,霍布斯的主权者是从哪里获得这种不受限制而又不负责任的权力的呢?要知道,这种权力不但对于世俗秩序中的自由具有颠覆性,而且对于“救世主用以解放我们的那个自由”也同样具有颠覆性。答案是,那个主权者之所以把持着不加限制与不负责任的权力,不是通过上帝的神恩,而是与人民达成契约的结果,由此便出现了第二条形而上学假设,即关于社会契约(socialcontract)的假设。这个假设在好几代人的政治思想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几乎到了牢不可破的地步。这进而又以某种形式涉及到了关于自然状态(astateofnature)的假设,即自然状态下的人彼此隔绝而不具有社会性,为了逃避这一状况,人们通过习俗或契约进入了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社会状态(astateofsociety)。马基雅维利为国家和个人分别建立了两套道德准则,水准远在亚里士多德之下;和马基雅维利一样,霍布斯由于接过了“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状态下的人”这一虚构的对立,也显示出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倒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作为政治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中才是自然的。如我们所见,霍布斯试图混同上帝之物与凯撒之物,实际上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政治思想取得的主要进展作了一折衷。那种做法实际上只会导致狂暴的物质主义(violentmaterialism),而霍布斯的工作就总体而言,不过是试图从形而上的角度证明那种做法的正当性。

20、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21、理性的批判最终必然导致科学,与此相反,理性不经批判的独断应用则会导向无根据的、人们可以用同样明显的截然相反的主张与之对立的主张,从而导致怀疑论。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22、(25)威斯特法利亚是历史上的公爵领地,位于莱茵河以东、德意志中西部。公爵领地开始于12世纪,在其后的诸多世纪里受到教会诸侯、尤其是科隆大主教的统治。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和平协议》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1807年拿破仑攫取了该地区,把其中的一部分定为威斯特伐利亚王国,1815年后该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译者

23、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抽象的对战争的人义论论证,它在1918年的威尔逊主义中历史地成了民主国家针对专制国家的战争理由,而且迄今还在发挥实践作用。由此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民主制远比内阁制更冲动,民众的战争远比国王的战争更惨烈。”(17)

24、正因为如此,“我们至少还能够就这个类向善的不断接近来说爱它,若不然,我们就必然憎恨或者蔑视它”(《全集》卷页311)。如我们所知,威尔逊主义的自由民主国际“和平秩序”论正是这种“康德式国际和平”论的翻版。(23)

25、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列夫.托尔斯泰

26、英国的议会传统、辉格d的宪-政精神延续至今

27、(29)议会运动是指14世纪末15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场天主教会改革运动。议会运动主张大公会议的地位高于罗马教皇,这场运动是欧洲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结果,也是各国教会希望更加独立,减少对教皇的服从的结果。——译者

28、(42)同上,第14卷,第3章。——作者原注

29、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出处:《人类学》

30、(30)德·迈斯特(JosephdeMaistre,1753—1821):法国外交官,作家,哲学家,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大力主张独裁专制,著有《论法国》、《论政治体制的生成原则》等。——译者

31、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32、自由的概念对于一切经验论者来说是绊脚石,但对于批判的道德论者来说,却是最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全集》卷页8-9)

33、在社会契约,不加限制的主权,以及自然状态等概念之外,还要加上自然权利(naturalrights)一词——这些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概念至今仍在现代政治思想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我们至此便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清单。在霍布斯看来,人的生命在“自然状态”下是“孤独、贫困、肮脏、残酷而短寿的”(solitary,poor,nasty,brutish,short),因此他具有的自然权利看起来也就不是那么宝贵了;此外,人在“自利”之心(self-love)的控制下,便形成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bellumomniumcontraomnes)。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具有不受限制的自由,这一点很重要,这样他便对自己具有不受限制的主权,从而才能通过社会契约将这一主权移交给国家。人在自然状态下亦趋于平等,因为据霍布斯看来,体弱的人往往会发展出一种智谋,从而在利己主义的斗争中能与身强力壮的人大致匹敌。这样一来,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便可以定义为:自由,平等,与——战争。

34、引导语:让-雅克·卢梭,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卢梭的名言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35、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中,康德首先把哲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对应“哲学的立法施行于其上的”两个领域——自然和人世(《全集》卷页183)。由于这两个领域简直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各有不同的法则,两者的沟通便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康德说,这就是他提出“判断力批判”的缘由(《全集》卷页183-185)。

36、即便是在今天,教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据报纸报导说,梅西埃(Mercier)红衣大主教到访美国的时候,纽约的工程师和消防员们都跪在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站台上接受他的祝福。这里面至少还残存了一些旧式忠诚的遗迹,只不过这与他们对合众国的忠诚在本质上截然不同。不过,如果比较一下教会在今天和在中世纪的力量,人们就会发现整个西方、而非仅仅某个国家的风气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几个世纪以来,旧式的宗教控制已逐步让位于个人主义的、离心的趋势,如果目前仍然缺乏新的整合因素,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取得胜利的必将是赤裸裸的力量原则,正如这一原则曾在古代社会取得胜利一样,——如今这种危险已经显而易见。

37、沙夫茨伯里及其门徒哈钦森的那种道德感,后来通过休谟、亚当·斯密以及其他宣扬情感道德的人得到了发展,这也与此后的功利主义者对于快乐原则的强调有所关联。尽管曼德维尔否认人道主义类型的同情能够压制所谓的“主权本能”,但我们转而想起他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情感道德家(emotionalmoralist)。他甚至承认,在人类的自然激情当中有一种同情他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也会是相当猛烈的。人们只需极力赞美这种同情心,同时严肃对待曼德维尔对无知与简单生活的赞美(尽管曼氏对之只是偶有称许),这样就可以得出日后卢梭针对奢靡问题、文明问题在他的两部“论文”中给出的原始主义的解决方案了。曼德维尔是站在礼仪一方的,但他同时却认为礼仪不仅是“人为的”,而且不过是“罪恶的虚饰”与“虚伪的面具”,这其实已经说出了他之后的卢梭要说的话。他断言,大体说来罪恶在艺术与科学繁荣的地方最为显著,同时天真与诚实在最无知的人那里、在“贫穷的纯朴乡民”那里播布最广。“你打算消除欺骗与奢靡吗?只要毁掉英伦岛上的印刷机、烧掉所有的书籍,只留下大学里的书(因为那里的书根本没人看)就可以了。”

38、第三部分为智育篇,“一切重大责任是德行与智慧”,是本书体现的智育教育的根本理念洛克主张智育要以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德育必在智育之上,智育必须同实用性相结合,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交给学生,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39、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40、这些命令要么单只考虑到结果及其充分性,来规定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作为起作用的原因的原因性的哪儿些条件,要么只规定意志,不管它是否足以达到效果。前者将会是假言命令,并只包含熟巧的规范;反之,后者则将是定言的,并且将是唯一的实践法则。所以准则虽然是一些原理,但并不是命令,但命令本身如果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如果它们不是把意志绝对地作为意志来规定,而只是考虑到某种被欲求的结果来规定,即如果只是些假言命令,那么它们虽然是实践的规范,却绝不是实践的法则。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41、1485年,英格兰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在这场被称为“旧贵族葬礼”的战争废墟上建立起了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在这段时间里,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将教会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同时也加强了王权。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自己的殖民之路扫清了障碍,随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建立起来。这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继续鼓励着早在15世纪就开始的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随着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在斯图亚特王朝爆发了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688年的光荣革命。那么,在此期间,英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思想呢?

42、时间是作为一切直观之基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表象。人们尽管完全可以从时间中除去显象,但就一般显象而言却不能取消时间自身。因此,时间是先天地被给予的。惟有在时间中,显象的一切现实性才是可能的。这些显象全都可以去掉,但时间自身(作为显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条件)却不能被取消。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43、梅利叶,是一位造反的天主教神父,是启蒙运动的发难者。著作有《遗书》。

44、张源,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中国委员,美国罗阿诺克大学哥本哈弗驻校讲席教授(2017年度),研究兴趣为比较视域下的文学与思想史。出版《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中的白璧德》《靡不有初柏拉图世界的开端》等专著,《常识》《民主与领袖》《文学与美国的大学》等译著。

45、其实,康德用“愉快和不快的情感”替换了苏格拉底的灵魂三分法中的“血性/血气”(thumos)。我们有必要问,如此替换的政治哲学含义是什么,其结果又会怎样?凭常识我们能够设想,人人都有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却不能设想人人都有血性/血气。人世中有血性/血气的人实际并不多,而“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倒是人皆有之,因此我们可以说,“愉快和不快的情感”是普遍的灵魂能力,血性/血气则未必是。

46、《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这篇反驳贡斯当的文章与我们眼下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笔者提到它仅仅因为文章标题让人难免想到:康德是否意识到自己“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他的“判断力批判”以及由此获得论证的普遍历史哲学原理宣称,人在智力上天生平等,因为理性能力是所有人的“原初禀赋”,这是否是在说谎?

47、伯林曾在其名篇《民族主义》一文中断言没有哪个十九世纪的思想家预见到民族主义在二十世纪的重要影响。博学如伯林者竟未看到阿克顿的《论民族》一文,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48、事实上,阿克顿在史学上无所成就,以今天许多人的眼光看,其主因并非分工使他无所适从,而是他的“史以载道”,即西人所谓“readthefaithintohistory(援经入史)”的倾向实在过于明显,这使很多人以某种先验立场来判定他无法做到就史言史。

49、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终点又是什么呢?《判断力批判》的目录让我们看到,第三批判书眉目清晰地分为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7)《判断力批判》一直被视为“美学名著”,很可能是因为该书第一部分的标题,而其中的确谈到“艺术”和“美”之类的问题。

50、情感就是对自己的爱,对痛苦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幸福的向往。

51、解释: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寓意没有经过痛苦的千锤百炼,美好的幸福,美好的品质不会轻易的来到,所以说,在痛苦中磨练自己,生命之火花才会闪烁。

52、(6)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英国汉学家,牛津大学汉学讲座首任教授,曾英译《四书》等中国典籍,编成五大卷《中国经典》(TheChineseClassics)在英国出版。——译者

53、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54、众所众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是三位启蒙运动的灵魂人物,那么,他们的启蒙思想究竟从何而来,它又是如何被发扬到整个欧洲大陆以及遥远的北美洲的呢?我们来简单探究一下。首先,启蒙运动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来,它有思想来源。而说到其思想来源,就不得不提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伦三岛。

55、果然,康德接下来就插入了一段针对卢梭难题的“附释”。所谓卢梭难题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提出的“自然”与“文化”的对立问题。康德充分肯定,卢梭提出的这一难题有道理,这促使他提出,应该区分“自然的历史”与“自由的历史”。于是,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它很快成了人们争相引用的名言:

56、有两件事情,越是对它们一再并且持续地沉思默想,就会满怀著不断更新并且不断增长的赞颂和敬畏,即: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57、(7)《君主论》(ThePrince),第15章。——作者原注

58、约翰·洛克(JohnLocke,1629-17028)

59、在孟德斯鸠看来,法律与政府受到并且主要是受到自然原因的影响,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在自然原因的推动下,人的因素起不到多大的干涉作用。但实际上孟德斯鸠的学说还有另外一面,即虽然人不能从内部沿着人文主义或宗教的路线修正自身,他却可以从外部得到修正,不仅通过气候,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多少带有“进步”特征(progressivecharacter)的机构发挥作用。简而言之,孟德斯鸠表现出了启蒙时期的人们普遍拥有的信心,即理性最终一定会战胜偏见。有些人希望通过巧妙地操纵政治机器便可革新社会,有些人则对一纸宪法(paperconstitutions)的功效几乎有着无限的信心,这种人特别是在18世纪末人数众多,在这些人身上便可见出孟德斯鸠的影响。

60、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61、第二种“幼稚判断力”或不正确的历史观体现为对“生命短暂”感到不满。康德承认“期望生命比其实际期限存续更久”是人的一种自然期盼,但他没有说这是常人还是哲人的自然期盼,让人费解。更让人费解的是,他一方面用虚拟语气说,不能“责怪”如此期盼是“一种幼稚的判断力”,另一方面又用直陈语气挖苦“差强人意地勉强维持生存”。

62、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63、(39)法盖(AugusteÉmileFaguet,1847—1916):法兰西学院院士,著有《十九世纪的政治与道德》,《政治问题》等。——译者

64、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他们的不足。

65、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原则,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也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人权基础之上的。

66、《实践理性批判》的书名虽然没有用“纯粹的”这一界定,但在书中却用了。因为,“理性在实践事务中所涉及的是主体,亦即欲求能力”,而这种能力显然是“纯粹的”亦即“先天的”(《全集》卷页20)。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中,康德写道:

67、他赞赏那些满怀理想之士的前仆后继,警醒人们提防僭主和暴君,并且不断宣扬“神法高悬于邪恶的统治者之上”,这多半会使我们想起儒家尤其是孟学;他认为自由的启示源自神的教诲,却不是科塞所说的那些神游于形而上世界的“理念人”——他并不认为自由的实现完全来自于先验的力量,而取决于“进步文明的各种条件的汇合和共同作用”。

68、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种政府若想延续,必须反映出民众的精神特质(theethos)或整体上的道德习惯与信仰。并不存在一种抽象、理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形式——如法国雅各宾d人所乐于相信的那样。如果我们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原则(即特定群体组建的政府与其总体精神之间的必要联系)应用于过去真正存在过的那些政府,第一印象将是政治的形式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无穷的多样性。但是,当我们透过这些令人困惑的多样性的表面,便会发现人类经验毕竟可以归入几类相当明确的范畴。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民族中流行的人生观,细看之下其主流无非是自然主义的,或人文主义的,或宗教的,同时政治形式亦会随之变化。

69、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70、    对于家人已经移民丑国并在彼处购置房产的司马夹头之类,他们已经用脚投票,我的态度是不听不看不信,遇到朋友圈转发的,就去吐几口恶痰,并力劝朋友远离“口水爱国者”。

71、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72、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73、倘若如此,实现永久和平的真正前提与其说是普世的自由政体观念,还不如说是普世的世界公民观念。由此我们才能理解,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为何会用两小节篇幅(第83-84节)谈论他的世界公民政体构想。毕竟,要实现这一构想首先得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普世的世界公民何以可能?这与人人成为“能思维”且“有思想”的哲学家如何可能是同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康德的永久和平方案才是一项哲学规划。

74、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75、然而,按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前言”中的原初规定,“判断力”明显具有政治性质。何况,“审美判断力”仅仅是“判断力”的一种类型,接下来还有“目的论判断力”。问题来了:在什么意义上讲,“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具有政治性质?尤其是,“判断力批判”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有怎样的内在关联?

76、哈耶克在二战结束前夕一次题为《历史学家与欧洲未来》的演说中,曾特别建议把阿克顿的民族理论作为战后消除德国狭隘民族情绪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不但因为他要求史学家必须像阿克顿那样,不以价值中立为由回避道德判断,敢于说出“希特勒是坏人”,还因为在他看来,阿克顿持有一种十分开放的民族观。

77、按照这种对人的三种灵魂能力的划分,与“判断力”对应的灵魂能力是“愉快和不快的情感”。人的灵魂能力的三分法已经见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王制》中的著名说法,康德把人的灵魂能力“回溯到三种不能再从一个共同根据推导出来的能力”,显得是依从苏格拉底。鉴于康德是充分自觉的“崇今派”,我们会感到纳闷:他怎么可能依从苏格拉底?

78、    我们这代人是在抄录培根名言如“知识就是力量”中长大的。作为政治家的培根还有不少政治名言,比如“掌权者易犯的过错有四点:延误、受贿、蛮横和被欺惑。”“矫正贿赂的恶习,除了杜绝下属接受不义之财,也决不给那些行贿者恩惠和利益。”

79、在欧洲大陆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迫使西欧帝王改变统治方法,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起了深远影响。

80、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81、阿克顿所肯定的另一种民族观,除了在反对专-制宗主国或殖民政府这一点上与民族对抗的思想相同之外,其他没有任何共似之处。他认为民族利益虽然是决定国家形式的一种重要因素,但它并非至高无上。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天然地具有多彩多姿而非千人一面、和谐而非大一统的潜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多民族的共存还可构成对国家权力膨胀的最终限制,有可能被民族国家牺牲的私人权利,有机会因民族差异而受到保护。它以“分别存在的”乡土感情(我想这里有必要指出,这才是“patriotism——爱国主义”的本来含义),影响和牵制着统治者的行动。因此阿克顿也把一个主权国家内若干民族的共存比作教会的独立,认为它们可以发挥维护权力平衡的相同作用,“避免出现在单一权威的笼罩下四处蔓延的奴役状态”。他乐观地(也许是过于乐观了)认为,“同一国家之下若干民族的共存不仅是自由的最佳保障,而且是对自由的验证” 。由此他也否定了约翰·穆勒所宣扬过的一种近代自由主义的主流学说:“政府边界与民族边界相一致,一般而言是自由制度的必要条件。”

82、对于人类灵魂的特殊差异,卢克莱修则缄口不言。人像牛一样居于热血沸腾的怒狮与淡漠寡情的怯鹿之间。在这方面,同一族类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天生的差别,至少人这个族类如此。训练或教育能够使一些人变得同样优雅,它却不能根除基本的、天生的差异和不平等。但是,理性强大得足以抹掉这些天生缺陷的痕迹,最终没有什么能妨碍一个生命走向诸神(《物性论》行262-322)。卢克莱修的意思难道是,一个人无论多么愚蠢都可以而且能够掌握伊壁鸠鲁学说,并由此过上诸神的生活?(25)

83、启蒙运动有三个因素或教条:自然科学思维、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把后面两项合并,便可以把启蒙运动理解成为五四运动的两个最著名的口号:科学与民主。科学意味着自然科学方法的支配地位。

84、“时代成熟的判断力”听起来像是康德的化身,他决意展开“纯粹理性批判”的动力就来自这一“判断力”。在这个语词后面,康德下了长注,第二版中关于“自由公民”的说法已经出现在这里(《全集》卷页7注)。

85、战争尽管是人们的一种无意的(由放纵的热情所激起的)尝试,却毕竟是至上智慧的深深地隐藏起来的、也许是有意的尝试,即借助于各个国家的自由,即便不是建立起合法性,并由此建立起各个国家的一个有道德基础的系统的统一性,也仍然为之作了准备,并且尽管有战争加给人类的种种极其可怕的劫难,以及在和平时期从不间断的备战压迫着人们的也许更大的劫难,战争仍然更多的是一种动机(在对一种人民幸福的安宁状态的希望越来越远去的时候),要把一切有利于文化的才能发展到最高程度。(《全集》卷页451)

86、他为此提供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绝对权力有可能“败坏良知,麻木心灵,使它失去对环境的理解力”。

87、在我看来,汤因比这些话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他拿自己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与阿克顿相比,有如此惋惜之言当属难免。然而,如果说这颗头脑“全为现代化的劳动分工所害”,却实在不太令人信服。

88、康德在这里首先说到“人的哲学的自然原因”:人天生拥有“自我意识这种属性”使得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进而“对所有其它动物独领风骚”——

89、(9)博尔吉亚(CesareBorgia,1475—1507):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子,曾任枢机主教,以其野心与政治手腕著称。——译者

上一篇:以诚信强国的真实事例精品好句46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