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传习录 1、几千年前佛家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中华老祖宗早就有了安定心灵的心法,在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的时候,就传承“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这中华文化的十......
传习录
1、几千年前佛家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中华老祖宗早就有了安定心灵的心法,在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的时候,就传承“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这中华文化的十六字心法。
2、● (听学·传习录)无善无恶心之体(31)
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5、据说,王阳明在十五岁前后立下一个毕生的目标——做圣贤!
6、但王阳明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雷到别人,是真的雷到别人。11岁那年,王阳明和他祖父落脚金山寺,在寺中,面对夜晚的大山和皎洁的明月,王阳明写了两首诗:(传习录)。
7、可能有人要问,这本书这么牛,作者肯定也是个大牛吧?你说对了!
8、“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9、● (听说·传习录)知行合如何开始(15)(传习录)。
10、(解读) 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1、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12、13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3、梁启超曾说:“在学校里养成空腹高心的习惯,与社会实情格格不入,到底成为一个书呆子,一个高等无业游民完事。
14、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15、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6、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心里感知到的一瞬间,心头的一涌动;
17、29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8、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将《传习录》列为七部中国人必读书之一。
19、(解读)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20、明嘉靖三十年衡湘书院刊本83MB,黑白9MB
21、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22、28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23、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24、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已开通认证号(ID:dushi918和dushi828),欢迎订阅。
2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AHct-H2ms0hSqfqcKyayw提取码:m3nr 书名:传习录
26、作者王阳明,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27、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8、事上磨炼,就是通过具体事情来实现克治之功。省察克治应通过做具体的事来实现,而不是一味打坐冥想。若只想不做,一遇到具体的事,也招架不住,不能应对。
29、第二层:“圣人”就在我们心中,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30、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31、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32、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33、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依照阳明心学而能成世俗之功,其原因之一恰恰是他们践行了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34、● (听学·传习录)科举落地,格物明心(2)
35、《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36、此后,王阳明又深入研习了佛家和道家的典籍,最后发现佛道大有逃避世事、有违人性的地方,此路又是不通!
37、王阳明“龙场悟道”十分有名,但是龙场其实是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跟随王阳明一起来到龙场的人大都病倒,只有他安然无恙。王阳明在龙场受了两年的磨难,依然安康,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
38、07: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40、● (听学·传习录)为学大病在好名(26)
41、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2、《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43、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44、此版在叶圣陶注释的绝版版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查缺补漏,再做修订。确定新高度,再现大师眼中的大师!
45、传的拼音有两个: chuán zhuàn
46、● (听学·传习录)为学之要,着实操存(21)
47、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48、● (听学·传习录)王阳明教你五大高招,学会心平气和(37)
49、仁、义、理,都是从本心上来,只是本心在不同的侧重方面会有不同的名称。
50、16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51、● (听学·传习录)赏不逾时,罚不后事(38)
52、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53、为何有些老板穷其一生,都在被企业所累,被金钱所累?
54、(解读) 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55、《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当代,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
56、30 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57、正德五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当地百姓因为无法忍受官府的压迫而发起暴动,王阳明安抚百姓,并承诺为其做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任期间,他以疏导为主,关心百姓的诉求,也积极推行教化。这种行政管理方式,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58、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59、● (听学·传习录)心不动,则有胜算(49)
60、15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61、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事先研究谋划过。”
6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3、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64、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