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诸葛亮诫子书背景 1、做事情只是修身的手段,但修身的人都拼了命做事情。从这一点上来说,现世的功业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2、愿你怀揣一颗素心,在清淡却有味的生活中,活出温......
诸葛亮诫子书背景
1、做事情只是修身的手段,但修身的人都拼了命做事情。从这一点上来说,现世的功业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2、愿你怀揣一颗素心,在清淡却有味的生活中,活出温暖的光芒。
3、诸葛亮当时不顾蜀国国力不济,不顾众臣反对,执意抱病北伐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为了先帝的重托,为了匡复汉室,只能冒险一搏。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5、这两个方面,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6、红水东流 化湛情深——大化高级中学莅湛回访交流记略
7、《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8、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9、《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10、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11、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2、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教导人珍惜时间的词句很多,而细细品味诸葛亮在说出这句话时的心境就更让人唏嘘。
14、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学的结果。很多人在寻找自己合适做什么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多的时间,以为发现了自己的天才后,以后就一顺百顺了。但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到把它做好的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15、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7、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8、唯有心静,才能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掌控住自己的心,看清这迷雾中的前路。
19、《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20、岁暮逢春惜聚短,星火燎原知路长——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三天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